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哲学界最近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列宁的物质定义不够严密,存在两个缺点。一个缺点是,列宁所下的物质定义,仅仅联系于“感觉”,势必疏漏掉那些感觉不到的物质实体;另一个缺点是,列宁在物质定义中没引进“实体”概念,使物质与精神客  相似文献   

2.
物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列宁的物质定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概念的科学理解。对列宁的物质定义作出实事求是的当代阐释,不仅有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而且有利于在当代条件下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路线。  相似文献   

3.
列宁的物质定义比起旧哲学的物质定义,要科学得多。但是,我认为它也有不足、不够完备,需要加以补充的地方。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  相似文献   

4.
列宁的物质定义明确地把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的唯一特征,作为物质概念的内涵。理解列宁的这一定义时,很早就提出了两个难点: 其一,运动、时间和空间等等,不也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吗?为什么称客观实在性为物质的唯一属性呢?通常在世界的物质性这一章的第一节里讲物质,断定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但翻几页,讲第二节运动时,马上又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不是有点矛盾么? 其二,根据形式逻辑下定义的规则,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外延上应当相等。既然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既然运动、时间和空间、规律等等,也是客观的,列宁甚至明确说时间和空间具有“客观实在性”,那末按照定义,应当认定运动、时空、规律等等也是物质。但是这同哲学常识有所抵触。辩证唯物主义其他原理告诉我们:运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教学实践中 ,开展了不同意见、不同理解的论争 ,活跃了学术空气 ,丰富了教学内容 ,但同时在认识和理解上也出现了一些脱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理本意的偏差 ,对列宁物质定义中感觉的理解 ,就是一例。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在总结自然科学新成就的基础上给哲学物质范畴作了这样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 2 0页 )。有的同志把“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6.
列宁用"客观实在"所阐释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克服了以实体范畴所阐释的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历史局限,而且也能很好包容和解释当时自然科学所取得的相关成果,并且还能很好包容和解释之后涌现出的一系列崭新的现代科学成果;"客观实在"所具有的一般性、普遍性、全面性和抽象性特征,使它拥有了极为深刻的内涵和极为广泛的外延,用它所规定的哲学物质范畴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具有现实而深远的科学意义和价值;"唯能论"并不等于唯心论,列宁在批判唯心主义的"唯能论"的同时,又对"唯能论"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正是列宁提出的"客观实在"物质观为辩证唯物论的非实体化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研究帝国主义的定义,是研究帝国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目前在撰写有关文章和编写有关教科书中不应回避的问题。本文试就怎样认识列宁的帝国主义定义,过去在运用列宁的定义上存在什么问题,现在是否应该对列宁的定义进行修正等,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学术界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解释列宁的物质定义时,主要的争论通常是在两派之间进行的。一些人把物质理解为实物和场的客体(例如,尤尔琴科就认为,每种物体、每种物质客体都是物质,可以说物的集合就是物质的集合)。另一些人则认为,物质概念只适用于“整个世界”,并不适用于个别物体。库  相似文献   

9.
在目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里 ,通用着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关于“物质”的定义。这个定义 ,马克思没有 ,准确地说 ,恩格斯也没有 ,只是在《自然辩证法》里有个解释 ,原文说 ,“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第 5 5 6页 ) ,显然 ,这是对类似于“物质”的定义可能诞生的某种说明或解释 ,而不是定义本身。依照传统和习惯的看法 ,物质统一性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 ,为什么著作等身的马克思、恩格斯却没有给物质下过定义…  相似文献   

10.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发达国家同时革命论"到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再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都把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认为发达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邓小平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1.
对哲学“物质”概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质,这个古老的唯物主义哲学概念,经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恩格斯和列宁的"扬弃",曾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获得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列宁的物质概念从提出到现在已近一个世纪。20世纪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微电子技术特别是发达的电脑网络技术将我们带入数字化空间。人类已经迈入21世纪,进入信息化社会,跨入知识经济时代,而我们的物质概念依旧停留在20世纪初的水平上。我认为,对物质概念进行新的"扬弃"的时机和条件早已成熟,文章通过对恩格斯与列宁的物质概念的追述、内涵与外延的比较与分析,找出其时代的局限性与逻辑上的缺陷或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存在、实在(物质)、虚在、客观存在、非客观存在、现实性空间、非现实性空间和实践诸范畴,试图赋予物质(即实在)以新的意义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2.
列宁的物质观是其哲学思想的精华,也是整个辩证唯物论的基石,列宁的物质观是人类优秀思想的结晶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宝库中的重要篇章。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列宁的物质观,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其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教学中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推进对列宁哲学思想的深入研究和阐发,全国首届《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讨论会于10月11日至17日在我校举行.会上,大家围绕对这一著作的译价、列宁的物质定义、列宁的认识论思思以及列宁关于哲学党性原则的论述等四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此外,许多代表还就列宁哲学思想和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关系、反映论和实践论的关系、该书对现代自然科学的关系等急待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哲学界讨论物质概念问题过程中,有的同志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具有本体论的和认识论的两个物质概念.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从本体论方面给物质下了定义,讲的是本体论的物质概念,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下面简称为《唯批》)中从认识论方面给物质下了定义,讲的是认识论的物质概念.我认为,这在实质上超出了如何理解物质概念这一问题范围本身,它还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对待所谓本体论和认识论以及两者相互关系的重大原则.本文试从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  相似文献   

15.
近代哲学的物质并不是以原子为典型的物质个别,而是心灵之外的全部真实存在的并可以通过感官感知的物质性实体的总和。列宁所界定的物质并不是包括全部客观实在的最高的物质一般,而是和近代哲学相同的、可感的物质性实体的总和。传统教科书对列宁、恩格斯和近代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的理解和诠释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6.
刘文汇<试论列宁晚年思想的局限>一文所说的列宁晚年思想的"混乱"和"偏颇",实际上是对列宁思想的误解;刘文所说的列宁晚年思想产生局限的原因,也是不能成立的.批判列宁的过失当然无可厚非,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历史事实出发去追寻正确结论.  相似文献   

17.
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到1921年初,列宁设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思想与当时列宁的三个过高的估计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是列宁过高地估计了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二是列宁过分夸大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的作用;三是列宁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十月革命后欧洲革命的形势。  相似文献   

18.
俞良早教授在对列宁思想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前人和他人"的"新论",诸如十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得出的是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的结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掌握政权不等于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等等。这些"新论",有的是对列宁思想的严重误解,有的则是对列宁思想的故意曲解。研究列宁思想,应该依据事实的本来面目去追寻正确结论,而不能从既定结论出发去搜集材料和制造证据;不然,就谈不上什么正经的学术研究,更谈不上什么创立"新论"。  相似文献   

19.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普遍认为列宁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颠倒是失败的,实质上不过是用物质的绝对取代了精神的绝对而已。在重新考察了列宁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之后,认为列宁在解读黑格尔逻辑学的过程中是有一个思想上的跃迁的,读书伊始的列宁确实试图简单的将黑格尔的逻辑学进行一个形式上的颠倒,但列宁在真正理解了黑格尔的思想之后,转而在实践基础上对黑格尔进行一个体系上的颠倒。  相似文献   

20.
论发展概念     
在学术著作中,对“发展”这一概念的定义有形形色色的不同观点,其分歧首先是与解决运动和发展的相互关系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许多作者认为,发展不是物质的属性,而是运动的一种形式。据我们所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专门研究过运动和发展的相互关系问题。同时,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