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仗,是近体诗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汉学多为单音词,分四声平仄,易于对偶,这是汉诗最大的特点和优点。杜甫极精此道,极多创新,极富成果,这者代不乏人,而当代作家聂绀弩早有功底,晚愈精研,以杜为师,大器晚成,本文分八个方面论证聂绀弩在对仗手法上对杜甫的继承和宏扬,后何从聂绀弩学杜有成的经验中受到启迪。在当代诗词的创作中使杜甫“属对律切”这一艺术成就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聂绀弩旧体诗的研究可以归纳为"聂绀弩其诗其人的整体性评价"与"基于具体作品的诗歌形式与风格讨论"两个方面,虽然现有的对聂诗的研究已关涉形式、主题以及风度等方面问题,但却没有研究者关注到聂绀弩旧体诗创作的动因问题。对聂诗创作动因开展研究可以完整地发现作家的独立人格及其诗歌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3.
聂绀弩小说内涵上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对个体生命的高度关注和对民族病态心理的洞察这3个特点;人物形象创作上,作家善于书写小人物的人生故事;语言表达上,小说中的口头语和方言则显示出浓重的地域风格;情节设置上,情节简单,人物、场地集中。聂绀弩赋予小说投枪和匕首的功用,始终走在对“人的觉醒”进行启蒙的创作道路上。  相似文献   

4.
聂绀弩     
聂绀弩(1903—1986)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诗人、杂文家,著名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被誉为“论武略可以为将,论文才可以为相,弃高官厚禄如敝履”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5.
这是作者主编的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三段节选,分别是“旧体诗与聂绀弩的‘三草’”,“王小波的小说”,“网络文学:痞子蔡和安妮宝贝”,这些内容,在当下流行的文学史当中,通常很少论及。作者力图扩展当代文学史的覆盖面和强调对文学新现象新媒介的关注;在行文中,不求面面俱到,以文本解读为主,注重感性经验,将对文本的语言分析放在重要位置,凸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相似文献   

6.
1977年11月,陈方发表《“曹雪芹佚诗”辨伪》,率先揭开了疑案的黑幕,为《红楼梦》研究领域的拨乱反正做出了独特贡献。最近确认,陈方就是陈迩冬与舒芜的化名。他们的辨伪是“文革”受害者与“文革”受益者之间的一场特殊较量,得到了聂绀弩等同事的支持与呼应。聂氏高度赞扬《说梦录》,堪称作者的知音。在弥留之际,舒芜能够对陈方之谜有所交代,体现了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学术素养。  相似文献   

7.
《曹雪芹佚诗疑案》一文已收入《胡子的灾难历程:张友鸾随笔选》,表明“宛平人”即张友鸾之说并非单文孤证。聂绀弩出狱回京后,张友鸾、陈迩冬、舒芜、周绍良都是聂家的座上客,他们还有马凯餐厅等处的文酒之会,当时都热衰于谈论有关曹雪芹的新材料。关于“曹雪芹佚诗”案的学术氛围与时代背景,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张友鸾在香港《文汇报》所辟“燕山新话”专栏,也着重介绍了启功、杨宪益等在红学领域的真知卓见和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8.
无政府主义作为"五四"时期重要的思潮之一,曾影响了一代学人.聂绀弩接受元政府主义,既有时代的原因,又有个人的独特之处,并且因之形成贯穿其一生的自由意志,成为独立不倚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范式.  相似文献   

9.
聂绀弩(1903-1987),湖北京山人,是我国20世纪文坛卓有成就的作家.1924年进黄埔军校,1925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曾任中央通讯社副主任.1932年加入"左联",1934年编辑<中华日报>副刊"动向".  相似文献   

10.
《生死场》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作家肖红的代表作品.聂绀弩先生在悼念这位具有十足艺术气质而又不幸早夭的女作家的诗中,有这样两句:“生死场慓起时懦,英雄树挺似君风”.可见,这部中篇小说问世之时曾“给上海文坛一个不小的新奇和惊动.”它在肖红的全部创作中显示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留下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佚诗”案说趣——以张友鸾先生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老报人张友鸾与副总编兼二编室主任聂绀弩为莫逆之交,与同事陈迩冬、舒芜也是挚友。他们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一同卷入了“曹雪芹佚诗”案,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揭露与嘲讽,俨然组成了单位内部的打假团队,表现出了一代学人的堂堂正气。1979年3月31日,张友鸾在香港《文汇报》发表《红楼梦专家大争辩——曹雪芹佚诗疑案》,将学术论争的战火引向海外,在“曹雪芹佚诗”案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此等独特的贡献,红学史家不应忘记或忽略。  相似文献   

12.
聂绀弩的旧体诗于旧体中注入新的内容与词汇,谓之"绀弩体"。表现为:灵活采用各类词性的词汇及语词、方言词、音译外来词和成语、俗语等入诗,体现其词语运用的开放性;对仗工稳,炼句精巧自然;精心运用某些表层形式特征明显的修辞方式,娴熟运用同字或间隔反复的手法,使得诗句的主旋律回环往复,韵律和谐;重内容表达而不拘泥于形式,在格律上常有突破,多有创新,这些创新构成了聂诗的"新声"特色;语言风格亦庄亦谐,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关于伍锡学先生的独特诗歌语言和诗歌风格,是继聂绀弩先生而后的一位集大成者.他的诗词作品不仅散发着一种江天野地的泥土芬芳,而且洋溢着一种赤膊锻剑的正气豪情.近年来,有不少文章对其语言风格进行过评述.[1-4]  相似文献   

14.
聂绀弩是杰出的杂文家和诗人,也是"鲁迅风"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鲁迅杂文的精神本质,其乡土小说是鲁迅所开拓的乡土文学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的表现.本文以杂文、小说和部分诗作为例,探讨了二人在文学创作上的扬承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李怀宇 《市民》2006,(6):100-104
黄苗子和郁风夫妇最自豪的是一生中有无数良师益友相伴,没有门派与专业之见,只因志趣相投。1930年代的上海,1940年代的重庆“二流堂”,1950年代的北京栖凤楼和后来王世襄芳嘉园小院。劫难重逢后北京的一场场聚会,这对艺术夫妇总是生活在充满文化气息的朋友圈中。这些人都是现代文化史上响当当的人物,郁达夫、邵洵美、夏衍、聂绀弩、叶浅予、启功、吴祖光、冯亦代、王世襄、杨宪益、丁聪、黄永玉……他们的言谈举止,如果有心人记录下来。便是一部现代的《世说新语》。  相似文献   

16.
聂绀弩是20世纪30年代初走上文坛的左翼作家之一。作为文坛"新人",他承续鲁迅开创的现代乡土小说传统,在左翼文学支配文坛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新的历史开拓。他保持乡土文学写实的优长,舍弃了左翼文学形成之初"革命的浪漫蒂克"方式和"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以革命现实主义的笔触对大众题材和抗战题材进行深入发掘,是"普罗"文学成熟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7.
聂绀驽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而尤以晚年写的旧体诗最为引人注目。文章简述了聂的具有伶奇色彩的一生对他诗作的影响,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聂诗的特点:用寻常事入诗,化平淡为神奇;诙谐风趣,有杂文风味;用典新奇,对仗工整,炼字精巧;充满着对真善美境界和人生理想的热切向往。  相似文献   

18.
聂绀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之后的一位杰出杂文作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就以一批优秀的杂文力作表现出对鲁迅杂文战斗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而他晚年借古典小说的研究,创作的几篇包蕴人学思想的长篇史论性杂文却少为人关注.将他晚年的杂文创作作一阐述,可见其浓厚的"人的觉醒"意识,表现出对鲁迅精神本质的深透理解与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19.
"周汝昌根本不懂<红楼梦>"是聂绀弩先生对周汝昌<红楼梦>研究一针见血的评价.周汝昌对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转世人物贾宝玉与林黛玉关系的错解,造成了他以后研究<红楼梦>的步步错.企图改变宝玉、黛玉相爱的事实,极尽歪曲"木石前里"和"金玉姻缘"之能事;曲解<红楼梦>诗词,生硬地把描写人物性格的诗词变成胡适早已批评了的猜笨谜;...  相似文献   

20.
六十余年来我国的《水浒》研究者大都认为这部长篇白话小说,是由简本扩充为繁本的。例如胡适在《水浒传考证》中就设想明初人做的《水浒》,“是很浅陋幼稚的”,只有到“明朝中叶的文人”把它“重新改做一番”,方“造成一部永不会磨灭的奇书”。这就是最早的“由简到繁”论。1923年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进一步认为“一百一十五回本《忠义水浒传》……文词蹇拙,体制纷纭,中间诗歌亦多鄙俗,甚似草创初就,未加润色者,虽非原本,盖近之矣。”他还认为这种简本,“其成就殆先于繁本”。由于1929年郑振铎先生在《水浒传的演化》中,肯定了“鲁迅这句话不错”,这就影响了不少的《水浒》研究者。聂绀弩先生在五十年代初发表的《水浒》论文,就发展了这种“由简到繁论”。如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