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林文化是长期生活在山地的游猎民族的一种古老文化,是一种地域性极强的文化。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的山林文化。鄂伦春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狩猎是鄂伦春族生存的根本需要。鄂伦春人把狩猎融进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桦树皮文化”是北方狩猎民族的一种古老文化。鄂伦春族的“桦树皮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性文化传承现象。鄂伦春是一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鄂伦春人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并靠着口耳相传,顽强地保留到今天。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鄂伦春的山林文化渐行渐远,保护好鄂伦春族的山林文化,不仅是对文化的捍卫,更是对鄂伦春这个处于“边缘”的民族拥有更广泛的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和权利的维护。  相似文献   

2.
居住在大小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较少而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兄弟民族之一。关于鄂伦春族的历史起源和演进过程,由于史料的匮乏,至今在学术上还不是已经很清楚的。这里只就此作一初略的考证,谈一点看法。 对于“鄂伦春”一词,目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使用驯鹿的人”;另一种是“山岭上的人”,持这种说法的人占多数。笔者认为,后一种解说系讹传附会,前一种解说方符合历史实际。在阿尔泰语系的许多北方民族中,称关在笼子里招唤同类的树雀为“鄂伦春”(实音“斡日勒”),用桦皮哨吹成仔鹿之叫声以诱引母鹿,或用母鹿之声诱引雄鹿者,均称  相似文献   

3.
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几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赫哲族文学》、《鄂伦春族文学》、《鄂温克族文学》)。赫哲卷作者徐昌瀚、黄任远;鄂伦春卷作者徐昌瀚、隋书今、庞玉田;鄂温克卷作者黄任远、黄定天、白杉、杨治经。鄂温克、鄂伦春、赫哲是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先人是古老的肃慎系民族。赫哲族史有“鱼皮部”之称,“赫哲”一名,见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在美丽的三江平原哺育下,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民族文化。别具一格的渔猎文化,更是受到世人的瞩目。这几部书有如下几个特色:第一,口传的和书面的作品,留存了中华民族宝…  相似文献   

4.
《鄂伦春民族现代化的抉择》述评○王春华洪时荣《鄂伦春民族现代化的抉择》(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出版,以下简称洪著)是一部对鄂伦春族发展道路做系统研究的学术专著。历史是未来的基础,抛开历史,未来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分析历史的...  相似文献   

5.
1957年5月9日至7月8日,笔者参加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对鄂伦春自治旗托扎敏努图克(区)讷门高鲁和托高鲁两个鄂伦春族未定居点的社会历史调查。在调查工作将要结束的一天中午,原鄂伦春厢蓝旗第一佐末代佐领新君老人偕同讷门高鲁中所有老人约10余人,来到调查组驻地,新君老人用双手捧着“鄂伦春厢蓝旗第一佐领图记”交给调查组负责人。这方使用了六十多年的佐领铜质图记,他们作为珍贵文物赠送给调查组,这是在内蒙古境内搜集到的唯一一方鄂伦春佐领图记。 这方图记的印文,是用满文篆书所刻,汉译为“鄂伦春厢蓝旗第一佐领图记”,印背右边刻有汉文楷书图记印文和“礼部造”;左边为满文楷书图记印文。印侧右边为“光字八百七十六号”;左边为汉文楷书“光绪十年四月 日”。图记为铜质方形,5.5×5.5厘米。椭  相似文献   

6.
鄂伦春族的情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通古斯——满语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十七世纪以后,满文传入,鄂伦春族中的少数民族头领学会了满文,但他们用满文是为了记载族谱。而大量的民间文学,却是挂在广大猎人的口头上,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解放后,鄂伦春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政策的指引下,用汉文出版了多种民间文学作品,其中民歌集于1981年正式出版。(见《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民歌》) 鄂伦春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具有独特民族形式的口头文学。  相似文献   

7.
“鄂伦春民族博物馆”在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落成,已于1991年10月1日建旗40周年时开馆展出。 首次展出的是《鄂伦春狩猎文化陈列》,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林海猎民。主要介绍了鄂伦春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鄂伦春人的体质特征,鄂伦春族的族源及鄂伦春人古老的社会风貌。 第二部分,攫取经济。首先介绍了鄂伦舂人最基本的生产手段狩猎:陈列了自古以来的狩猎工具,演示了狩猎生产的不同发展阶段,还以标本、模型、图片等形式介绍了猎人的形象及狩猎的基本过程。陈列了捕鱼用的桦皮船和鱼网,介绍了“挡亮子”捕鱼方法及鄂伦春妇女在夏季采集野菜野果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招魂》云:“兰膏明烛,华镫锗些。”此“镫”字今作“燈”(灯)。然而今出土之先秦文物中,很少见有用以照明的金属灯具,即使近年出土的战国晚期楚墓中发现的“灯”,亦仅是陶灯而已(图文并见《舒城凤凰嘴发现二座战国西汉墓》,载《考古》1987年第8期)。照明之灯的发明及普遍使用,乃先秦以后的事。应该说,先有照明之灯的出现,后才有古籍中对照明之“灯”字的使用。战圄以前,人们普遍使用的照明用具为火烛(又名火距),实则为火把。故先秦典籍言照明用具则多用“烛”字。如《仪礼·燕礼》:“宵则庶子执烛于阼阶上。”又《礼记·少仪》:“凡欲饮酒为献,主者执烛抢燋,客作而辞,然后授人。”  相似文献   

9.
鄂伦春族以独特的狩猎生产、生活方式,在黑龙江流域、大、小兴安岭之间创造了“一人一匹猎马,一人一杆猎枪”的神话般的“鄂伦春社会”,并以其典型的“集体劳动,平均分配”,即社会发展史中的原始社会制度的特征而受到国内外民族学工作者的注目。 那么,鄂伦春族对自身存在的“社会”,有何理解,有何说明呢? “乌力楞”是鄂伦春社会的一般表现形式。鄂伦春人的日常生活、游猎生产、社会活动都是以”乌力楞”为组织形式和核心集团进行的。“乌力楞”之上有“莫昆”,即胞族组织,但它并不干预日常的社会生活。“乌力楞”中还有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柱”,“它做为鄂伦春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依附于“乌力楞”而存在着。  相似文献   

10.
鄂伦春族在苏联《百科全书》中被叫做“南哈巴罗夫斯克地方的少数民族”。据1959年调查,所谓东部鄂伦春有394人,西部鄂伦春有83人,共约有450——500人。 起源 关于鄂伦春名称有如下说法。使这个名称开始进入学术领域的是法国航海家让·里沃斯。据说他于1787年访问了德·卡斯特里港,在那里遇到了自称“鄂伦春”的人们。至于他见到的是否现在所说的鄂伦春人,尚不清楚。里沃斯的报告引起学者之间的争论。施伦克认为,他所遇到的不是鄂伦春,而是奥罗奇。因为奥罗奇在通古斯语里,常把L发音R,所以不是OLCH,而是OR(O)CH。他认为到当时为止,谁也没有见过自称鄂伦春者。而施伦克把称作“肯戈尔”的民族向世人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一、临安瓦舍的创建。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京师和中原一带百姓亦大批向南方移民,如《冯玉梅团圆》话本所说:“其时东京一路百姓,惧怕鞑虏,都跟随车驾南渡。”其中也包括各类伎艺人和杂剧演员,如汴京瓦肆伎艺人“小唱李师师”,靖康难后就流到浙中、湖湘一带。南渡之人有很多聚集在南宋皇帝的驻跸之地临安,摹仿东京之制开设市肆店铺,如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食店”条载:“都城食店,多是旧京师人开张。”又“市井”条载:“是时尚有京师流寓经纪人市店遭遇者,如李婆婆羹、南瓦子张家团子。”高宗退位后,还曾在市井中点集汴京食品与旧臣分尝。流寓临安的伎艺人则又仿照东京之制创立瓦舍勾栏进行演出。《咸淳临安志》卷十九载:  相似文献   

12.
<正> 《韩非子·难一》载:“历山之农侵畔,舜往耕焉。”传说的“舜耕历山”在哪里?二千年来聚讼纷纭。民国《山东通志》载:“天下历山十有之,在山东者五。”皆难肯定哪处是舜耕之历山。近人多有认定济南历山者,如建国后出版的《辞海》“历山”条下列全国历山七处,第一处是济南历山(千佛山)。最近出版的《济南简史》则肯定  相似文献   

13.
碧波浩瀚的黑龙江是我们伟大祖国北方的一条重要河流,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河流之一。黑龙江流域富饶而广阔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汉、满、蒙、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赫哲等族劳动、生息、繁殖的地方。直到老沙皇通过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的《瑷珲条约》以前,这里的一山一水都是中国的领土。这一载之于中外  相似文献   

14.
历代装潢工人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无装潢之事,至东汉造纸发明,记言记事,改简策为书卷,但当时所用多为茧纸,质坚韧,其相联续处以缝线缀合,亦无须装治。大抵装潢之业,始于六朝,集法书名画装为卷轴,以代壁书壁画及屏风之设。考《南史·虞(侖禾)传》载(侖禾)论书表,称“范晔装治,卷帙少胜。”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装背褾轴云:“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  相似文献   

15.
晚唐五代都指挥使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唐五代都指挥使考杜文玉新版《辞海》载:“都指挥使:官名。五代始用作统兵将领之称。”然都指挥使晚唐时已为较常见的武职,如《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条载:“汝郑把截制置都指挥使齐克让奏黄巢自称天补大将军。”这是笔者所见最...  相似文献   

16.
<正> 鸷距《辞源》[鸷距]:猜疑而止。《管子·小问》:“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来者鸷距。”注:鸷,疑也。距,止也,闻其役烦,则疑而止也。”这个释义是根据尹知章的注文做出的。实际《小问》原文的“鸷”为“(执马)”字之误。“(执马)”、“距”义皆为止,言来者止而不前之义。《说文》:“(执马),马重貌也。”桂馥谓“马重而陷,陷则益重”。《说文》:“樊,(执马)不前也。”(今本“(执马)”讹为“鸷”)。《史记·秦本纪》“晋君弃其军与秦争利,还而马(执马)。”《史记·晋世家》:“惠公马(执马)不行。”索隐曰:“谓马重而陷之于泥。”《太玄·玄错》:“进欲行,止于(执马)。”(今本  相似文献   

17.
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历史比较悠久,但可考证的史料却很少。因此,研究鄂伦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情况,不能不依靠大量存在于鄂伦春民间的各种传说、神话,说唱、叙事歌及萨满神曲等。 鄂伦春族民间文学反映了鄂伦春族人民的原始信仰观念。即:万物有灵、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这些信仰习俗对于鄂伦春族的风俗礼仪,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意识形态及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对自然的崇拜是人类最早的宗教、意识活动,也是对自然界最初认识的反映。恩格斯曾写道:“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历史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获得这样的反映。”费尔巴哈也说过:“自然不但是宗教的最初的、原始的对象,而且是它的始终如一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土地] 神名。《论衡·讥日篇》:“如土地之神,不能原人之意,苟恶人动扰之,则虽择日,何益哉!”按此为作为神之“土地”一词之较早见于载籍者也。清翟灏《通俗编》(无不宜斋本)卷十九引《孝经纬》云:“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是社  相似文献   

19.
说“都”     
许慎《说文解字》“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左传》注曰;“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载师》注曰:“家邑,大夫之采地;小都,卿之采地;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也。”《周礼·大司徒》注曰:“都鄙者,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界曰都;鄙,所居也。”《大宰·八则》曰:  相似文献   

20.
“败北”何以可作“败逃”解? 新版《辞源》“北”字第一义项注曰:“败,败逃。《左传·桓九年》:‘以战而北’《荀子议兵》:‘遇敌处战则必北。’《注》:‘北者,乖背之名,故以败走为北也。’”这里显然是把“败北”之“北”当作“背”的通假字了。准此,“败北”就应该如“败背”;但事实并非如此。既然“败北”之“北”不能照“背”读音,自然也就不宜作“背”释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