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抗战时期大后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武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高等教育 ,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阶段 ,尽管有许多缺陷 ,但它迁移大专院校到大后 ,接济流亡师生 ,从而为中国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在扩展教育规模 ,保证教学质量 ,开展学术研究 ,促进文化交流 ,及直接服务抗战诸方面 ,都取得了一定成绩 相似文献
2.
范水涛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71-75
抗战时期,陈云立足于10年内战时期我党在白区工作的惨烈教训,批评了许多同志不安心大后方工作的急躁情绪;提出了党在大后方“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基本任务;对大后方党的组织建设进行了详尽深入的论述,为我大后方党组织在险恶的白色环境中保存并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陈云大后方组织建设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水涛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71-75
抗战时期,陈云立足于10年内战时期我党在白区工作的惨烈教训,批评了许多同志不安心大后方工作的急躁情绪;提出了党在大后方"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基本任务;对大后方党的组织建设进行了详尽深入的论述,为我大后方党组织在险恶的白色环境中保存并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5.
抗日战争时期工厂内迁及其对大后方工业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诸葛达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43-49
抗日战争爆发后 ,国民政府被迫组织了沿江沿海国营和部分民营工厂迁往我国西南等内地。工厂内迁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 ,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 ,改变了过去不合理的工业局面。虽然这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战时政治经济的产物 ,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战争的进展和时局的转换 ,但它却使西部地区的工业在战时短短的数年便走完了平时需要数十年乃至百余年才能走完的历程 ,并为嗣后西部地区工业的发展创设了一些条件和留下了一定的基础。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政府主动或被动所采取的有关政策而形成的发展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的模式 ,至今仍有鉴借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兼顾时序 ,从空间角度选取了几个中心城市的戏剧活动连缀成篇 ,对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戏剧运动作出了基本轮廓的勾勒 ,并对一些重要戏剧现象的历史文化意义作出了某种理解与阐释。 相似文献
7.
刘志英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6):145-158
抗战的全面爆发,造成了特殊的战争环境,改变了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进程,形成了以重庆为中
心,并由此辐射到整个大后方的保险市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保险业务分为人身保险与产物保险两类,经营
人身保险的保险公司不多,业务量不大;而产物保险却十分发达,种类繁多,其中战时兵险由国民政府出面办
理,是国民政府在产物保险方面的一个创举。战时保险业的发展体现出战时特殊环境下的鲜明特点,发挥了
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8.
黄宗贤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3)
抗战时期 ,众多的美术团体、院校和美术家 ,迁徙至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 ,使大后方成为战时美术最为活跃的区域。这一局面的形成 ,不仅与四川特殊的地理环境为美术家提供了相对安稳的生活创作条件有关 ,更重要的是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特别是中共南方局对抗日美术运动的关注与支持 ,为美术的繁荣营造了必要的政治氛围。美术家们在救亡旗帜的引导下 ,创作热情高涨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写下了绚丽的篇章 相似文献
9.
冉思玮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典型理论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内核,而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典型理论又展现出其独特性:既沿袭着传统的、一般的典型概念,又因为处于战时状态而富有新的内涵。厘清其理论来源、历史作用、经验得失等相关问题是提出新思考的前提,也是正确认识和评价该时期典型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影响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敏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Z1)
公信力是科技社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探讨科技社团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别从科技社团外部的社会系统和科技社团自身内部探讨了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耿殿龙 《华北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9-42
抗战时期的晋察冀诗歌运动是抗战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战地社和铁流社等新诗团体、在军队和记者群中活跃的诗人群体以及燕赵诗社等旧体诗团体开展起来的。这些团体通过街头诗等运动形式一起促成了晋察冀文艺的发展,并推出了一些杰出的诗人和作品。本文力图在翔实的史料的基础上,运用文史结合的方法对抗战时期的晋察冀诗歌运动做一下整体概述,再现当时的诗歌运动盛况。 相似文献
12.
肖向龙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6(2)
后方民营工业在抗战中前期因政府政策、市场、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出现短期繁荣;到抗战后期却在通货膨胀、国营工业竞争和不科学物价管制政策联合作用下走向衰落。战时民营工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空前联合,自力更生能力加强,发展的突飞猛进性和不能持久性;也存在规模小、资金少、设备落后和发展不平衡的不足。今天西部民营工业应大力合理引进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强联合与合作。 相似文献
13.
田青青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8,(2):30-36
全面抗战爆发以来,海外华侨踊跃捐款,资助祖国抗战大业.尤其是太平洋战争后,侨胞纷纷携资回国,开发西南后方富源,以利抗战建国.鉴于生产事业建设的重要性,部分华侨资本流向金融业,在大后方兴起了一批侨资银行,旨在发挥银行融通资金的使命,促成资本与技术的合作、金融与企业的联系,以实现华侨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相似文献
14.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40-145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抗日战争时期是一个关键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种飞跃规定了此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历史特点: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条件来看,既有党内生态的特殊性也有党外环境的特殊性;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来看,既有参与主体的特殊性也有认识对象的特殊性;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来看,既有内容的特殊性也有形式的特殊性。总结这些特点对于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向春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7(5)
抗战时期儿童保育会排除万难,救助战难儿童,并使他们受到较好的教育,同时,在实践中摸索出"保、教合一"、"教、养合一"的"儿童保育论"、"儿童公育论".对其保育事业进行理论探讨,有助于丰富儿童教育理论.这对今天广大农村的"留守儿童"教育亦具极强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强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2):136-140
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党员监察网是国民党监察组织的辅助机构,通过党员监察员的调查、规劝和检举等工作,加强对国民党党员的监督,以保证国民党党员能够执行国民党的各项政策,巩固国民党的统治地位。但实际上,由于国民党当时已失去其革命性,这种做法不仅在外部没有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就是在内部,也由于其将监察网变成特务网而引起内部互相猜忌,使国民党党员人人自危,有良知的国民党党员也不顾一切“叛党”。党员监察网没有起到它应该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积极推进政权建设、经济建设的同时,因势利导,从始至终地开展节约运动。陕甘宁边区的节约运动,不仅一贯强调在日常生活方面进行节约,更为重要的是,边区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努力开展生产节约、建设节约。由于各级领导身体力行,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陕甘宁边区的节约运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中积累的各种经验,至今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杉本达夫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抗战时期,文协发起的活动中,有保障作家生活、作家权益的运动,也有救助贫病作家的运动.运动得到社会广泛的同情和支持,可是文协内部内藏着难以调整的矛盾,以至成果好像不很理想.政府方面开始给<抗战文艺>以稿费援助.可是,保障公民权方面没有什么前进,相反,言论统制越来越强了.1944年下半年,文协又发起了救助贫病作家运动,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大量人口内迁陪都重庆,对交通工具的需求和发展提出了巨大考验,一种极具山城特色的民间交通工具滑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风靡一时。分析研究滑竿盛行陪都的原因,对陪都人民抗战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在民间文化和旅居重庆艺术家作品里留存,滑竿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