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杜老说:“孔子不但是儒家的开山祖,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公开教学的教育大家。”杜老对孔子的这一评价,的确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科学成果。它有力地冲破了自“五四”以来数十年间,各种复杂的政治藩篱的偏见,从学术的角度上,还孔子的建树以本来真面目。  相似文献   

2.
<正> 杜老本着实事求是的一贯原则,首先研究了《神灭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他指出:“六朝齐梁之际,正当第五世纪末叶,佛教在中国渐渐兴盛起来。当时南朝君臣多皈崇奉释教;独范镇盛称无佛。”说明了《神灭论》的问世并不是偶然的现象,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的。接着杜老介绍了范缜的身世及其写作《神灭论》的直接原因。高度赞扬他不限权势,不受利诱的战斗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3.
<正> 郭老把杜老称作“杜墨子”。我以为郭老不愧为“郭孔子”。郭老是以孔子的立场去指责墨子,墨子成为他的对立面的。这个时期赵纪彬适在上海,我们也交换过对孔墨比较的意见。我觉得杜、赵二人的看法比较认真,不同于有些人的讲空话。杜老也颇以赵说为然。  相似文献   

4.
黄其庄 《老友》2014,(8):20-21
正离开老家50多年了,至今我还十分怀念老家的那片小竹林,因为他给我的青少年时代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记忆。那片竹林,说小,其实也不小,大概有两三亩吧,长的全是毛竹。那竹林密密麻麻,一棵棵青绿挺拔,每根都足有10多米高。竹林可谓是个天然氧吧,进入其中,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即使是最炎热的三伏天气,竹林里也十分阴凉,让人感到特别舒服。每年的清明、谷雨时节,一棵棵竹笋破土而出,拔地而起,亭亭玉立,十分壮观。因为竹林就在老家的房子旁边,所以就成了  相似文献   

5.
<正> 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我浏览过杜老的《先秦诸子的若干研究》、《先秦诸子思想概要》等著作。我觉得他治学方法的可贵之处,就是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到的“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八个字。杜老从来是把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看作人类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的,对其中各种学派,思潮及代表人物,从不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  相似文献   

6.
蒋春霖是清咸丰、同治间的著名词人,谭献在《复堂词话》中称其“为倚声家杜老”。他的词作反映了丰富的社会历史现实,内容上表现出真切凄寒的特点,风格上呈现出阔远沉雄的特色。这与他所处时代、身世与经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正> 杜老研究先秦诸子的方法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基础之上,即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理论根据的。综观杜老的先秦诸子研究,其方法论有如下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蒋春霖为咸丰、同治时期著名词人,时称“天挺此才,为倚声家杜老。”(谭献)其《水云楼词》堪称有清一代上乘之作。他的词反映了晚清这个干戈扰攘的时代文人普遍的失落感及迷惘心绪,具有“词史”之价值。  相似文献   

9.
岁月匆匆,曹灿叔叔而今已是曹灿爷爷,虽遭遇病魔困扰,他却乐观地打跑“来犯之敌”。在家里,他是模范老公,每年春天,在小院种上两棵豆角、两棵黄瓜、两棵丝瓜……他说:“一棵是老伴儿的,一棵是我的。”老伴儿生病或不开心的时候,曹灿就说:“你赶快好起来啊,不然我不给你那棵浇水。”他是家中的掌勺大厨,他对爱人倍加呵护,  相似文献   

10.
<正> 为什么杜老如此重说对惠施、公孙龙的逻辑思想的研究呢?文中的开头三段就明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第一,“古代希腊,……以毕特哥拉斯为始的诡辩学风曾经流行过一时,……惠施公孙龙的名辩正和希腊的诡辩思想相当”。杜老从世界哲学史的角度来研究施龙的逻辑思想是有学术意义的。第二,“在施龙的时代产生了他们那样的诡辩作  相似文献   

11.
诗圣杜甫,其古诗、律诗的成就已世有定论,唯对其绝句却一直毁誉不一。如明人胡应麟就认为:“少陵不甚工绝句”(《诗薮》),而清人李重华则说:“杜老七绝,欲与诸家分道扬镳,故尔别开异径。独其情怀,最得诗人雅趣”(《贞一斋诗说》)。一贬一褒,势若冰炭。对此,我们试抒管见:褒贬迥异,盖出于对“创新”看法的分歧;而杜老的绝句正是创新之作,其影响是积极的,应予充分肯定。古往今来,凡是富有生命力的作品,肯定是创新之作。文学作品,唯有创新,才能经得起不断发展的社会检验,才能恒古生辉。杜老绝旬之所以能至今留传,其生命力就在于从题材、风格、形式、语言等方面都作  相似文献   

12.
我家附近的一座小屋已经好多年没住人了。屋后有一棵小桑树,别看它十分瘦弱,不过你可不能小瞧它,它中量棵坚韧的,不屈的小桑树。  相似文献   

13.
苏志坚 《华人时刊》2008,(10):56-57
吃过核桃的人都知道,挑选核桃应该挑果大、壳薄、仁白、味香的,这样剥皮容易,吃着也香。可是河北一个名叫尹树海的农民,却偏偏盯上了皮厚难砸、壳多肉少的野核桃。为了一棵野核桃树,他甚至出资包下了一座山。不仅如此,他竟然放着村子里面最漂亮的三层小楼不住,和家人在那棵野核桃树下安营扎寨,如此兴师动众,只是为了一棵野核桃树,难道这是棵会变魔术的摇钱树?  相似文献   

14.
将土地产权还给农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民作为务农的社会群体,其生存与发展始终离不开土地,因此杜老(杜润生,2003)称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永恒主题。土地制度问题贯穿  相似文献   

15.
三月,一个被雨水淋湿的日子。在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老干处同志的陪同下,我们来到南昌市干休所,采访了老红军杜文凯。杜老今年86岁,满头银发,精神矍铄。杜老很健谈,讲  相似文献   

16.
长深 《中华魂》2014,(17):34-35
邻居老徐是个“花痴”.迷上了种花养草。但自从住上10楼以后他发现,他精心呵护的那些心爱之物,一天天变得无精打采,萎蘼不振。他试着把它们从楼上搬到楼下花圃里,过了十几天,一棵棵花草变得精神抖擞。看来接了地气.花草都变得有精气神。  相似文献   

17.
瑞典人斯文森在德国留学期间,遭遇了一场荒唐官司。斯文森在法兰克福郊区租了一套房子。房子由一个院子和六间正屋组成。院子里长了一棵大树,郁郁葱葱的树叶衬托着蓝天白云,格外美丽。就因为这棵大树,斯文森被他的邻居巴拉迪  相似文献   

18.
夜莺在歌唱     
《可乐》2009,(1)
在海边家里的花园里,生长着一棵老橡树。这棵树已经一百多年了,高大挺拔,树荫浓密。风吹过时,树叶"哗哗"作响。一天,邻居上门来跟我们商量。他说,这棵橡树真的很美丽,只是它的树荫越来越大,最近几  相似文献   

19.
<正> 1952年冬,中共华南分局宣传部召开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会议。会议休息时间,唯实同志谈到现在的青年不愿意读师范,因为教师地位低,待遇差。杜老显得有些激动,他说:“这反映了一个社会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大声疾呼吗?要办好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就要使教师树立乐业思想,但不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就谈不上乐业思想,提高教育质量也就成为空谈。列宁曾特别强调:应当把人民教师提高到从未有过  相似文献   

20.
狐狸和葡萄     
一只饥饿的狐狸看到一些熟透了的黑葡萄挂在一棵很高的树的藤上。它跳过来跳过去,试着去够到它们。他一次又一次地跳,但是不管他怎样试,他就是不能摘到葡萄。对于他来说,葡萄挂得太高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