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辽代石刻文续编》(以下简称《续编》)是向南先生继《辽代石刻文编》之后推出的辽代石刻文献的又一巨著,该书主要收录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土的辽代汉文石刻。辽代石刻可从一个侧面来反映辽代社会的政治变革、人口迁徙、民族融合、典章制度、历史地理、语言习俗等情况,从而有助于加强历史学、文化学、民族史、边疆史  相似文献   

2.
论代动词"DO"     
张庸萍 《云梦学刊》2002,23(3):121-123
以语法功能与语义功能为出发点 ,论述了代动词DO的类型、特点、替代功能。重点阐述了代动词DO与助动词DO的区别 ,以及单一形式代动词与复合形式代动词的使用区别  相似文献   

3.
一千多年前 ,契丹民族崛起于内蒙古东部草原 ,于 916年建立了雄踞北方二百余载的辽王朝 ,遗留至今的辽代文化遗产的光辉依然璀璨夺目 ,动人心魄。为了让更多的人们能目睹辽代文物的风采 ,了解内蒙古大草原的辉煌历史 ,经中国历史博物馆与内蒙古文化厅协商 ,将于 2 0 0 2年 6月至 9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辽代文物精华展 (暂定名 )》。这次辽代文物展览 ,调集了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博物馆以及赤峰、通辽、呼和浩特地区的 2 0 0余件辽代文物 ,是内蒙古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辽代文物精品“大聚会” ,也是内蒙古辽代文物首次在中国历…  相似文献   

4.
"巴代"是产生于原始社会并持续至今的一种世俗性原始宗教。在历史过程中,山江苗族"巴代"经历了原生性、分径、破除、衰落、变异等五个阶段。"巴代"信仰的变迁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影响:一方面,"巴代"信仰的变迁意味着苗族原生性宗教的流失,影响了当今社会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巴代"信仰的变迁体现了中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混融,还体现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正确认识苗族"巴代"的变迁,有助于了解苗族社会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5.
"代"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代际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关系 ,代际问题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问题。对“代”的科学规定和内涵揭示是研究代际关系和代际问题的逻辑前提和方法论基础。代是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的有机统一 ;代具有个体之代与类之代的差别 ;作为历史主体 ,代又是一个退场、在场和将进场的过程 ;在以共同的代文化为特征的代内又总出现具有独特文化个性的“亚代”  相似文献   

6.
辽代文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代文学既是当时的北国文学 ,也是中华文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辽代文学的崛起 ,为多元一体、北雄南秀的中华文学提供了同北宋文学优势互补、异轨齐驱的重要范本。现存辽代文学作品 ,以诗文为主。辽代初期的诗文传留殊少。中期以后文化趋于繁荣 ,作者逐渐增加 ,艺术技巧日益成熟 ,作品开始大量涌现。而契丹族妇女文学的崛起和发展 ,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辽代的妇女作家以萧观音、萧瑟瑟为代表 ,其文采风流 ,不让须眉。辽代的口头文学 ,主要有神话传说、民间歌谣等。辽代的神话传说大多与契丹民族的历史发展有关 ,是民族发展的曲折反映 ;其国土风俗歌谣纯朴遒劲 ,指陈时弊的讽刺歌谣俚俗生动。辽代的契丹文文学 ,也取得了颇为可观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老生代散文文本的深入分析,阐明老生代散文与儒学诚学的渊源关系。老生代散文家都接受过比较正规的“国学”教育,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儒学诚学里“言忠信、行笃敬”的观点在老生代散文里体现得尤为突出。老生代散文里的“真诚”就是儒家诚学思想在当代“新时期”的翻版。这是老生代散文对传统文化承继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8.
公元十世纪初至十二世纪初的辽代契丹人属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因而,他们的音乐文化便极富那一时代的北方民族之特色。本文试就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的根源、类型及特色,略加勾沉。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教正。一、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的“根”与“源”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体系的形成有自己的“根”和“源”。其一,建国前的契丹民族原始歌舞音乐即是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的“根”。契丹人在很早以前,就在牧猎生产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史剧理论以非艺术批评的边缘性批评替代具有本位意义的戏剧艺术批评 ,其主要表现为以史论代置剧论、以文论代置剧论、以伦理论代置剧论。代置式批评范式的渗透 ,使得中国古典曲论呈现出多种边缘话语形态 ;同时 ,代置式批评范式在古典曲论中的广泛存在 ,又使得古典史剧理论的独立性相对减弱 ,从而难以产生有关历史剧批评的独立概念与理论  相似文献   

10.
編者的話     
《文史哲》1958,(10)
本期所发表的“現代文学各課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問题”,“民間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正统”,“略論开展中国現代史研究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反映了山东大学中文、历史两系教学整改后在中国現代文学、古代文学、現代史各方面的学术思想上的轉变和革新。各文中的許多論点  相似文献   

11.
第一代农民工返乡问题揭示了中国农民工最终走向的一个可能。“家乡”的边界因务工经历和资本积累发生了拓展,超四成第一代农民工愿意返回老家地级市、县城或中心镇,“城里有房、老家有地”成为第一代农民工的普遍追求。他们返乡决策差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受教育水平较低、经济能力较弱、社会融入较差的第一代农民工选择返回“村域乡”;而年龄相对较小、教育水平越高、经济能力较好、社会融入能力稍强的第一代农民工会选择返回“城域乡”。身份认同、城市住房、乡村土地共同影响着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决策差异。构建良好的县乡关系,提升和完善县域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发挥县域“国家—社会”“城市—乡村”纽带作用,是实现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重背景下第一代农民工“软着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何为3G手机     
第一代手机为模拟制式,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大砖头”,第二代手机为GSM、CDMA等数字手机(我们现在使用的手机),而所谓3G手机即第三代手机,则是泛称能够将语音通信和多媒体通信相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其可能的增值服务将包括图像、音乐、网页浏览、电话会议以及其他一些信息服务。第三代手机都有一个超大的显示屏,往往还是触摸式的!  相似文献   

13.
陈亚丽 《江淮论坛》2004,(3):141-145
文章通过对老生代散文文本的深入分析,阐明老生代散文与儒学诚学的渊源关系。因老生代散文家都接受过比较正规的“国学”教育,因而他们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儒学诚学里“言忠信、行笃敬”的观点在老生代散文里体现得尤为突出。老生代散文里的“真诚”就是儒家诚学思想在当代“新时期”的翻版。这是老生代散文对传统文化承继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14.
辽代是我国历史上由契丹贵族统治的一个重要朝代.它历时二百余年,对我国北方和中原政权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辽代的文化是灿烂辉煌的,辽代的著述能反映出契丹贵族接受汉文化、不断汉化的过程,反映辽代文化的面貌.但,由于宋辽时书禁甚严,辽朝灭亡时文化典籍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以至辽代书籍传世不多,《辽史》也没有艺文志载入.宋代以来,私家目录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对当时所见辽人著述作了介绍,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明王圻《续文献通考》等也对辽代著述作了著录.清代以来,许多学者补编辽史艺文志,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清黄虞稷编《千顷堂书目》补辽代部分,列书目11种,清倪灿、卢文 编《补辽金元艺文志》辽代部分一卷,列书目11种,清金门诏编《补三史艺文志》辽代部分一卷,列书目64种,清钱大昕编《补元史艺文志》附辽代部分一卷,列书目27种,  相似文献   

15.
辽代官制承唐仿宋,监察狱案警巡系统的职官亦不例外。但由于《辽史.百官志》的疏漏,大量辽代监察狱案警巡系统的职官不见记载。钩沉出土的辽代石刻文字资料,可对辽代监察弹劾类职官、狱案审理类职官以及警巡治安类职官进行考证,以弥补《辽史.百官志》记载的缺漏,并有益于学者对辽代法律监察制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5年的调查数据,分析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间代的代际支持结构及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中间代坚持代际团结的原则,倾向于同时给予亲代和子代支持。给予亲代和子代的代际支持对中间代的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影响:给予亲代的经济支持会提高中间代的生活满意度,而给予成年子代的经济支持会降低中间代的生活满意度。从亲代和子代接受代际经济支持对中间代的生活满意度并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百年中国学术地图,薪火相传的五代学者,做出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工作.百年中国史上的五代学人:蔡元培、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先生是百年中国史上的第一代学人;胡适、陈寅恪、金岳霖、冯友兰、赵元任是第二代学人;张岱年、钱钟书、费孝通、金克木、季羡林,则是第三代学人;王元化、李泽厚、张光直、李亦园是第四代学人;李零、葛兆光、梁治平、郑也夫可以称作第五代学人.  相似文献   

18.
李何林同志的“关于中國現代文学”,虽然是几篇关于中國現代文学史的論文和三篇講演記錄編集起來的小册子,伹我們却可以把它当作中國現代文学史簡諭來看。在这小册子里面,作者的主要目的,是环繞着中國現代文学史这个中心,展开討論,他不但对中國現代文学的史的發展,作了一个簡單明确的叙述,而且还提出有关中國現代文学史上一些主要的問題,試圖加以解决,这都是非常可喜的事。在这本集子里面,第四、第五、第六三篇,是一个具有連貫性系統性的  相似文献   

19.
三代领导集体与民族区域自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历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经过长期探索、比较和实践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制定和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法,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法制化、制度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进一步贯彻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创立与发展是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一集体形成过程中,邓小平、陈云同志配合合作,倡导和支持平反冤假错案,有力地促进了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组织的形成;倡导实事求是,推动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有力地促进了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思想路线的形成;强调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有力地促进了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政治路线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