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主义社会到底有多少年的历史?在目前的科学社会主义教科书中大致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有六十八年(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始);二是认为有五十一年(从1934年苏联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始);三是认为有四十九年(从1936年11月苏联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编写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一书中,竟同时使用了两种说法:在该书第87页中说“十月革命以后,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思想体系,而且变成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而在第98页又说“在苏联,一九三六年已经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纪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从1936年11月开始纪年比较准确,理由如下: 一、过渡时期不是一个单独的社会形态人类社会是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 相似文献
2.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这样几个道德历史类型。今天,我国已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道德建设和发展完全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阶段。 在社会主义时期,道德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了空前的良好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道德摆脱了剥削阶级利益的局限,先进的道德建设得到了政权的保证。不仅如此,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了明确而先进的目的性。原始 相似文献
3.
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良好。我们吸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开始了如何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彻底的辩证法,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展开了全面地研究,其中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就是在1956- 1957年间取得的重要认识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新时期的具体情况,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局面。同时,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也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宝库。研究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对于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以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一、论奴隶制与农奴制的近似及其密切关聊的实质“奴隶制”与“农奴制”是两个性质极端相近的社会形态。它们中间的转化,并没使用着悬殊的、划时代的劳动工其。因而东方的斯拉夫人竞超越了奴隶制而直接过渡到了农奴制。其实就是古典的罗马,在它最后存在的数百年,和德意志人统治底最初数百年,中间七八百年长时间的生产水平,也是完全相同的。而它们“生产关系”的差别,也 相似文献
6.
7.
中部经济不平衡发展问题泛论廖丹清阳小华中部经济崛起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1中部经济综合优势在全国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支柱作用。从现实经济优势看,中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之一。它主要表现为三个“重心”:一是中部是我国现代工业发展的重心,拥有武汉钢铁公... 相似文献
8.
曹明国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79,(1)
社会主义社会人口发展规律问题,是马列主义人口理论中的重大问题,是一个尚未充分认识的必然王国,深入研究、正确认识它,对于促进马列主义人口理论的发展十分重要。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人口发展规律虽然有些认识,但是,有的不深刻,有的不正确,有的不 相似文献
9.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1986,(1)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我认为理论界的认识并没有完全解决。本文想作一探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书中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乃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性质和情况罢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73页)毛泽东同志这一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述,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否定了那种认为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完全适应,没有矛盾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而且也科学地阐明了这些矛盾不具有对抗的性质。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0.
究竟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就是马克思、列宁所讲的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是否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这是多年来在理论界有不同认识的问题,也是被和四人帮关系密切的党内那个所谓“理论权威”搞得混乱了的一个问题。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理论界重新提出研究这个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对于正确理解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做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仍然是自己劳动力的私有者,确立这一理论,对于纠正国家对劳动力“统包统配”的管理办法,推动劳动力管理体制的改革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牧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4)
犯罪根源是个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它不仅涉及犯罪的本质、本源以及预防和减少犯罪等重大的犯罪学问题,而且与其他一些社会基本理论也有密切联系。然而,长期以来,无论是我国还是原来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界对犯罪根源、尤其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犯罪根源问题一直缺乏冷静、科学的研究,因而不仅对一般犯罪根源问题没有解决,而且对自已所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犯罪根源问题也没有解决,主导的观点是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犯罪根源。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文章在邓小平提出的小康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分析了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背景、依据、可行性及有利条件,认为这个奋斗目标是符合进入小康社会后我国实际情况的,因而也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我国已进入高教大众化教育阶段,当前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十分迫切,为此,哈伯德教学法、和谐教学法、“三论”教学法、立体结构教学法、“三明治”教学法等国内外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方法,从理论到内容到实践都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20.
国民性问题是在本世纪初第一次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中提出来的。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人都曾对国民性进行过精辟的分析,并给以无情鞭挞,意在警醒世人,引起“疗救的注意”,推动中国的改革。毫无疑义,他们对国民性问题的探讨,具有着历史的必然性。无论是从社会革命的角度看,还是从文学革命的角度看,都是功不可没的,其深刻性至今也还能引起我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沉思。但是当我们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去重新审视这个问题的深刻历史内容时,我们就会看到,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性,这个含义深广的命题,十分遗憾地被急速而来的社会政治变革冲淡了,其探讨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在某种程度上还存着偏颇与不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