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新派保皇的实质目的既非报恩,更非护满,而是维护自身根本的政治利益。起初欲坚决反击慈禧后党集团的政变,通过使光绪复位而重建维新运动的业绩,继续推进中国自上而下的改革。继而突破“君权变法”政治模式的束缚,决意推翻慈禧后党集团掌权的清朝政府,建立一个完全由维新派主持的新政权。最后则变为反对革命排满,主张实行立宪。反对革命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臣清扶满。总的来看,维新派保皇的目的不无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韩琦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面对北宋早期的种种社会问题,他积极参加了庆历新政的变法革新,但后来因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损害了下层民众的利益,同王安石的改革设想不同因而,他又强烈地反对这一变法。  相似文献   

3.
戊戌密谋史实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欲扫除变法障碍,曾策划捕杀慈禧.慈禧先发制人,囚光绪帝,杀六君子,并宣告维新派为“逆谋”.而康有为和梁启超为免授人以柄,始终矢口否认,讳莫如深.近年来,随着一些重要史料的面世,密谋真相已渐露端倪.但论者一般仍认为康有为原主张和平变革,策划密谋是在慈禧将要发动政变的紧急关头不得已之举.事实是否如此,有必要就现有资料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4.
宋代真正称得起改革的,一是庆历新政,二是王安石变法。御史和谏官在这两次改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拟就台谏与宋代改革的关系,略抒管见。 台谏与庆历新政 宋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和台谏有不解之缘,从新政首领范仲淹的上台到新政的彻底失败,无不与台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在光绪帝等支持下,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但是,以那拉氏为首的顽固派,拼命反对变法。维新派与顽固派的斗争,1898年夏天进人高潮。那拉氏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统帅北洋三军,控制北京和天津,并准备于10月间在天津阅兵,强迫光绪退位。在此危急时刻,维新派计划拉拢握有军权的袁世凯,以兵力支持新政,康有为等通过待读学士徐致靖,上书光绪奏荐,称赞袁世凯“家世将门,深拥军旅”,通晓西洋兵制及内政、外交谋略,建议光绪帝对袁“加官优奖”①。康又指示谭嗣同也向光绪帝上折建议“抚袁以备…  相似文献   

6.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变法运动参加者王照的见解,似亦可成立。他在《方家园杂咏二十首并记事》中写道:“戊戌之变,外人或误会为慈禧反对变法,其实慈禧但知权利,绝无政见,纯为家务之争。故以余人之见,若奉之以主张变法之名,使得公然出头,则皇上之志可由屈而得伸,久而  相似文献   

7.
<正> 翁同和是晚清宫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曾为“两朝师傅,十载枢臣”,(恽毓鼎:《澄斋日记》<稿本>第四函)对当时政局起过很大作用。戊戌变法的期,翁氏既是军机大臣,又兼总署差事,故与新政关系极为密切。但是,翁是支持变法还是持反对态度?翁氏与康有为关系究竟如何?将翁氏赶出朝廷的是光绪还是慈禧?上述问题晚近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它们对戊戌变法研究又至关重要。要正确评价翁同和,要  相似文献   

8.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接受王安石的建议,实行变法,史称熙宁新政。理学的奠基者程颢、程颐兄弟对熙宁新政及王安石的新学持反对态度,并提出种种责难。然而,二程和王安石之间的分歧并不是历来所说的守旧派或顽固派与革新派之间的斗争。尽管他们在“治国之要”的看法和做法上表现了不同的政见,但二程仍然是属于历史上地主阶级中重视变革的政治思想家。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就正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9.
1898年6月11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光绪帝师翁同徘因力主维新变法被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又遭革职交地方编管的重惩.对于他开缺、革职的原因,一百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翁同龢在甲午战争中坚持主战、反对慈禧太后对日求和、上折奏请停止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支持光绪帝维新变法等,是慈禧太后下令将他开缺、革职的主要原因.翁同龢不顾慈禧的专制淫威,在事关民族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坚持正义进步,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磊落胸襟和战略勇气,十分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0.
史学界有人认为 ,二十世纪初年晚清政府实行的“新政”与十九世纪末年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戍变法毫无共同之处。前者是买办的、倒退的、反动的“变法” ,后者则是爱国的、进步的资产阶级变法。这种看法正确揭示了两者间的主观动机的实质不同 ,但忽略了两者在客观上具有的承续关系而产生的相互类同的资产阶级性质。这种理解看起来对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评价很高 ,实际上恰恰低估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乃至整个资产阶级运动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影响。在此 ,笔者仅就两者在经济政策上的承接关系及其社会成因作一探讨。一二十世纪初年…  相似文献   

11.
1898年6月11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光绪帝师翁同(龠禾)因力主维新变法被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又遭革职交地方编管的重惩。对于他开缺、革职的原因,一百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翁同(龠禾)在甲午战争中坚持主战、反对慈禧太后对日求和、上折奏请停止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支持光绪帝维新变法等,是慈禧太后下令将他开缺、革职的主要原因。翁同(龠禾)不顾慈禧的专制淫威,在事关民族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坚持正义进步,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磊落胸襟和战略勇气,十分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2.
李存山 《中州学刊》2005,(1):130-137
范仲淹是开创"宋学精神"的第一人,但其历史地位一直没有给予明确的、恰当的评价.在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以后,王安石的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向的过程.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庆历新政是以整饬吏治为首要,以砥砺士风、改革科举、兴办学校、认明经旨、培养人才为本源,兼及军事、经济等领域,而熙宁变法则转向为"以理财为方今先急".熙宁变法之所以引发朝臣的政见不同和党争,固然与儒家传统的义利之辨有关系,但宋代的政治现实也确实面临着士风、吏治与"理财"如何协调并进的问题.只有辩明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的关系,指出熙宁变法转向的局限性,才能理解道学或理学是在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李存山 《中州学刊》2004,(1):117-124
由范仲淹倡导、推行的庆历新政,是以整饬吏治为首要,以砥砺士风、改革科举、兴办学校、认明经旨、培养人才为本源,兼及军事、经济等领域.庆历新政的成败得失决定了以后宋学精神的发展.庆历新政不仅是熙宁变法的先河,而且由于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确定了二程洛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大权独揽,倒行逆施,废除新政,并力图废弑光绪帝另立新君。这一切使康有为痛心疾首,誓与慈禧“伪临朝”势不两立。他们认识到在敌人掌握强大武装和国家机器的情况下,要救出光绪帝继续维新事业,非发动武装勤王不可。早在1899年春,康、梁即与唐才常共同创议武装勤王,是年秋,唐才常在日本与维新派、革命派人士广泛联络,共同商定利用会党在长江流域发动武装起义的战略。11月间,唐才常、林圭等纷纷回国,在上  相似文献   

15.
论清末国策转移的背景和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冲击下,中国封建经济开始解体,经济结构开始变更,相继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政治上阶级斗争激化,清朝统治危机,各阶级动向与改革思潮迫使清政府改变国策,实行新政。清末实行国策转移的主要目的不是过去学界所云:“为适应帝国主义需要”、“讨好帝国主义列强”,而是为了变更国策,巩固皇权;变法自强,振兴国势;卧薪尝胆,以雪国耻。在清末新政这一问题上,过去对慈禧的评价本贬斥过甚,而应恰如其分地作出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简论晚清的三次“变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论述晚清社会变革运动的三个阶段,即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与清末改革,以及它们的共同点、差异和相互关系,并阐明戊戌维新是“变法”,洋务运动、清末改革同样是“变法”.论述洋务派、维新派的活动虽贯穿于运动的始终,但他们在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不同,以及两派之间的关系.同时扼要叙述评价慈禧太后及清廷在历次变法改革中的正、反作用.变法改革虽充满矛盾与斗争,经历曲折与反复,但证明社会变革是不可抗拒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史学界对慈禧及其所谓新政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清末新政,特别是预备立宪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近代化改革,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了戊戌变法,进而把慈禧看作晚清近代化的最高决策者、最大保护神。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本文拟就慈禧预备立宪的实质作一简单分析,以就教于方家。从预备立宪的背景来看,慈禧宣布实行预备立宪显然并非出于主动,而是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不得不如此。当时的《东方杂志》曾有专论指出:“吾国立宪之主因,发生于外界者,为日俄战争,其发生于内部者,则革命之流行……二主因之外,则疆吏之陈请,人民之请愿,…  相似文献   

18.
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长沙府善化县人。他早有经世大志,力主“通经致用”,不仅是中国近代今文经学的一代大师,也是晚清湖南新政运动中一位重要的宣传家兼实干家。在积极参加戊戌维新和清末兴学的实践中,他认真思考中国应如何变改旧法、学习西方,提出不少深有见地的改革主张,反复强调要以“实事求是”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体现出鲜明的理论特色。本文综合皮锡瑞的有关言论,对其变法思想的两大特色加以评述。一、反对“扫地更新”的渐变论皮锡瑞早在1873年的《王安石论》中,就提出“琴瑟贵乎更张,而猝然更之,则弦绝”,主张改革要谨慎从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外务省档案为线索,简述康有为在戊戌维新期间的重要活动。尤其是利用中岛雄编纂的《往复文信目录》,揭示百日维新后期,光绪帝任命黄遵宪为驻日特命全权公使的直接原因,并非出自维新派的推荐,而是日本方面的主动邀请。此举引发了光绪帝亲自书写谕、国书,并派遣军机与总署大臣与日本公使联络,试图推行联合日本,大举新政,以此来寻求变法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清德宗载湉(光绪)的宠妃——珍妃,姓他拉氏,满州镶红旗人,生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其父为礼部左侍郎长叙。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她十三岁时,与异母胞姊瑾妃同选入宫。次年,姐妹俩被册封为瑾嫔、珍嫔。二十年(公元1894年),珍嫔晋封珍妃。珍妃年轻美貌,性情活泼,知书达理,聪慧贤德,初入宫时甚得慈禧喜爱。后因她常与德宗帝互换装束,女扮男装,喜欢慈禧所厌恶的摄影照相等新玩艺,加上隆裕皇后嫉妒,常在慈禧面前说她的坏话,遂使她逐渐失去了慈禧的欢心。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六月,德宗帝接受了以康有为为首的变法主张,颁布改革命令,推行新政。珍妃积极赞助德宗帝变法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