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翰海就是现在的杭爱,是蒙古的山名。古代汉文《史记》中汉字音译写作翰海,后来又写成瀚海了。这座山就是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附近的一座大山,山当然依然如旧,耸立在蒙古高原上,但是由于汉文音译为“翰海”之后,给人产生了一种错觉,竟将大山之名,认为是大海之名了,甚至认为是大漠之名了。下面就将这种课余的情况略作考察,以正事实。 翰海这个词,初见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又见于《史记·匈奴列传》,再见于  相似文献   

2.
释“幽默”     
《辞海》、《辞源》等辞书把“幽默”解释为“深静”、“寂静无声”。此种解释,乃系承袭《史记注》而来。《史记·屈原列传》:“《怀沙赋》曰:‘眴兮窈窕,孔静幽墨。’”王逸注:“孔,甚也;墨,无声也。”《史记》作者及后代词书编纂者显系将“幽默”一词看作同义连属词。“幽”取“幽静”义;“默”取“默然无声”义;“幽默”合解为“寂静无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史论丛》一九七九年第二辑刊载了杨志玖先生一九四三年四月的一篇旧作《定宗征拔都》。该文对岑仲勉先生一九三五年写的《蒙古史札记》“(五)定宗征把秃”。一节的论点提出异议。岑文将袁桷《拜住元帅出使事实》中之“把秃”一词释为阿巴斯朝哈里发所居之“报达”城。杨先生认为,“把秃”应该是术赤之子拔,都。杨先生的文章写出后,岑先生提出几点反驳。为此,杨先生一九四三年又写了《与岑先生之商榷》一文,对岑先生的论点逐点辩驳,分析得十分透切。我很赞成杨先生的意见。此外,我注意到岑仲勉先生怀疑历史上是否确有“定宗征拔都”一事。在  相似文献   

4.
野合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奏乐于野外。《左传》定公十年:“嘉乐不野合。”杜注:“嘉乐,钟磬也。”孔疏:“不野合者,谓享燕正礼当设于宫内。”二、不合礼仪的婚配。《史记·孔子世家》:“(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唐司马贞《索隐》:“盖谓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清桂馥《札朴二》:“《史记》梁  相似文献   

5.
《卷五·海陵王纪》延兴元年……八月……骠骑大将军鄱阳王锵为司徒。(中华书局1972年1月点校本,第78页,下同)议:“骠骑大将军”,《南史·齐本纪下》同。今考本书卷四《郁林王纪》载隆昌元年四月,“丁酉,以骠骑将军庐陵王子卿为卫将军,尚书右仆射鄱阳王锵为骠骑将军,并开府仪同  相似文献   

6.
市井得名考     
“市井”一词现在仍多有用及,诸如“市井小人”、“市井气”、“市井无赖”等,不一而足。按其最初的用法,市井当指卖买货物的场所。如《国语》有“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①之说,《汉书》有“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②之句,《史记》也有“政乃市井...  相似文献   

7.
《史记》这部史学兼文学名著,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国和世界的众多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着,这是因为《史记》一书艺术内蕴的不可穷尽性决定了鉴赏的无限性,其中被后人经久不息地喜爱和欣赏的《史记》的语言,已被人们共视为古代语言的典范。《史记》的语言美,与《史记》博大精深的思想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正是“意立而词从之以生,词具而意缘之以显,二者相依,不可或离。”因此,我们研究《史记》的语言艺术,离不开对其所刻画人物形象的分析;离不开对其所叙述事件的研讨;离不开对其所发出论断的体味;离不开对其所描绘场境的剖解。  相似文献   

8.
<正> 《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二卷收入郭老读了鲁实先的《〈史记会注考证〉驳议》后写的《满江红》词,全集注释说:“本篇在收入《蜩螗集》前未见发表过。”此说不确。据查,这首词发表于1940年8月23日新加坡《星洲日报晚版·繁星》,题为《满江红并序》,署名郭沫若。  相似文献   

9.
现代研究《史记》的人都爱引用鲁迅先生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两句话。笔者认为它高度概括了《史记》的基本特征和司马迁的著书态度。细论之有如下五个方面: (一)《史记》是司马迁受宫刑之后,“退论书策,以舒其愤”的发愤之作; (二)《史记》是“谬于儒术”的异端之学; (三)《史记》是效法孔子作《春秋》,即通过著书来寄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的著作;  相似文献   

10.
《史记》之不朽,是因其创例发凡、卓见绝识而不朽,更是因其所呈现出来的精神而不朽。人们对这种精神作了各种概括,或曰“实录精神”,或曰“司马迁精神”。从总的方面看来,多种关于精神方面的概括,都是为了充分体现蕴涵于《史记》之中的一种“求实”精神。倘若对《史记》作一次总体的感受,便不难发现有一种更为深沉的力量,在支撑着“求实”精神,这便是充溢于《史记》之中的一种为人生而史学,为社会而史学的史学精神。正是这一精神赋予《史记》以永存的勉力,也是这一精神铸就了中国史学的风貌,塑造了中国史家的灵魂。史学自觉精神…  相似文献   

11.
“县官”与秦汉皇帝财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德增  李珩 《文史哲》2006,(5):70-74
在《史记》、《汉书》等文献与出土简牍中,屡见“县官”一词,注家或释为天子,或释为朝廷,或释为县令。凡此诸说皆不妥。“县官”初指少府掌管的皇帝财政;从汉武帝以后,渐用为天子或朝廷的代称。  相似文献   

12.
在近世的《史记》研究中,风行着一种“微言大义”说,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由于有诸多忌讳,所以运用了许多手法,这样《史记》中存在着大量的“微言大义”,需要我们离开字面意思去另求。深意”,否则便不能算真正认识了《史记》的巨大价值。“微言大义”说是不是科学的结论?用这种观点去索解《史记》是否符合司马  相似文献   

13.
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耗费了长达十五年的心血完成的一部巨著。自从这部巨著问世以后,注家蜂起,历代不衰,以《史记》名家者甚众,以至形成专门学问。在汉代就有徐广等人为之注解,随后增补辑注的主要有:南朝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等三家。《集解》以广征博引为胜,《索隐》以探幽发微为著,《正义》则详于地名注释,它们为后世研读《史记》提供了种种方便。但是,“三家注”也存在许多错误,时有穿  相似文献   

14.
陈国生 《天府新论》1999,(1):96-96,F003
《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和1995年第6期分别刊登了陈增芳先生的论文《“略定扬越,置桂林、南海、象郡”辨》和李勃先生的论文《扬越即南越,而非东越辨》,见仁见智,各有精义。“扬越”一词不仅出现于先秦史册,而且后世古籍亦频频提及,说明其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很有必要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再作阐释。一、“扬越”为古族名直接证据不少,如《史记·南越传》曰:“秦时初并天下,略定扬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适徙民,与(扬)越条处”,《史记·货殖列传》亦载:“南楚好辞,巧说少信。江南卑湿,丈夫多夭。……九疑、苍梧以…  相似文献   

15.
《史记》与春秋公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桐生 《文史哲》2002,(5):53-57
《史记》的学术渊源来自六经异传和诸子百家之学 ,其中以春秋公羊学对《史记》的影响最为深刻。“孔子作《春秋》说”是一部《史记》的理论基石 ,“纪异而说不书说”影响到司马迁的天人观 ,《史记》的政治观也主要来自于春秋公羊学的政治学说。  相似文献   

16.
孔子“笔削《春秋》义法”是两千年《春秋》研究的核心问题,一直扑朔迷离,奥妙莫测。自汉代董仲舒“公羊学”盛兴,标榜孑L圣人作“经”,从中生发无数穿凿附会,矛盾百出的“微言大义”,从此将《春秋》研究引入误区。考先秦至汉初典籍,凡称名皆“孔子作《春秋》”,而所征引《春秋》皆出自《左传》。《左传》乃左丘明“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而成,它与左丘明所撰《国语》思想倾向、语言风格皆截然不同。显然,《左传》主体即“孔子史记”,也就是孔子所“笔削”的《春秋》。“《春秋》笔削义法”存在于《左传》之中(而不存于“经”中),笔者不揣浅陋,抛砖引玉,希望把“春秋学”引出千年误区。  相似文献   

17.
陕西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史记论赞辑释》(以下简称《辑释》)一书(计38万字),是兰州大学教授张大可同志继《史记研究》一书之后推出的又一力作,是研究《史记》专业工作者和爱好者的一部有益读物。 一、史记论赞,指《史记》这部巨著中的“太史公曰”。习惯称篇前之“太史公曰”为序、篇后之“太史公曰”为赞。张大可同志编著的这本书辑释《史记》全书的“太史公曰”,其中序论23篇(即十表九序、八书五序、世家一序、列传八序),赞论106篇(即  相似文献   

18.
释《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倚市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述了当时社会经济活动中,贫穷之人要想富裕起来的一条经验,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这条经验,尽管只有寥寥数语,但是影响很大,在后世的论著中常有引证。不过,对其中的“倚市门”一词的解释却大不一样,相去甚远。一种释意是指经营商业。《中文大辞典·人部》“倚市门”条的释文云:“谓商人之业也。”并引用了《史记·货殖列传》中的这段文字,以及《史记会注考证》、《书言故事·商贾类》中的有关文字作为依据。现今有关论著亦有类似译释。…  相似文献   

19.
《史记·太史公自叙》和《汉书·司马迁传》所载的《报任安书》,都述其著《史记》是“成一家之言”。这“一家之言”,《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三家于此无注。小颜注《汉书》,也空而不解。后世学者,中心习于史书记事的道理,多不注意此语,而不知此“一家言”之语是太史公明其《史记》一书性质的关键语言。裴氏《史记集解》等三家,疏忽此“一家言”之真义,所以只看太史公“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  相似文献   

20.
论“祁连”     
<正> 祁连山名属于何种语言,学者意见颇多分歧。唐代颜师古以祁连为匈奴语。《史记》卷一一一《索隐》引小颜云:“即天山也。匈奴谓天为祁连。”法国劳菲尔以祁连为鲜卑语,认为“与含有同样意义(天)之满洲语Kulun,似有关系”。日本学者白鸟库吉最初以祁连同突厥语“天”kuk之复数形式Kukler对音,尔后认为来自鲜卑语,“满洲语谓天曰kulun,故匈奴语同义之祁连(kilen)或其原语耶”。日本另一学者藤田丰八以为是突厥语,“惟祁连山之祁连,岂非对此Sθrin(Sirin)耶”。岑仲勉先生则认为祁连与撑犁同一语源,都来自突厥语“天”tangri。笔者以为祁连与天字同源,出于上古汉语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