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5.
退休以后,我订了一份《老友》。正是这位良师益友伴随我欢度晚年,使我勤劳、快乐享高龄。家乡解放以后,我走上革命征程,先当兵后从政,每天上班下班忙碌奔波。退休以后,无所事事,倒觉得郁闷。这时,我翻开《老友》的"养生保健"和"老友信箱"栏目发表的文章细心地读,认真地琢磨, 相似文献
6.
陈九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2,(3)
《河岸》是苏童出版于2009年的最新长篇力作。通过刻画一组在河上居住的小人物群像,苏童向读者呈现了一段漂泊者的历史。通过河流这个意象,我们可以窥视到苏童在二十多年间的精神世界的流变,从而为他的小说世界注入了全新的视角。本文就从河流这个意象出发,试图探讨苏童精神世界变化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7.
安希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5):10-14
痛苦是人类求索真理时的不可遏止的冲动,苦难因而承载了非常积极的意义。智慧是对于苦难的洞见彻悟,是对于人世种种苦痛格外关切,智者有高贵的痛苦。佛教是摆脱痛苦的独特而伟大的不二法门,以苦为师,通过每个人自己的修炼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和对苦的解脱。真正的宗教精神自觉到单靠自己去除苦罪的能力毕竟有限,从而发生忏悔心,化出悲悯心,以接受超越的精神力量,便去从事道德文化践履,忏悔是精神超越的条件。"忏悔"来自佛教和基督教,中国文化阙如。武高寿先生在《境界与智慧》一书中,把佛教和基督教联系起来考察,把佛教放在世界文明格局中考辨,从提升境界、促进社会和谐、发扬社会批评、推动宗教与文明对话、厉行法制、倡导社会排忧解难等角度,从超越角度介入社会批判,开拓了研究新领域,首倡作为人学的"文化佛学",关注民生,立足现实,追求超越,是一种关注现实社会人生、世界和平的智慧思想。 相似文献
8.
王莹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4)
中国咏物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咏花卉诗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大类.<诗经>作为歌咏花卉的源头,以花卉这一题材作比起兴,使其作为一种描写对象,真正进入了文学审美视域.而其后的<楚辞>以巨大的飞跃,使花卉真正走向了人格象征的丰富的意象世界,成为百代不衰的象征中国文人精神品德和心灵世界的重要意象.<诗经>和<楚辞>在中国花卉诗词的发展史上有着彪炳千秋的历史文化功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