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应该先声明一下,好像刚才说我是代表马克思主义来讲,这个我代表不了,也没有人让我代表.所以我不过就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看法.咱们喜欢谈中西马,其实你说文化,可以讲西方文化、中国文化,但讲马克思主义文化,这恐怕就不合适了.  相似文献   

2.
老子之“道”的美学意义樊美筠北京师大哲学系严格说来,老子不能算是一位美学家,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也不能算是一部美学著作,但是为什么讲中国美学史总要从老子讲起,总要提到他的《道德经》呢?这还得从老子的《道德经》讲起。所谓《道德经》,顾名思义,是讲“道”...  相似文献   

3.
禹兰 《船山学刊》2001,(2):69-71
孟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性论,即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它包括性善论和养气说。如果说性善论奠定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基础的话,那么养气说则担当起“为尧舜”的重任,这体现为塑造个体人格的崇高性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4.
“文化史”是研究者以文化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至于什么是“文化的眼光”,这就要回到一般所谓“大文化”观念上去。“大文化”观念认为,“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在历史研究中,文化与文化史无疑是重要的,但它们的地位必须在历史的语境中,由人类实践活动的坐标系来确定。来自新文化史的启示,对于人们思考文化史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具有积极建构意义,但与此同时,文化史研究者也应警惕新文化史内在的隐忧,借助新文化史提出的问题思考文化史研究的走向:首先,新文化史并非文化史发展路径中必经的一站,二者学术旨趣相近,可以互相借鉴,但是不能相互替代;其次,文化史必须从它在后现代主义——新文化史那里所能找寻到的认同点中谨慎选择,在“再现”与“建构”、“想象”与“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不至于矫枉过正;再次,文化史必须致力于碎化历史与总体史的制衡。  相似文献   

5.
走出“世纪末的遗憾”———当代中国文化性格缺陷分析毛迅世纪之交的历史语境正多方面刺激着人们的世纪性反思,自然也勾起了我们对本世纪中国文化的历史回味。当回首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坎坷历程时,我们不太情愿地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从文化史的角度讲,中国的20...  相似文献   

6.
文化史的研究非常重要,记得我们的老师翦伯赞先生曾经说过:“经济是历史的骨骼,政治是历史的血肉,文化艺术是历史的灵魂。”他还告诫我们:“不要把历史写成一个无灵魂、无生命的东西。”可是,现在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和教学,大多主要讲政治史、阶级斗争史。近几年虽然也增加了  相似文献   

7.
禅让说     
尧舜禅让的传说,数千年聚讼不一。它在中国思想史和政治史上影响很大。墨家的尚贤说和儒家的德治思想,曾以此为例展开阐证。魏晋至隋唐的禅让之风,也都以此托古篡夺。古史中的尧舜禅让传说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学界某些人认为的部落联盟制下的“军事民主制”。它是中国古代民族、部落融合过程中,多元文化发展不平衡性在酋权向王权演变中的一种表现。这种表现在五帝时代已流行权位世袭的情况下,证明发生了中国特色的“禅让式民主”,即以尧舜等首领个人意志主导下的“四岳”议政、选举。认识到这一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王权、君权专制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对《福乐智慧》的研究做了一点理论上的思考。《福乐智慧》不管被人们定为什么(哲理长诗、叙事长诗、诗剧、或者劝喻文学、甚至“民族史诗”),它都堪称是了不起的文学典籍。作品蕴含的极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和在我国西部一个重要民族——维吾尔族的文化史、乃至整个中亚文化史上表现的明显的划时代性,使它超出了文学研究的范围。我们常说它是“百科全书”,这是喻其内容之丰富。其实严格地说,这是一种不大妥贴的比喻。正如中国  相似文献   

9.
今天,我从最基层的农村讲起,从农民讲起,从我们中国讲起。我们这一代的中国人应干些什么,才能使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一代代地在这个地球上继续生存和繁荣下去。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到我们这一代,关键性的一代,我们应当怎么办?我想这个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应当想的问题。这几年我有机会能不断地到我的家乡江苏苏州吴江县,去看这个地方的变化,我今天想讲讲我亲自看到的情况。前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同几位同志一起从徐州到连云港、到盐城、直到淮安,没有到淮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国近代文化史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分支,也是一门交叉综合的独立学科。学术界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一直很薄弱。这种状况直到1983年才有所改变。这年5月,在长沙举行的全国历史学科“六五”规划会议上,一些同志对推动和加强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成为开展这一研究的新起点。之后,有关方面陆续编撰出版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丛书》,举办了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并招收了一批研究生,等等。这些表明,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学习中国近代文化史,或者说学习文化史,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是文化?文化史研究的对象、范围是什么? 较早提出文化的定义并产生颇大影响的,是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学者泰勒(E·B·  相似文献   

11.
1934年,林语堂在《四十自叙》的序言中,自称是“两脚踏东西文化”的人。这的确是林先生的长处,也是其毕生从事的事业。就其创作实践而言,也就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其中又以“对外讲中”成绩最著。《吾国与吾民》(1935)、《生活的艺术》(1937)、《苏东坡传》(1947)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三部书。它们既是林语堂在美国“红透半边天”的基石,又是我们扫描林语堂思想方法的最近距离。“对外讲中”的首要问题是:讲些什么?《四十自叙》有云:“卸下洋装留革履,洋宅窗前梅二株。”在诗序中林语堂解释道:…  相似文献   

12.
农业的重要性,以农业为基础,从五十年代讲起,讲了二十多年,问题解决没有?否! 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我曾在农业战线工作,七十年代末重返农口。旧友重逢,惊喜之余,不禁叹道:“笔杆那儿都能摇,何苦来农口!”他们说,搞农业“钉子”多。  相似文献   

13.
一、文化和文化史的概念“文化”和“文化史”是西方学者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提出的研究课题,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蔚然成风.中国学者研究文化和文化史晚于西方学者,但近几年来,在中国学术界出现了“文化热”,成为大家所热衷于研究和具有浓厚兴趣的热门课题.关于“文化”的概念,从公元1871—1951年的八十年中,对文化所下的概念和定义一共有一百六十四种;我国学者从本国的历史特点出发,对文化的概念和定义也作出了许多新的解释,中外学者对文化概念和定义的含义是众说纷纭的,北京大学教授阴法鲁先生等把文化的含义归纳成为四种界说,我认为是比较有说服力的.他们在《中国古代文化史·前言》中申述的四种界说是:第一义,指每个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积年累代,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所取得的各种成果和成就的总体而言.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第二义,专指精神文化而言.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文化深层结构论、文化相对论和哲学释义学方法引进了文化史研究,国际上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也对国内的“文化热”产生着一定的影响,由此而来的对中国近代的反传统思潮、特别是对“五四”的反思亦成为文化史的热门话题,这无疑有助于深化文化史的研究.但问题亦随之而来:一、中国近代、特别是“五四”时期的启蒙者是不是“最传统的反传统者”?他们以近代西方文化作参照系来反省传统文化,是不是一种片面和浅薄的表现?二,从释义学方法能否得出近代启蒙者根本不可能正确理解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论?三,应以何种态度来看待西方学者的东方探寻?以上三个问题都涉及对中国近代文化自觉的史的认识和论的评价问题,本文拟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明始于炎黄,这是人们的一致看法.从炎帝到黄帝和从帝喾到尧舜,他们并非是直接传承的关系,中间都相隔数百年乃至千年以上.我们从有关的历史记载,出土文物和天文历点的推算和水族、水书的形成年代等可证实,中华文明始于七千年前之炎黄时代.  相似文献   

16.
今天的讲题是论语上孔子所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能无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那一章书为什么要讲这个题呢因为尧舜时代是中国政治的黄金时代为后世所不能及后人徒知景仰尧舜而不知效法尧舜所以政治不得清明其实也不是后人不效法尧舜实在因为不知道仿效的方法中国之乱到现在已达极点而一般谈政治的人非理想空洞难成事实即专在组织上订计画忘却大体结果理论与方法愈多而祸乱愈亟一般民众日在乱离之中不得安居乐业遂以为尧舜的盛世是在天上而不在  相似文献   

17.
在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韩非说:“世之显学,儒墨也”.道家是隐者之学,故不在显学之列,而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孔子罕言天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孟子虽说过“圣人之于天道也”,但也未多讲天道.道家老子不但谈论天道,而且提出“先天地生”的永恒性绝对性的“道”.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成就,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老子则揭示了有史以来文化的流弊,对于文化发展提出批评意见.儒家虽反对苛政,而肯定  相似文献   

18.
毛主席对鲁迅的思想、性格、创作等方面作了科学的分析与论断,对鲁迅在中国革命史上和文化史上的伟大贡献,作了科学的结论,指出了鲁迅的崇高地位。这一方面教导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鲁迅、学习鲁迅、发扬鲁迅精种,同时,对如何研究鲁迅的问题也使我们受到许多启发。谨将个人的肤浅体会提请读者指正。一鲁迅是什么人?毛主席说,“是新中国的圣人。”“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这个英明的  相似文献   

19.
蚩尤应和炎黄同为中华民族的三先人陈靖春坦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后裔都喜欢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世胄”、“炎黄子孙”,意思是说中华民族是炎黄的后代,炎黄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但是,千百年来,人们却一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和炎黄同时并列行世的,尚有另一位先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儒家从孔子开始思想上有个特点,就是着意研究和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把人看成是群体分子,以伦理、政治为轴心,处理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可以说是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学术界对这种思想如何评价,意见颇有分歧,我认为关键问题是如何理解这种思想的两重性矛盾。下面谈点个人看法,以供讨论。 一 “仁”学是孔子伦理学说的核心,也是他的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仁”字在《论语》中出现最多,虽然涵义不尽相同,但总离不开有关“人”的界说。《中庸》说:“仁者,人也”。孔丘往往把“仁”作为人的完全人格的代名词。有完全人格的人,他称为“仁人”。由于“仁”的字形结构,许慎的《说文》解释为“从人,从二”。《礼记》郑玄注认为“仁”是“相人偶”之意,即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孔子的“仁”,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