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版本学与新文学的版本书籍用“本”来记数,这是从写在纸上,装订成册后开始的。叶德辉说:“今人称书之 F 边曰书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书林清话》)在印刷术没有盛行之前,古人称雕板印刷之书为“版”,称手写之书为“本”。后来,印刷术广泛流行,版本就成为一个较为固定的名词了。在宋朝人叶梦得的《石林燕语》中,已经把版本做为  相似文献   

2.
古代的编辑     
我国历史上把编辑称之为“校雠”。汉代著名学者刘向在他的《别录》中说:“校雠者,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者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古代的校雠,实际上类似于今天古籍出版单位的编辑工作。现在出版古籍的工作,也是先确定要出版的书籍,然后委托某些作者去搜集各种版本来进门校勘。校定以后,写一篇出版说明,对其书的时代、内容、篇章的变化以及评价来一个总的概括介绍和提示。  相似文献   

3.
刘向班固所见《太史公书》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向《别录》定著“《太史公》百三十篇”,表明刘向《包括刘歆》所见西汉秘府本《太史公书》为百三十篇完帙;《汉志》班注既曰《太史公》“十篇有录无书”,又曰“省《太史公》四篇”,表明班团所见东汉鱼台本《太史公书》已缺十篇,又有四篇重复,班氏校理时删省之。据此可证,班固所见木已非西汉秘府本之旧,它当是以西汉秘府本为主,羼有民间传抄本若干篇卷,系所谓“藏之名山”本与“副在京师”本相混合的本子。根据上述结论,有关《史记》文献研究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褚先生补史、《史记》在两汉时的流传、亡缺等等)都有重新考察审核之必要。  相似文献   

4.
(一)维惟有及义,维即逮。《经传释词》卷三云:“惟犹‘与’也。‘及也’。《诗、无羊》曰:‘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笺》曰:‘牧人乃梦见人众相与捕鱼,又梦见旐与旟。’是下‘维’字训为‘与‘,与上‘维’字异义也。《灵台》曰:‘虞业维枞,贲鼓维镛。’下‘维’字亦当训为‘与’,谓贲鼓与镛也。又《书·禹贡》曰:‘齿革羽旄惟木。’《多方》曰:‘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鲁语》曰:‘与百官之政事师尹,维旅牧相,宣序民事。’‘惟’字并与‘与同义。”  相似文献   

5.
李贺集题,一千余年以来,无统一名称。“李长吉诗篇,稽唐宋两史艺文志及郑氏通志略,皆日李贺集。后人不欲指斥其名,而依其所居之地以名之,改题曰‘昌谷’。今称李长吉歌诗,从吴西泉本及杜樊川序也。”(清代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序》)杜牧《李长吉歌诗叙》内沈子明书提到,“贺且死,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忽得贺诗前所授我者。”一称歌诗,一称诗。王琦所说的“今称李长吉歌诗,从吴西泉本”,实有异于王琦《评注诸家姓氏考略》内所说的话,“吴正子,字西泉,……有长吉诗笺  相似文献   

6.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六《公荐门》云: “韩文公(愈)、皇甫湜,贞元中名价籍甚,亦一代之龙门也。奇章公始来自江、黄间,置书囊于国东门,携所业,先诣二公卜进退。偶属二公从容,皆谒之,各袖一轴面贽。其首篇《说乐》。韩始见题而掩卷问之曰:‘且以拍板为什么?’僧孺曰:‘乐句。’二人因大称赏之。问所止。僧孺曰:‘某始出山随计,进退唯公  相似文献   

7.
读书·悟道     
近读《庄子》时,有一段话颇令人感慨:"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  相似文献   

8.
一、转词的含义 转词的定义在《马氏文通》(以下均简称《文通》)中有两处。一处在“外动字”章:“外动行之及于外者,不止一端。止词之外,更有因以转及别端者,为其所转及者曰‘转词’。”另一处在“内动字”章:“内动者之行不及乎外,故无止词以受其所施,内动之不得转为受动者此也。而施者因内动之行,或变其处焉,或著其效焉,要不能无词以明之,是即所谓‘转词’也。”那什么是止词呢?《文通》曰:“凡受其行之所施者,曰止  相似文献   

9.
笔者任教历史文选,于前四史颇多涉猎。每逢疑义,或求诸本书文例,或参稽它籍,间有所得,辄条录之。古人读书,非特受书之益,亦欲使书受已之益。末学肤浅,未敢睚况,然读书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亦私心所向慕云。玆将近年校读四史之札记,胪列如次,就教于大方之家。不自责,过矣《史记·项羽木纪》:“太史公曰:……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339)[凡引文后括号内数字均系所引书页码,下同]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汉语的一种疑问句中,“孰”、“与”经常连用,形成一种“……孰与……”的习见格式。句中的“孰与”,从语法角度分析,它是怎样一种结构?从语义角度训释,它究竟表达怎样一种内容?对此,历代语法学者问或有所论述。如清人王引之在他的《经传释词》中说:“书传中言之‘孰与’者,皆谓‘何如’也。”他认为“孰与”盖等于“何如”。杨伯峻先生在《古汉语虚词》一书中也持相同看法,他说:“‘孰与’还可以组  相似文献   

11.
一古书经过金石竹简缣纸的变迁,又因数千年之传抄翻刻,讹误漏阙,势所难免。刘向《别录》云:“古文或误以‘见’为‘典’,以‘陶’为‘阴’。”《抱朴子》云:“书三写,以‘鲁’为‘鱼’,以‘帝’为‘虎’”。古书既然有因为传抄翻刻带来的错误,校勘就成为不可缺少的工作。俞樾《札迻序》啊云:“夫欲使我受书之益,必先使书受我之益。不然‘割申劝’为‘周由观’,‘而肆赦’为‘内长文’,且不能得其句读,又乌能得其旨趣乎?”俞樾指出了校勘的重要性。要想搞清古书的旨趣,必得搞清古书的句  相似文献   

12.
应教学、科研之需,常读龙榆生先生《东坡乐府笺》,获益良深.龙笺还有可以探讨的余地,笔者因于读书之余,或斠疑,或补笺,时有一得,录以备忘.不敢自专,今拾缀成文,敬请海内博雅有以教我.体涉随笔,不依原书序次,因以“偶记”命题.一、贺知章乡音未改东坡《临江仙·夜到扬州席上作》:“一时惊笑衰容,语音犹自带吴侬.”龙氏注云:“傅注:杜子美‘贺公雅吴语,在位常清狂.盖谓知章也.知章虽贵为秘书监,而吴音不改.后告老归吴中,玄宗加重之,将行,涕泣辞上.上曰:‘何所欲?’知章曰:‘臣有男未定名,幸陛下赐之,归为乡里荣.’上曰:‘为道之要,莫若于信,孚者,  相似文献   

13.
[媚痴、抹达]《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点校本)卷一五《龙境伦禅师》:“师曰:‘作么生是黄云郎当媚痴抹达为人一句?’僧无对。”(948页)庚案:“郎当”,言疲惫不振貌。“媚痴抹达”则颇费解。考《容斋随笔·四笔》卷一:“柔词馆笑,专取容悦,世俗谓之‘迷痴’,亦曰‘迷嬉’。中心有愧见诸颜面者,谓之‘缅’。……虽为俚言,然其说皆有所本。《列子》云:‘墨尿、单至、蝉、憋四人相与游于世。’又云:明、唾倭、勇敢、怯疑四人亦相与游。’张湛注曰:”墨音眉,屎,敕夷反。《方言》:江淮之间谓之无赖。眼音缅,音殓,《…  相似文献   

14.
《山中白云》词,《疆村丛书》本。宋张炎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撰。疆村《山中白云校记》云:《山中白云》八卷,广陵江宾谷疏证本。《山中白云》为陶南村手抄,流传晚出,著录罕及。家竹坨录自钱庸亭,厘卷为八。龚蘅圃始刊之。曹巢南重刻,标曰《山中白云词》,恐非旧称。宾谷以龚本裁缀成帙。疆村本据江本兼取他刻参录而成,共刊词二百九十六首。玉田以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诗意,取以名集。  相似文献   

15.
贾谊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贾谊五十八篇,贾谊赋七篇”;《隋书·经籍志》著录“贾子十卷;录一卷”;《旧唐书·经籍志》著录“贾子九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新书十卷”。应劭、颜师古、司马贞等称贾谊作品为《贾谊书》;《崇文总目》说:“本七十二篇,刘向删定为五十八篇”。这些材料说明,北宋以前贾谊的著作已有《贾谊书》、《贾子》、《新书》三种名称,9卷、10卷,10卷录1卷、72篇、58篇等记载。而《新书》的真伪问题,历来就存着怀疑和争论。  相似文献   

16.
一九四五年冬,冯玉祥先生自己从《六韬·文韬·文师》中节选了一段话,从“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起,到“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止,用隶书写成一幅中堂,作为蒋介石五十九岁生日的贺礼。这是蒋介石坚持独裁卖国,冯先生教训他的方式之一。 除此之外,冯先生还多次送“书”给蒋介石读。这“书”不是一般的书,是冯先生从古今中外的著述中节选出来的段落汇编而成的,内容集中在对外御侮、对内民主两点。冯先生读书时遇着合适的段落就选一段,有时也叫他的秘书帮着选几段,这样积累到若干段后,由他排个顺序,再交给在他家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顺治十年(1653)所作的重要著作《留书》,自清初以来佚失不传。近骆兆平同志在整理伏跗室藏书中,发现郑性父子订校的《留书》抄本一卷五篇,整理、标点,刊登在《文献》一九八五年第五期,为黄宗羲思想的研究充实了重要史料。读后心得,条为三端。一、黄宗羲晚年的民族思想黄宗羲早年为抗清志士,其晚年的民族思想如何,却因对其《明夷待访录》之命题立意解释不同,歧见多出,长持不决。周寿昌论云:“黄氏之传此书,谓箕子受武王之访,不得已而应之耳。岂有艰贞蒙难之身,而存一‘待’字之见于胸中者,则麦秀之恫  相似文献   

18.
文萃与信息     
藏传佛教不宜称“喇嘛教”尚风在《西藏研究》1986年第1期撰文提出:“‘喇嘛教’一词已约定俗成,改称‘藏传佛教’或‘西藏佛教’大可不必。”对此,桑德在该刊1987年第4期提出不同看法。文章说:对“喇嘛教”这一称谓,我国整个佛教界、藏族人民和藏学界人士均早已认为不妥,且一再提出不再使用这一名称,可有人至今仍在坚持沿用。藏文和任何佛经典籍中均无此种提法,是外民族给藏传佛教起的一种带有误解性的贬称。藏传佛教从公元7世纪时即传入西藏,从那时到现在,本民族人民一直称“佛教”,而不称什么“喇嘛教”。本民族人民有教有名在前,何须旁民族标新立异改称教名在后呢?“喇嘛”一词只是一个佛教僧人的名称,  相似文献   

19.
《词苑丛谈》引俞少卿日:“《词品》云:‘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水仙,《女冠子》则述道情,《河(冫卖)神》则缘祠庙,《巫山一段云》则状巫峡,《醉公子》则咏公子醉也。’……愚按古人大率由词而制调,故命名多属本意;后人因调而填词,故赋寄率离原词。”(卷一体制)说明初期词作,往往内容与词调名称吻合;后人因调填词,内容发生变化,常常离开原题的意思。这种现象也见于乐府诗。词亦名乐府,其体制承受汉魏六朝乐府诗的不少影响,这种现象其实也是沿袭了乐府诗的传统。  相似文献   

20.
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卷二: 壬子秋,雨翁(按,指汤贻汾,字雨生)与余论词,至“有厚入无间”,辄敛手推 服曰:“昔者吾友董晋卿每云:‘词以无厚入有间。’此南宋及金元人妙处。吾子所言, 乃唐五代北宋人不传之秘。惜晋卿久亡,不克挥麈一堂,互证所得也。”同书卷三又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