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对于晚唐绝句,历代诗论褒贬不一,褒之者认为晚唐绝句艺术极大丰富,所谓“法莫备于唐人,中晚尤妙”。①贬之者则认为晚唐绝句之失恰在过于工巧,刻露而失浑成意味,明人胡应鳞批评晚唐绝句“大露筋骨”;所谓“愈工愈远,视盛唐不啻异代”;②又云晚唐绝句:“书情则怆...  相似文献   

2.
绝句是我国古典诗歌最短小的体裁,它又可分为五绝、六绝和七绝三种格式,其中五绝、七绝在唐代鼎盛发展,保存下来的作品大约占《全唐诗》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七强(见沈祖棻《唐人七绝浅释·引言》),而六言绝句为数很少,绝大多数唐诗选本都不选录。南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原本一百卷,收七绝七千五百首,五绝二千五百首,收六绝仅为三十七首,附在最后一卷,可见六绝数量之微。  相似文献   

3.
写人,在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中是少不了的。一部成功的作品,作家费尽心机去刻划人物,使人物的性格鲜明突出;而对于绝句抒情小诗来说,往往注意品味它的抒情性,而忽略它的写人技巧。事实上,在唐人绝句中我们就看到不少诗在写人方面作出的努力。打开唐人绝句的画卷,我们会看到:有征战的将士,有游侠少年;有离乡思归的游子,也有闺中思亲的少妇;有瘦骨嶙峋的劳动者,也有虚荣心重的封建知识分子;有  相似文献   

4.
宋诗不如唐诗。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宋诗的特点及其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宋代成名的诗人和诗歌创作的数量都超过唐代,宋代也产生了象苏轼、陆游那样一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诗歌巨星;宋诗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也有自己的特色,一些优秀的诗篇完全可以和优秀的唐诗媲美。因此,宋诗同样具有普及和推广的巨大价值。在文坛上,尊唐黜宋的影响,延至今日。以近年(1979-1982)各地出版的绝句选本为例,唐人绝句选本(包括个别以唐人绝句为主联及宋人绝句的)多达九种,而单行的宋人绝  相似文献   

5.
五、七言绝句,虽然起源于南北朝,但最终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近体诗的重要体裁之一,并固定了表现形式,却在唐代.唐人绝句,在唐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在唐诗中都是名列前茅的.南宋洪迈在《唐人万首绝句》的序中说:“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清代王夫之更是说:“不能作七言绝句,直是不当作诗.”①在唐代绝句诗的创作中,名家辈出,风格迥异,呈现出一个姹紫嫣红、百花齐放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张倩 《殷都学刊》2008,29(4):63-66
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开启了宋代专选唐绝句的热潮,许多唐人绝句藉此保存下来。此集版本刊刻较为复杂,洪迈两次刊刻此书,定为一百卷本。宋人吴格对此宋本部分修正,宋人汪纲又据此重刻,因另析出六言诗为一卷,改为一百零一卷。此书宋本已佚,有明刻本两种存世,明嘉靖陈敬学据汪本重刻,明万历赵宦光因洪迈原编舛误较多,再作校订补充,重新编定,改为四十卷。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浪淘沙>诗云:"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刘永济先生<唐人绝句精华>曰:"借海潮以喻人心之不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8页)  相似文献   

8.
张祜,字承吉,中唐著名诗人,当时有“海内名士”之称,交游甚广。韩国学者柳晟俊先生在《张祜之诗交及其诗》一文中,定温庭筠为张祜诗交,未言何据,后文也未述及。臆其说盖据《全唐诗》卷五一一《题李修源》,题下小注:“一作送温飞卿赴方城。”《全唐诗》的小注缘于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万首唐人绝句》七言卷四十三在张祜名下收录了《赠李修源》;七言卷七十张祜名下又收录了《送温飞卿赴方城》,字句稍异于前篇。云:“方城新尉晓衙参,却是傍人意未甘。尽夜与君思贾谊,潇湘犹隔洞庭南。”《旧唐书》温庭筠本传载:“杨收怒之,贬方城尉。”杨…  相似文献   

9.
<正> 《孟子·尽心下》载孟子谓高子云:“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此语究竟如何断句?中华书局出版的《十三经注巯》两卷本、焦循《孟子正义》、朱熹《四书集注》以及新编《辞海》“介然”条所引此语均于“间”字处断开,“介然”属下读。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三》“当属上读而误属下”条于“然”字断开,“介然”属上读。杨伯峻《孟子译注》则于“蹊”字断句,以“间介然”为一词而属下读,但同书《孟子词典》,章,“径”字条引此语时又在“然”字处绝句。刘师培《古书疑义举例补》之五“双声之字后人误读之例”条则于“介”字处绝句,以“间介”为一词而属上读。鄙意则以为应在“间介”之下绝句。  相似文献   

10.
唐前有绝(句)之题,用以指称五言四句体诗,而未指称七言四句体诗。早期五言四句体尚有断句、联(连)绝、短句等多种称谓,南朝梁代文人用绝(句)字入诗题并将其确立为一种诗体专名,这与汉译佛经四句之绝(偈)的体式为时人所认同和绝字能形容意蕴之精简妙绝等因素有关。绝句作为诗体名,传达出其四句成篇、讲求文辞意境精简妙绝之文体特色。唐代以来,那些从长诗中截裁出来歌唱的四句之辞,也被称为绝句。宋元以后流行绝句即截句的文体论,是歌诗传播中截句成绝现象在文学批评上的推衍。绝句体确立的时代正当诗歌声律审美风靡文坛,绝句诗总体也呈现出近体的风貌,因此后来又有绝句截律之说,这是绝句独特的传播文化与文体风貌的共同反映。  相似文献   

11.
王宏林 《殷都学刊》2008,29(4):67-70
王安石晚年创作在宋代即深受推崇,但两宋所论各有侧重。北宋人强调其风格的深婉不迫,南宋人则特意强调绝句这种体裁的典范意义。严羽《沧浪诗话》以“王荆公体”来代指王安石晚年绝句,乃是立足于南宋习论。“王荆公体”的诗学渊源主要是老杜和晚唐诸家,由此导致严羽认为“王荆公体”不如唐人,这也体现出严羽诗论“宗唐贬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唐温庭筠《弹筝人》诗曰:“天宝年中事玉皇,曾将新曲教宁王。钿蝉金雁皆零落,一曲《伊州》泪万行。”关于此诗的写作缘起,刘永济先生《唐人绝句精华》推测道:“弹筝人当系唐明皇宫伎,诗语系追忆昔时而生感叹,必弹筝人自述而诗人写以韵语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5页)  相似文献   

13.
王船山对诗体的认识有许多独到之处。他欣赏古体诗而对近体诗多持批判态度。从诗体的发展角度看,他认为诗体愈卑。与明代的许多诗人不同,船山认为近体诗的繁盛并不始于唐代,而是在陈、隋之际。同时,船山认为近体之制在梁代已经成熟完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船山于五、七言古体诗和近体诗之间,别立"小诗"一体。这种小诗,当时世称之为绝句,或五言或七言。船山认为,这种诗并非等同于唐代绝句,但是它又很接近绝句,是唐代绝句的雏形,这充分显示了船山在选诗和评诗上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度的鉴赏力。  相似文献   

14.
杜甫《戏为六绝句》"别裁伪体亲风雅"之句逗露出了唐诗绍续《诗经》的意识。从载籍史料来看,《诗经》对唐诗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内在精神上,中唐以后部分文士的诗文集义例实际也自觉规仿《诗经》。《诗经》别称"诗三百",而中晚唐人编订的诗文集以及用于行卷的小集之篇目也往往以三百篇为限。此外,唐人集名如《唐风集》仿十五国风、唐诗诗题摘取全诗首二字、诗集中雅诗独立分卷、联章及篇题小序模仿《毛诗序》的文本结构,从中皆能看到《诗经》范式在唐人别集义例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黄庭坚绝句风格散论凌佐义古今论山谷诗风者,或称其瘦硬,或称其拗峭.或称其新奇,各有所据,所论皆是。而这都是山谷诗歌的总体风格。他的绝句自然当为这总体风格所涵盖,但就绝句这一专门体裁来说,我们觉得又当有其自身的特殊风貌。依我之见,山谷绝句有的典奥艰深,...  相似文献   

16.
问取艺术或称问答法,问对法,纪昀谓之诘词。唐代的诗人们,用这种手法制作了大量七绝。笔者作过一个粗略统计,据明万历赵宦光、黄习远重编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唐绝一万余首,七绝居其大半,共七千七百九十三首,其中以不同方式取问取手法制作的诗篇,大约占到千余首。这些诗表明,唐人七绝问取艺术已超出一般修辞学的范畴,显现出定型化、类型化的美学特质,展现了七绝诗的抒情品格,并形成唐人七绝自身诗体制作的一种重要方法。这就不能不使我们产生兴趣:问  相似文献   

17.
<正> 前人对杜甫的古风、律诗、乐府叙事诗等极为称道,而对他的绝句则褒少贬多。薛韶认为杜甫绝句“另是一体,不足多学”。申涵光认为“惟杜诗别是一种……虽老放不可一世,终是别派,不可效也。”王世贞说“太白之七言律,子美之七言绝,皆变体,间为之  相似文献   

18.
成熟于陈子昂而来复古之风浩荡诗坛之时的王昌龄自身,大约起初并非刻意想夺“七绝圣手”的桂冠,否则他作《诗格》和传授作诗经验就不会主要留连于古诗了。可以用时代风气解释;殷活亦看重其古诗,在《河岳英灵集》所选的十六首王昌龄诗中,绝句只有三首。然而与《河岳英灵集》大致同时稍后的可被管弦者都为一集”①的《国秀集》里,绝句与古诗之比就跃为五分之三了。且越往后,各种诗集选其绝句越多,而昌龄自己得意的及为殷播欣赏的古诗却一首首散轶了。②到八、九世纪,昌龄在人们心目中就成了绝句诗人,这个发展过程实在耐人寻味。一、…  相似文献   

19.
元好问的论诗绝句在清代受到极大的重视,出现了大规模的群体效仿。这些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仿效之作,丰富了论诗绝句的内容,巩固和发展了其形式,拓展了其生存空间,推动了清人对元好问论诗绝句的接受,促进了元好问论诗绝句的经典化。  相似文献   

20.
不少唐人小说是作家根据民间传闻改造加工而成 ,它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大众的社会心理。韦皋在后人心目中是一位镇蜀割据之臣 ,然而唐人却认为他是诸葛亮投胎转世。透过佛教转世轮回的神秘面纱 ,可看出唐人对韦皋的崇拜和反对藩镇割据、维护民族团结、期待安定统一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