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先锋小说"开拓了当代小说的可能性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既有的文学观念和文学传统,标志着一个阶段文学样式的丰富性及其可能达到的高度;先锋小说家对现实缺少整体的把握和反映;在小说技巧上模仿有余,创新不足并忽视了读者的重要作用而导致受众缺乏.其积累的小说技巧成为当代写作的宝贵的资源而承传下来.艺术先锋的探索精神仍旧需要提倡.  相似文献   

2.
兴起于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国先锋小说在大多数读者的印象中是前卫的、新潮的,并且带有很强的实验性和对主流文学永不妥协的抗争精神。马原作为中国先锋小说的开拓者之一,以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在大多数读者的心中,像这样一位作家,其写作必定是自由的、反叛的、完全个人化的,不可能为读者的意趣所左右,但是仔细阅读马原的小说文本,以及其小说之外的一些"言说",我们发现马原其实是一个具有鲜明的读者意识的作家,这一点曾经使马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时也抑制了其小说创造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赵书影 《南方论刊》2008,(3):96-97,95
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小说创作发生了由先锋写作向现实写作的转型。这一转型在整个先锋文学寻求转变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对余华转型的现状描述,对余华如何转型进行分析,从而证明余华的转型并非意味着其先锋性的消解,其转型的意义更大程度上标志着以余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作家走出西方的影响,在先锋文学本土化的探索之路上的不断成长,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4.
冯立新  王峰 《江汉论坛》2005,(6):130-133
先锋小说在已经彻底赢得了读者之后何以走向历史民间叙事,并以一种反叛先前创作路径的方式告别了先锋?这一文学事相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问题。先锋小说是否真如论者所云已经丧失了其文学上的先锋性?先锋小说的历史发展轨迹与内在逻辑如何?本文以余华小说为个案,希望能够揭示这一文学变迁的部分真相,并对前此有关的研究作一小结。时间所造成的距离已使得这项课题研究成为了可能,而怎样才能重获先锋更使得这一课题研究成为了必需。  相似文献   

5.
溃败的先锋--9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备忘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先锋文学写作是背对传统面向未来的写作.前卫性、反叛性、超越性和过程性是先锋文学的四个本质特征.发轫于80年代中期并在1988年达到高潮的中国先锋文学,进入90年代后其叙事方式和艺术经验被不断地自我复制和重复,先锋作家们纷纷抛弃了先锋的反叛立场,进入商业化写作轨道.至此,当代小说中的先锋性已丧失殆尽,掌声响起之际也是先锋文学气数殆尽之时.所以,90年代是一个没有先锋的文学时代.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七十年的进程,揭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三起三落的原因,并比较其中的异同。作者在分析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第三次崛起中出现的“先锋文学”时指出,对西方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特别是与文学关系最为密切的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和一往情深,对西方文化,西方文艺思想和西方文艺作品的不加选择、不作思考、也不作判断的接受,显然为先锋文学的崛起铺架了一张巨大的温床。“先锋文学”之所以沉落,除了自由化思潮在中国注定走入绝路这一原因外,还与不少先锋作家患有“世纪末情绪”的时代病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
在晚明这一特定的时代环境下,经过历史积累的文学娱情观终于成说立言,并突破正统文学观念的束缚而流行于晚明文坛。这使文学一定程度上从政治教化之工具角色中走了出来,其独立性和娱情性也因此而突显出来,性情文学、趣味文学、闲适文学也从而大盛。  相似文献   

8.
手机文学是电子信息传媒时代的新文体,也是一个全新的文学观念。数字时代的手机文学正以迅猛之势在读者中广泛传播。可以设想,不久的将来,它甚至会影响到传统文学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的文学思想内容丰赡、视域广阔,他从作品、作者、时代、读者四个维度对文学现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究。他从"文学接受"这一维度出发提出的"文之行""有待",对其领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丰富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思想宝库。  相似文献   

10.
文学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共建关系,一方面,人的建设决定着文学的建设;另一方面,文学的建设又反作用于人的建设。当下的文学与人双双陷入了被动时代,作家与批评家被世俗化、文学被平庸化、读者被娱乐化,这使得文学与人的共建陷入困境。同时,文学与人的共建也迎来了转机时期,人与文学的"临界"状态正是二者重建的良好契机。文学与人共建的理想化转向主要取决于作家与批评家的主体意识的自我重塑,并通过其主体精神对文学的深度介入来实现文学之于读者的精神建设意义。  相似文献   

11.
翟理思的<中国文学史>一书,虽不是英语世界最早的一部关于中国文学史方面的著作[1],却开了英语世界关于中国文学"史"方面著作的先河.该著作展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特定时期中国"总体文学"的面貌以及国外汉学研究的状况.正因为这两个方面的贡献,它也就为英语世界的读者们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学之窗.  相似文献   

12.
金鑫 《理论界》2005,(5):196-197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的先锋文学因其注重“形式”的探索并强调小说是“叙事的艺术”而成为传统艺术的有力挑战者。但必须强调的是,由于先锋文学对形式和叙事技巧的刻意追求使其丧失了文化圈以外大众的广泛认知与接受。曾有评论家认为,由于影视的介入,先锋文学在被通俗化转译的过程中,“先锋作家对待故事的处理方式也就离开了原来的立场。‘先锋小说’,在90年代的变化,改变了‘先锋’的性质。这是‘先锋文学’终结的内在原因。”〔1〕先锋文学是否终结这是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但我们在此要探究的是电影工作者在“转译”先锋小…  相似文献   

13.
包括1980年代朦胧诗潮和先锋小说在内的文学实验,以语言革命和形式实验为其先锋质素,开启了与20世纪以来现代文学传统不同的文学空间,推动了语言、形式、审美维度的回归.这种背叛与对抗的文学实验对读者的既有审美惯性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甚至导致了读者的缺席.这使文学社会学意义上的诸多传统命题再次提上了讨论的范畴.接受美学理论的意义并非仅仅局限于文本意义构成的学理分析,而是同时提示了如下问题:将文学视作一种纯粹的语言实践显然是乌托邦化的,重要的不是撇清文学与现实、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而是关注并考察文学之于现实与社会具有哪些可能性:文学应该为何以及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14.
先锋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以先锋小说中的词语超常搭配现象为研究对象,初步分析了先锋小说中的词语超常搭配在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这四种句法结构中的体现,从而从一个侧面展现出先锋小说语言实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文学经典在眼下所遭遇的传播形式与内容困境、接受困境、命名困境,不仅是趣味问题,也涉及到成本问题。个人的文学作品选择有感性的"趣味说"和理性的"成本说"两种依据,前者偏于群体化、肯定性,后者偏于个体化、否定性。趣味有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前者涉及读者的文化传统,后者与读者时代文化氛围、生存境遇相呼应。文学消费是一个理性的成本计算过程。在精神产品极为丰裕的当代,人们的"利己"行为主要体现为成本优先,在于降低"选择"行为本身的成本,这是一种面向发展的成本。个人对文学消费成本投入的评估标准呈现出某种线性化的结构特征。读者的阅读成本、文学文本的交换价值、文学消费的成本差异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当下中国文学面临着深刻的精神危机,作家普遍脱离社会现实,处于自我封闭的创作状态,同时也表现出严重的市场化趋向.这种危机也渗透到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中,使之丧失了重要的文学导向作用.诺贝尔文学奖等国际文学大奖推崇的是提升人类社会的文学表现力和人文理想的文学,而不是迎合当下读者趣味和市场的文学.有鉴于此,茅盾文学奖要实现国家最高文学奖的价值,需要接受一次"休克治疗",重新确立评奖的核心价值,建立"推动民族文学经典创作"的评奖机制--文学创作的核心价值不是迎合市场化和影视化世界的大众趣味,而是提升大众文学趣味从而促进社会精神的发展."国家最高文学奖"的宗旨不是促进文学作品的市场营销,而是激励作家创作"最杰出的作品",从而推动文学创作的经典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谭善明 《殷都学刊》2009,(2):110-115
无论是"影响的焦虑"还是"游戏"抑或"文学场",都向我们昭示着文学经典处在诸种力量的对抗之中:今人与前人、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文学与经济、文学与政治,等等.也正是这样的力量对抗建构了经典并使之青春长在.所以文学经典建构的问题不只是经典形成的起点问题,而是一个生成问题,即:文学经典是处在建构的途中.以这种观点可以有效地对经典建构进行动态的考察.  相似文献   

18.
晚清是中国近代小说形成的关键时期,它创造了一个作者和读者共同参与的"公共话语空间",①用以宣传启蒙价值.文学之"美"在商业之"利"和启蒙之"用"的夹击下被消解殆尽的同时,却也一并"塑造"了晚清小说的基本面貌,而它们的共同指向只有一个--读者.  相似文献   

19.
京派文学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它的价值实现却要受到时代的规约。京派作家坚守文学独立的精神,致力于人性探索和美的创造,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但他们与风起云涌的时代隔了一层,作品格局不大,风格偏于优美,少了点阳刚之气。左翼阵营批评它,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冷落乃至压制它,是它在"非常态社会"的一种必然命运。京派文学在1980年代被视为纯文学的典范而重享荣耀,体现了那时反"左"的时代潮流。受此影响,它的符合新时代潮流的内质被充分地放大,而它在历史语境中本来作为其特色的一部分而存在的缺陷反被掩盖了。新世纪,京派文学遭遇了世俗化潮流的挑战,它的超越性一面正逐渐显现出来。这是因为人心毕竟都是相通的,但在世俗化的时代守望文学的理想又是寂寞的。这意味着,京派文学所体现的标准在和平年代里也不是普遍有效的,它只能受到特定人群的青睐。  相似文献   

20.
李相银 《学术论坛》2004,12(5):118-120
文学作为作家的产品与读者的消费品,其商品性在文化消费时代得到了确认,然而作家迎合"市场"需求的创作却因"媚俗"姿态遭到严厉批判,这反映出目前文学界仍未走出文学品格的雅俗二元对立论。20世纪90年代文学"中心"与"边缘"的置换,表明作家在消费文化观念主导下,从"精英"立场向"大众"立场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