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互联网的革命,导致网络社会的崛起,网络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又引发了交往实践的新形态——网络交往实践。网络交往实践是网络技术和交往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引起了交往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导致了社会时间形态的转型和新型的人类生存空间。所以,网络交往实践显现出自己独特的特点,同时,确立了人类文明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网络交往已成为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往方式。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分析大学生网络虚拟交往的各种表现及引发的问题,以期大学生网络交往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的诞生,一方面形塑了一种经由互联网中介的全新人际交往方式,另一方面也凸显了网络交往中的人际信任风险。基于对浙江、湖南和甘肃三省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对青少年的网络人际信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网络交往中的人际信任风险并没有让青少年在陌生人面前止步,相反,青少年在网络交往中的确建立起了真实的人际信任关系,而且这种信任关系不仅出现在熟人之间,还出现在陌生人之间。但青少年在网络交往中对熟人的信任程度明显高于陌生人。而回归分析则发现,网络交往认知是影响青少年网络人际信任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随着两岸交往的不断深入,闽台港口群的竞争与合作成为摆在政府和企业面前非常重要的课题。首先阐述了当前闽台两地港口群运行总体情况,并对比分析了闽台两地港口群各自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所在。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分析了当前闽台两地港口群的竞争实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闽台港口群类"囚徒困境"博弈模型,确定合作是闽台港口群发展所能采取的最优策略,最后提出闽台港口群合作发展对策及如何解决闽台港口群发展所遇到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5.
试论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交往在给大学生交往带来方便、高效、快捷、广泛的同时 ,也带来了难以克服的诸多问题。一些沉溺于网络交往的大学生所产生的网络心理障碍和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研究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心理的负面影响 ,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探讨如何发挥网络优势 ,克服弊端 ,利用网络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闽台区域文化从总体上说与闽南民间文化有着密切关系。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既是移民与文化传播的结果,同时也是两岸密切交往关系的产物。从历史的角度简略探讨闽台区域文化形成的过程,认为,历史上大陆向台湾的移民以及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为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两岸的交流互动以及在此基础上结成的血缘文化纽带则是闽台区域文化形成的重要条件和最终标志。  相似文献   

7.
比较闽台物联网产业发展状况,分析物联网产业发展对闽台高校合作带来新的契机,可以看到物联网先进技术为闽台教育合作新模式提供技术支持,物联网产业促进政策为闽台教师合作研发项目提供新平台,物联网人才的缺乏为闽台高校合作培育人才增加动力。闽台高校合作应朝着合作载体多样性、合作方式便利性、合作项目实效性、合作群体规模性、合作机制稳定性方向发展。在物联网产业背景下,闽台高校合作可以以两岸视频对接为载体,提高闽台高校合作的便利性;通过两岸师生结对子方式,提高两岸人民交往的规模性和实效性;通过闽台学程合作模式,实现闽台技职高校合作机制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网络交往是基于网络虚拟现实等技术兴起的一种新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具有不同于现实交往时的一些特殊性:在时间上表现为超现实性,具体表现为随时性、即时性与时间个性化管理等;在空间上表现为异域同场性。网络交往时间的超现实性和网络交往空间的异域同场性,形成网络交往的特定时空统一体,并呈现出错时空交互性特征。网络交往错时空交互性,是指人进行网络交往时能够在时间和空间非同步构成的统一体中相互交流、互动从而发生关系的特性。它大大提高了人的自由度,但也给人带来诸多不自由。应通过加强网络交往主体的自我意识教育,加快互联网等技术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以及网络交往自由的制度建设等,规制网络交往产生的不自由,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引起了大学生交往方式的深刻变化,对大学生个性发展具有积极效应,并带来了负面影响。高校应采取相应策略引导大学生个性发展,通过加强管理,从技术上把握网络和短信领域的主动权;重视校园网络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虚拟交往的自控能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和熏陶作用,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精神保障。  相似文献   

10.
广义的网络技术是与人的精神外化的各种调节过程密切联系的技术,它是一个从语言——文字到今天的计算机——互联网的人类文化沟通交往技术的复杂演进过程。数字化网络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网络既改变了人们接受、处理、发送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信息本身的生产和存在方式;既拓展了人们的交往空间,也重新调整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由数字化网络技术构建的网络社会,提供了一个超越现实社会种种局限、更加开放地进行自我呈现的生存空间,主体在自我呈现中重新建构和塑造自我。数字化网络技术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即由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数字化网络技术还改变了人类的行为方式,包括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乃至教育和学习方式,所有这些,都是由人类心灵力量解放而释放出的空前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试论青少年网络心理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青少年作为网络群体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其特殊的心理特征 ,必将受到网络的更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互联网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和传媒手段 ,正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形式甚至价值观念。文章剖析了互联网的优点和特点 ,认为网络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它既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也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 ;同时 ,对新时期面向网络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探索 ,提出了六点应对挑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依托互联网而形成的各类网络社区已经成为人们新的交往、沟通空间.以陕西部分网络社区的管理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论证网络社区的内涵、特征和管理机制等学理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剖析网络社区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内在原因,并以此为平台,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管理队伍建设、畅通网络渠道、加强网络自律等维度全面探索网络社区管理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化的到来,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青少年作为网络群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必将受到网络的强烈冲击,本文试析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的十种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道德哲学视域中,伦理的根本逻辑需满足两大价值条件:一是建构个体性与普遍性之间的价值关联性;二是以普遍性为预设前提和根本目标,使个体性复归于普遍性。伦理悖论的道德哲学本质表现为伦理建构的可能性与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互联网的交往本性及其公共性建构,天然地带来了伦理建构的新可能。公共性建构汇聚起碎片化的个体,不仅生成经验层面的网络社群,而且内在地自然过渡为价值层面的网络共同体,造就了个体性向普遍性的价值提升,因而潜藏着伦理的意义。但共同体并不等同于伦理实体,网络共同体自身建构过程呈现出"个体主义"和"精神真空"的伦理难题,未能将普遍性作为预设前提和根本目标,因而又携带着伦理有限性的基因。有"形"无"实",互联网交往的伦理建构深陷悖论之中。如何走出悖论,是互联网时代伦理生活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6.
论当今大学生网际德性的缺失及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日益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交往方式 ,网络在带来诸多便利和裨益的同时 ,也产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伦理问题。如何培育大学生的网际德性 ,已引起了伦理界、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的普及,一种新的交往形式,即网络交往逐渐发展起来。传统的研究主要探讨了网络交往的含义、特点、动机及影响。在总结过去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影响网络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进行了详细阐述,对网络人际关系和现实人际关系进行了比较,特别提出了特殊人群的网络交往研究及网络交往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并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网络境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虚拟空间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娱乐的新的境域。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在网络境域中呈现出新的特点。在网络境域中,方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交往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坚持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群体的出现以及网络信息的共享,大学生的社会化空间同过去相比大大扩展,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互联网也弱化了传统社会化历程中执导者的控制功能,网络传播中的大量负面信息也容易造成大学生的道德偏离,大学生们过度虚拟交往也容易对其人格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从而致使大学生的社会化发生偏差。本文初步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并提出高等院校在解决此负面影响问题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从结构与行为的视角探讨了互联网对人类互动行为的影响。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为人类的互动行为提供了的新的互动域,借助互联网人类可以超越传统交往的时空限制、主体范围限制、交往方式的限制实现对人类的互动行为的重构;另一方面,网络互动行为又不得不受到入的社会地位、人格特质等社会因素的制约。这就应证了吉登斯的社会结构“二重性”理论,即社会行动既受存在的社会结构制约,同时又构成社会结构的结果,人们每天都在编织着所处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