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指出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一种意识哲学,其哲学思想是"意向性"。认为"意向性"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根本的基础性概念、出发点概念,也可以说,现象学始于"意向性",胡塞尔的感知理论研究通过现象学的意向分析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并从事物感知(外感知)、自身感知(内感知)、陌生感知(对他我的感知)对意识的共现结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张维芳是著名的乡土诗人,更是著名的讽刺诗人。早在五十年代,他就发表讽刺诗。初伤创作才华,可惜由于“反右”斗争,他的创作被中断了。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民主空气浓厚,诗人的创作热情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创作了大量的讽刺诗。他的讽刺诗集(蒺藜花)、(花与刺)、(玫瑰花与星星草),相继出版问世;他的讽刺诗(候鸟)、(胡诌歌)等,先后被收入(中国当代百家讽刺诗选)、(当代新诗选)等多种选本;(大众日报)、(文学评论家)、(新时期诗潮论)等书、报刊,陆续发表评论他的诗评,一致…  相似文献   

3.
元好问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在金元时期的重要继承者。他工于诗文创作,在诗歌评论上也颇有造诣。本文拟从两个方面梳理和分析其诗歌理论:一、诗歌创作论:元好问强调了诗歌创作两个方面的要求——"诚"和"雅"。二、诗歌风格论,包括:(一)崇尚豪迈壮美的诗风;(二)强调清新自然的诗风;(三)主张简约含蓄,反对铺排。  相似文献   

4.
姜文是一位兼做演员和导演的电影工作者,他执导的电影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气质和美学特征。文章从对民族特定历史时期的追忆、回归人性本真的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寓言式的叙事方式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姜文执导的《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年)、《鬼子来了》(2000年)以及《太阳照常升起》(2007年)这三部电影,进而厘清姜文电影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的讨论集中于翻译的创造过程。这是一个恳求假定从一种基于达达主义(dadaast)①方法的人类学价值观出发的创造。菲尔拉本德(Feyeraberd)在《背律论》(197)中讨论了这样一个科学例子,指出科学过程已经到了其实践者耽溺于一种混乱的方法和忽视其规则与秩序的变通办法的程度。在一个脚注(1975:21,n、12)中,他解释了他更喜欢术语”达达主义”而不是“无政府主义”的想法。因为政治上的无政府主义实际上明显地包含了严谨贡献及其反思的严重情形。他指出,与无政府主义相比,达达主义完全未被任何严肃…  相似文献   

6.
作家在其富于想象的创作中,其宗旨是创造作品的艺术性.在这个过程中,作家未必以牺牲道德于艺术圣坛前为代价.美国小说家法兰克诺里斯(FrankNorris,1870-1902)能揉道德与小说、艺术为一体.尽管他未必绝对正确,但无疑,他是个坚定的道德家,于小说创作中,体现出他的关于人和社会的道德观.在德莱塞(Dreiser)、哈特·克莱恩(HartCrane)和杰克·伦敦(JackLondon)等的自然主义流派作家中,诺里斯创造出一种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混合体.他更着重于艺术的道德目的.他试图运用小说作为一种工具,以唤起人们反抗罪恶的普遍意识,…  相似文献   

7.
蒋骥对古韵研究的贡献谢纪锋蒋骥是清代著名楚辞研究专家,代表作《山带阁注楚辞》一书享有盛誉,其学术地位直追王(逸)、洪(兴祖)。由于他在楚辞研究中成就卓著,地位显赫,因而掩盖了他的古韵研究成绩。迄今为止,无人提及蒋氏古韵学,更没有人把他当作精通古韵的学...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学术文化视角综论胡适,确认他属于20世纪中国“卡里斯玛”型的文化人物。他的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早年(1891-1917)是其学业的准备阶段,前期(1917-1937)胡适在文学革命和个性解放运动中引领时代潮流,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发表《中国哲学史大纲》,从事中国古典小说考证,为中国现代学术提供典范。二三十年代,胡适在“整理国故”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后期(1937-1962)胡适的学术重点放在《水经注》考证,其影响力远不如从前。他对民主、科学的不懈追求,他对学术独立的坚定信念,为建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李锐的《无风之树》中叙事人称的设置尤为特别,小说采用了两种叙事人称的交替:第一人称(我)与第三人称(他),“我”承担了十二个人物角色,共有五十八节;“他”承担了一个人物的角色,只占五节。本文将从文本出发来讨论其叙事人称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传记文学家,他的传记创作继承了前代传记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发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从人物描写、章法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特点等方面,对其传记(史传和散传)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韩驹系两宋之交江西诗派重要成员,其诗学理论颇为富赡,主要表现于诗意观、诗味观、诗法观等多方面,诗"正"而贵"远"、"饱参"与"禅悟"、法度与自由等均为其诗学观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与韩愈的关系已被反复论述,而他与白居易之间的关联则较少为人所提,实际上欧阳修踵迹宋初王禹僻的努力,继续积极效法白居易。生活方面,他积极实践白居易式的闲适生活,沉浸在对各种“乐”的享受中,摒弃悲怨愁苦的传统贬谪态度,更倾向于白居易式的乐观旷达,这对北宋士人精神的形成不乏重要的示范作用。诗歌创作方面,欧诗呈现出的平易畅达风格与他兼学白居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白居易的平易诗风、讽谕精神、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等特征经过欧阳修大刀阔斧的诗文革新融入了宋诗的骨髓中。  相似文献   

13.
在成熟的文学思想的指导下,宋祁的诗歌创作体现出鲜明的由"唐音"到"宋调"的过渡.与其兄不同,其诗更显"宋诗"的特色.在诗歌内容方面,他对内心世界"怨愤"的抒发,开拓了宋诗题材的表现内容.诗歌风格方面,由早期的绮艳转向晚年的沉郁、奇涩.宋祁很快抛弃了早年诗中的浓辞丽藻,而代之以奇字俗语.在艺术表现上,其诗善用典故、意象以表现深沉的情感,同时也不乏直抒胸臆之句,充分体现出其诗的过渡特色,为宋诗另开"精工"一路,这对后代诗歌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吕本中是南北宋之交的重要诗人 ,该文以他的诗歌为观照主体 ,进行两方面阐释。其一 ,靖康国难 ,吕本中以纪实性的“诗史春秋笔”感怀书愤 ,且诗史的纪事与感事因素随创作心理的转换亦发生着流变。其二 ,从高古壮阔、质朴平淡、流转圆美三方面评述吕诗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从艺术创新的角度考察苏轼对韩愈诗歌的承传创变,揭示韩诗之变与苏诗"变中之变"的关捩点皆"以文为诗".作为诗歌革故鼎新的一大法门,"以文为诗"在苏轼手中得到了新拓展.苏轼对韩诗承袭因革的背后尚有深层的诗学意义.有别于丰神韵度的唐诗,典型意义的宋诗是一种以思理筋骨见长的新诗格,新诗格在苏、黄手中得以定型确立;而这,与他们借鉴韩愈的"以文为诗"有一定的艺术关系.  相似文献   

16.

  摘要:  晚清宗宋诗派以苏轼、黄庭坚为发始,将宋诗的体派传统上溯至韩愈,再由韩愈推源至杜甫,从而完成了唐宋一体的诗学思想的构建,打破了明以来诗坛崇尚盛唐的主流局面,重新确立了韩愈在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同时宗宋诗派对韩愈诗歌中折射出来的儒家正统思想、人格魅力以及诗歌风格进行了新的阐释,赋予了韩愈及其诗歌较为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精神。宗宋诗派对韩愈及其诗歌多层面的阐释,不仅凸显了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使韩愈的儒家生命哲学的价值在晚清内忧外患的特定语境中重新彰显出来,从而也传达了宗宋诗人求变求新的诗学主张以及关怀现实的忧患意识和除弊去疾的革新意识。可以说,宗宋诗人是通过对韩愈诗歌的阐释来张扬自己的诗学观念和政治理念的,而韩愈诗歌则因宗宋诗人的阐扬而有了新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介词“据”来源于先秦动词“据”。“据”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西汉时期,一些连动结构中的“据”可重新分析为介词,唐五代介词“据”发展成熟,宋代以后介词“据”进一步扩展。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据”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而“据”后宾语由具体到抽象的扩展是引发“据”发生语义变化的动因。“据”由表示“杖持”的实词义到表示“依据”的语法义的语法化过程中经历了“倚、靠”义和“依仗”义的语义演变阶段。“据”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而“据”发生语义演变致使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隐喻。  相似文献   

18.
宋初直臣田锡的古文与辞赋创作已得到学界普遍关注, 而其诗歌研究一直处于相对寂寞的境地。田锡是宋初阶段学白诗人的代表, 他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诗学主张:在诗歌内容与功能上, 他主张反映现实, 服务政治与表达情性相结合; 在诗歌审美上, 他崇尚雅正与艳丽并美; 在诗歌风格上, 强调绚丽多姿与不拘一格并举; 在创作手法上, 师法自然与转益多师并重; 在诗歌语言上, 平易流畅与含蓄精健齐芳; 在诗歌体裁上, 古体与近体不分轩轾, 如此等等。这些主张表现出较高的理论价值与开阔的文学胸襟。同时, 田锡诗歌创作基本实践这些诗学主张。他部分纠正了宋初白体诗内容单一追求闲适、语言追求通俗浅易、风格偏向平易流畅的倾向, 并成为宋初阶段学白诗人的杰出代表, 其诗歌主张与创作实践丰富了学界对宋初白体诗歌内涵的体认。  相似文献   

19.
宋琬是清初诗坛上的重要诗人,创作颇丰,尤以诗胜,诗学思想亦独具一格。本文结合宋琬复杂的人生经历,来分析他对儒家传统诗学、唐宋诗之争的态度及其诗歌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20.
“枯木”题材“诗意画”是北宋诗画交融之文人墨戏的重要类型,源于盛唐以来山水画中的寒林古木和松石小景,而新变于文同。他的“枯木”绘画一变唐法,描绘古木全景,以竹石点缀其间,奇古简重,意兴盎然,与其诗歌创作同一机杼,是其学养品德,志趣性情的诗意表现。文同的“枯木”绘画,下开苏轼枯木怪石,为诗画交融诗学思想和艺术实践拓开了新的意境空间,丰富并推动了北宋“诗意画”创作的发展,对元明以后枯木题绘画的创作影响也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