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有关文学经典的思考与讨论一直是文学史、文学理论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当代社会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商品化日益加强,文学经典的建构除了自身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意义和美学特征外,还需要作品之外的其他力量的推动。批评家或文学机构、大众传播和媒体舆论以及隐藏在经典背后的商业力量的推崇都是当代文学经典建构不可或缺的外部力量。  相似文献   

2.
韩少功 《社区》2014,(14):13-13
文学经典是一个模糊概念,通常是指那些脱颖而出和影响“长在”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指标以及基石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学经典危机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早在20世纪初就已出现,并贯穿整个20世纪.一方面,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文学经典危机各具时代特点,另一方面,各阶段的文学经典危机话语又互为交织.“五四”文学革命以启蒙救亡为中心掀起了除旧革新的第一次经典重估;建国后为配合国家政治需要,以社会主义革命话语为中心自上而下进行了第二次经典重估;80年代后期出于对文革“拔乱反正”之文化需求,“重写文学史”拉开了第三次经典重估的序幕;而90年代前期出现的“大师重排座次”等事件则表明文学失去轰动效应后“众声喧哗”的第四次经典重估.通过回溯四次文学经典危机,追古烁今,以期为当前的中国文学经典问题研究提供一条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4.
文学经典阅读在中文系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强调文学文本原作阅读、提倡文学文本阅读与影视欣赏对读、以问题为引导的探究式阅读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关于经典的争论是一个热点话题,但无论如何,概念内涵的界定是谈论此话题的关键,本文试图对"经典"及与经典相关的"文学经典"、"文学经典意识"的概念进行考察、界定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首先提出文学经典具有三种不同层次上的类型,然后对此三种类型经典进行理论探讨,分析了多种类型划分的意义.最后,对文学经典和文学体制的关系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依照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法则,一种新兴的文学只有在获得了垄断作家合法定义的权利后,才能获得自身的合法生存权。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因全面打破传统"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彻底扭转传统小说由"写什么"到"怎么写"的表达方式及由此引发的对传统审美趣味和阅读机制的全方位颠覆,先锋作家自我话语权的确立经过了相当错综复杂的过程。首先,先锋作家取得作家身份上的认证,然后又力求通过先锋批评家的话语支持、创作谈、座谈会、散文随笔、访谈录、对话录、演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确立自我话语权,最后经当代文学史各家对先锋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地位的定位和塑造,先锋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合法性地位显然业已建立。  相似文献   

8.
改编的通俗性与文学经典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编基本上是由相对高雅的文字艺术转变为通俗的表演艺术。通过改编,文学名著可以大规模地迅速普及到一般人群。文学经典的建构主要由文学作品在知识精英和普通民众之间的互动来完成,改编是文学作品在两者间互动的一个重要形式,并由此参与了文学经典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世代累积型经典,其经典性的孕育和生成,明显有赖于民间相关改编;文人独创型经典,改编对其经典性的确立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民美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大贡献.在现实条件下,应注意从三个方面构建人民关学的时代含义,即立足人民主体,坚持人民美学的整体之维;立足现实本位,把握人民美学的理性之维;立足本土创造,固守人民美学的中国之维.在现实矛盾、文化冲突、民族纷争依旧复杂尖锐的今天,重提人民美学,正确把握其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注重感性消费的今天,人们消费与阅读文学经典的热情依然很高,只不过已从过去的敬畏转为现在的调侃而已。尽管如此,文学经典与感性化的消费观之间仍存在着隔膜。实用主义的阅读与消费观或许是消除隔膜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确立“文学经典”是建构文学体系和选择文学话语方式的必然途径.二十世纪后半叶,当代中国针对“文学经典”问题有过多次论争,并屡次尝试以全新的标准确立新的“文学经典”体系.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通过“古为今用”重评古代“文学经典”,一方面通过“洋为中用”评价外国文学经典,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当代文学“新经典”的建构.这种政治实用主义视野下的“文学经典”体系建构,对当代中国文学和文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的多维向度包括:从社会生活、人与自然关系、生产论、意识形态四个方面对文学的审视角度;纵向历时比较、横向共时比较、跨越学科比较立体交叉的比较方法;美学与历史相结合的批评标准。它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13.
作为儒家的学统,“六经之教”是理解儒家文论及其意义的内在视野,它深刻地影响了儒家文论话语的建构。首先,经典意识确立了儒家文论“宗经、征圣、明道”的最高原则,儒者因此致力于论证“道”、“圣”、“经”的同一与贯通,抽绎“六经”文本的文体品性和作文规则。其次,“立象尽意”、“知人论世”、“以易逆志”和“知言养气”实质性构成儒家经典释义学的基本框架,实现了对“六经”的价值转换,并在对“六经”的诠释中引领出有关文艺根本精神和文论构建思路的理解。最后,“六经之教”规范了儒家文论的价值取向,直接生发出的文论意义就是文艺成为“成人”的助缘、媒介和途径,其文化功能在于造就情欲与理性和谐统一的道德理性的个体生命。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后现代语境,既是一种看待问题方式的转变,又是与现代性语境的一种新的关系.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有赖于三个维度的彰显: 首先,事实与价值的统一.文学的事实是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知识得以建立和展开自身的前提和保障,而价值评判和价值追求,则体现文学理论的创造品格和人文气象.两者的结合是文学理论知识形态的基本规定;其次,实证与思辨的统一.实证与思辨的统一根源于作为研究方法的实证与思辨应用于文学理论知识生产过程中各自的优长与局限,实践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第三,揭示本质,慎谈规?关键是要对本质采取一种科学的符合对象自性的方式,而不是将本质凝固化、主义化.文学理论还要破除对发现规律的执迷,还文学研究以地方性的、语境化了的知识叙述.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90年代,当代审美文化以前所未有的特点和规模在中国大地上迅猛发展,一方面造成了传统美学的生存困境和严重危机,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学界向审美文化研究的学术转型的渐趋自觉和蔚成热潮。这种审美文化研究大致表现为三个学术维度,一是对审美文化概念本身的学理性探讨维度;二是对当代审美文化实践的批评维度;三是对传统审美文化资源的研究维庋。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确立新的生态价值观,协调处理好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自身三个维度的关系。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践行生态伦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上,坚持生态正义,实现生态补偿的原则,确保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在人和自身关系上,实施人性修炼,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的消费主义的生存模式。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是人们自我意识觉醒后的实践,有助于推进民族国家的发展。本文分析了“红色经典”文学建构式、重构式改编获得成功的原因即尊重原著精神,而解构式的改编则基本不被大众所认可。因为解构式的改编往往采用过分扩大英雄人物七情六欲,甚至瓦解人物信仰等方式迎合大众。事实上,“红色经典”文学改编应该既要把握住原作所表现的核心精神,又要体现出现代人的审美追求、价值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永葆“红色经典”的生命力,将“红色经典”文学不断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8.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孕育在制度环境和制度基础协同发展的相关性之中,即不仅有赖于村民自治制度的落实与完善,而且有赖于制度环境的改善与整合,有赖于制度基础的改造与重构。只有三维同构,才能从整体上推进农村民主政治,从而避免就事论事的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