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体制宏大,结构绵密。但是,长期以来,人们读《离骚》总觉得它反反复复,脉络难辨。当然,今天人们对《离骚》的结构线索已经有了一个大致清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大多仍然停留在弄清这首诗的抒情内容的阶段,而对《离骚》的结构作为一种形式要素的艺术功能,似乎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离骚》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而形成这种影响的内在根源,则无疑是诗篇本身所蕴含的巨大审美价值。所谓“审美价值”,是文学艺术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独特属性。《离骚》的审美价值就在于诗篇具有坚实理性基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奇幻的想象特征,三个层次紧密联系,构成充满艺术生命力的整体。本文试图系统地考察《离骚》审美价值的这三个主要层次,揭示其内蕴和成因,从而对诗篇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作出科学的说明。  相似文献   

3.
论点集萃     
毛泽东诗词的文化品位 方伟在《江苏社会科学》93年第6期撰文阐述毛泽东诗词的文化品位及其对当代文学艺术发展的影响。文章说,毛泽东诗词,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现象,要充分说明其文化品位和对当代文学艺术发展的影响,可从思维模式、运思方式和价值取向入手,以得出相应的结论。文章认为,毛泽东作为创作主体,其主要文化价值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模式、运思方式的这些特征、变化和新的发展,都在毛泽东诗词创作  相似文献   

4.
太极思维与中国山水诗的运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群经之首、三玄之一的《易经》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太极思维通过魏晋玄学这一中介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山水诗的运思态度。  相似文献   

5.
《离骚》是屈原斗争经历、思想发展、感情变化的艺术概括和形象写照,具备了为崇高理想而至死不渝追求着的精神美.与这种内容相结合,在艺术结构上,有三条主要线索——心理、音乐、文字形式,纵贯《离骚》全诗。关于心理结构线索——别林斯基说:“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  相似文献   

6.
谢济世的《离骚解》在清代纷繁的楚辞注疏中不同于其他众多注本,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与个性色彩,始终萦绕着浓郁而独特的"感遇情结",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谢济世"以己注骚",用自己的忠贞之心为独特的注疏视角,所见所得颇具独特创见,既由己推人,断定且坚信凭屈原忠义大节,定不能背君而"去国",并以此作为解读《离骚》的推理前提和论证依据;又"落实"文本注疏,以"现实化"的内容和形式,解读《离骚》"超现实"的想象。另一方面,谢济世"以骚注己",这种解读方式有着特定而深厚的形成机制;"以骚注己"具体表现在谢济世通过注解《离骚》,感怀自身坎坷"身世",表达爱国怀忠情志,并隐喻自身对于现实政治和出路的思索与探求。  相似文献   

7.
《离骚》发展了《诗经》“比兴”手法,“比”、“兴”合二为一,融合诗人主体情感和品格,形成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情趣的象征性意象系统。《离骚》“比”、“兴”合流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8.
《离骚》是时代的产物,是楚文化的产物,但更深入一层看,它是整部上古文化的产物,是千百年来四方百族多元文化交融汇聚的结果。东南西北各方文化在楚国这块土地上碰撞、融化,造就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也造就了《离骚》独树一帜的多元文化色彩。反言之,《离骚》也映证了华夏上古文化的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  相似文献   

9.
《离骚》是《楚辞》中最瑰丽、最重要的一篇抒情长诗,被誉为《楚辞》之祖。而汉后诸籍,也常将《楚辞》径直称为“离骚”。历代研究者认为,此种现象为艺术上之假借。但笔者通过对《楚辞》的成书过程的考查和对有关历史资料的重新爬梳,认为“离骚”一词,不完全是用借代的手法以篇名来代指集名,而可能是一部真实存在之集名。且《楚辞》的形成,亦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之过程,并在汉代逐步完成了由个人别集向地域流派总集的转变。极其可能的是,在汉初刘安时已经存在一部名日《离骚》的诗人别集,并一直沿用《离骚》之名,直至《楚辞》最后成形即刘向编辑《楚辞》。  相似文献   

10.
《离骚》用大量文墨写了各类香草,并且还多次提到"美人"或"美女"。《离骚》中充满灵性的香草象征着诗人美好的品质及诗人对美好品质的追求,而"美人"意象,不仅比喻君臣关系,也用来象征诗人对理想的炽热追求和追求失败的痛苦。香草美人意象的运用,使《离骚》不仅内涵丰富,而且也极富浪漫色彩。"香草美人"意象是屈原的艺术创新,这种创新实际上与楚国地理环境、楚国巫文化,以及庄子浪漫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