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中从城市底层人群生存状态的真实记录.典型形象的塑造,古朴、本真的艺术表现三方面论述了贾平凹长篇新怍《高兴》的思想艺术,揭示了《高兴》在当前小说创作中的价值和开拓。  相似文献   

2.
上大学人     
金冠军教授简介金冠军,男,1948年11月生,浙江海盐人。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分校,现任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执行副院长,中外传媒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学术部主任等社会职务。曾获国家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二等奖(《传播学通论》)、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影视艺术技术丛书》)、宝钢教育奖、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主要编、著:《中外文艺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市场经济与文化管理》、《影视艺术技术丛书》、《明…  相似文献   

3.
《文艺鉴赏学》研讨会的始作源者,是我。我看了魏馆送给我的《文艺鉴赏学》后,非常高兴,既为朋友的成就而高兴,也为我国文艺学领域诞生了一门新学科而高兴。《文艺鉴赏学》初步建立了中国学派的鉴赏理论体系。我70年代教大学语文时,就想编写一部关于各种体裁文学的特点、写作规则和赏析方法的著作,后因改教别的学科而作罢。80年代以后也就逐渐有了写作学、文体学、文艺美学以及各分支的小说美学、诗歌美学、戏剧美学、影视美学、绘画美学、雕塑美学、建筑美学、装饰美学等具体的学科著作。这些著作都不是从鉴赏的角度立论行文的。写作…  相似文献   

4.
“他者”的浮沉:评贾平凹长篇小说新作《高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平凹新作《高兴》塑造了一个具有新质的农民形象——刘高兴。他自觉认同城市,却遭到城市中国的拒绝。“垃圾伴生物”是进城农民在“城市中国”存在的隐喻性描述,无论是表层话语还是深层文化结构,刘高兴都是“城市中国”的他者。“最丑,也最俗”的五富是乡土中国农民形象的“代表”。刘高兴作为城市的“先适者”,自觉地带领“五富们”进入城市生活之中。刘高兴追求的不是个体解放,而是一个群体的解放问题。拒绝个体超脱、追求群体解放的刘高兴形象使当代底层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揭示贾平凹对当代乡土中国农民整体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我校中文系刘建勋与刘剑锋、鲁原主编的《中国当代影视文学》一书,已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一本分体裁的文学史论著作,《中国当代影视文学》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当代影视文学的历史发展,从思想艺术的具体比较和综合分析中,论述了中国影视文学作品的成就和特点。对影视文学作家和有成就的影视文学评论家及其研究专著也进行了分析评论.它是我国影视文学史研究史方面出版的第一部著作。它研究的角度不仅着眼于思想艺术评价,而且注重影视文学的体裁、风格剖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  相似文献   

6.
《高兴》对人物语言的描写,既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饱含个性特征可谓既得体又巧妙,这就是《高兴》的写作艺术之一。此外,在对人物人生状态的刻画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揭示这两个方面,贾先生在轻松的笔调中为我们揭示了一系列沉重的社会现象。综上所述,《高兴》举重若轻的写作艺术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7.
2013—2014年重庆市戏剧与影视学研究在数字影视艺术理论研究、电影和戏剧戏曲创作、学科点和研究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发展和成果,重庆市的戏剧与影视学发展在电影、数字艺术及动画艺术、新媒介及电视艺术方面实现跨学科研究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并在影视实验美学向数字、仿真、交互交融理论和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的小说《高兴》讲述了一个离开土地的农民进入城市后的生存状态,小说的主旨在探讨离土的农民,如何在城市扎根。《高兴》是一部标志着贾平凹创作思路和叙事风格发生重大转变的小说,它没有像《废都》《怀念狼》甚至《秦腔》那样,继续他的颓废、挣扎和怀乡,而是掉转手眼,通过褪尽铅华、隐去技巧、简约而索朴的叙述,宽容而微笑地捧出他对城市和生活在其间的下层人的柔软和温暖;《高兴》体现了贾平凹从尘世挣扎和心灵搏斗,走向了顺乎自然的静观,脱去了纷乱变形的精神意象,走向了清澈而唯美的简约写实,实现了对他早期朴素创作风格的超越式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宏大背景上,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兴》对当代农民的命运以一种新的关系(视角)即农民与城市及由此生成所谓的农民工的尴尬身份进行原生态写真,及时还原了当代农民在传统身份(及其内涵文化)没落之后生存处境的尴尬、艰难和精神困境。《高兴》是贾平凹继《废都》《秦腔》之后再次对时代情绪深度把脉并给与准确传送的“社会记录”的写实之作。  相似文献   

10.
游离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尴尬人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兴》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最新力作,是其关注农民工问题的心血之作。笔者以细读作品的方法,从刘高兴的肾、高跟皮鞋、箫和名字四个方面入手多角度地分析《高兴》中的主人公刘高兴,一个游离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尴尬人物。  相似文献   

11.
道家文化不仅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艺术的影响也随处可见,俯拾皆是。在影视艺术中,写实易而写意难,我们经常用空镜头、背向摄影、隐藏、空白、无声、远景画面这几种造型手段来写意,而这些手段,集中地体现着道家的文化精神,因此,理解"道"在影视中的影响和作用原理,是影视艺术创作画面写意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李丽 《南都学坛》2012,32(6):60-66
《高兴》是对《秦腔》中的农民走出土地,来到城市后生活状貌的续写。贾平凹要在故乡日渐颓败凋敝的过程中,开始关注农民进城后的生活,因此可以说,《高兴》是《秦腔》的"城市化"续篇,《高兴》表达了对故土以及生息于其上的人们在现代化变迁中命运一以贯之的关注,与19世纪波德莱尔诗歌中"醉酒的拾破烂者"精神气质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这群进城农民坚强又懦弱、自负又自卑、充满同情心又愚昧不可及。《高兴》对流落都市的拾荒者们命运遭际的"社会记录",客观真实精彩地提供了表达中国当下经验的一种"城市叙事"。  相似文献   

13.
上大学人     
共相的“真”失落在语言之中,表象的“真”隐匿在图像之外,但正是语言与图像使我们的思想跋涉在接近“真”的途中,对于这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我仍奋力追求、不言放弃。——曲春景曲春景教授简介曲春景,河南南阳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师从王先霈教授。现任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兼任上海大学文学院文化研究系教授、《上海大学学报》(社会利学版)编委。曾应邀到美同纽约城市大学斯坦敦学院访问并讲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理论与批评、影视观众与接受心理、叙事理论等。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叙事与价值”和“故…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中国影迷们耳熟能详的《疯狂动物城》、《卧虎藏龙》等电影的编曲师Norman Ludwin,主导和参与创作了200余部影视大片。6月11日、12日访问了南京保利大剧院、清凉山公园、南京艺术学院、南京佼佼艺术中心等地。Norman Ludwin这个名字对中国的影迷来说,并不熟悉。但是他主导和参与创作的200余部影视大片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有《疯狂动物城》、《星球崛起》、《蜘蛛侠》、《钢铁侠》、《小鬼当家》、《迷失》《卧虎藏龙》等。他的卓越成绩从上述几部影片的名字就能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门技术化的艺术,影视艺术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保持着密切关联。随着数字技术融入影视生产,影视艺术在生产工艺、表现空间、审美取向等多方面发生了改变,同时也面临本体认知、创作倾向、发展方向等诸多困惑。在数字技术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在影像表达、人文关怀和理论研究等多方面予以影视艺术发展更多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色·戒》是张爱玲独特的一部小说,也是一部重要的华语影片。从文学到电影改编,显示了张爱玲对人性的独到见识,也表现了李安擅长的电影艺术。无论是文字还是影像,《色·戒》中怀旧的情怀和真实的人性、细节和玄机的铺陈等都吸引了读者和观众,实现了文学传播与影视传播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高兴》这部小说通过对城市拾荒者这一特殊人群的生活写照,不仅真实地呈示出富足城市日常生活中的另面贫困,而且透过农民工噬魂的遭遇,有力凸现并发掘底层农民工充满盘诘的精神困惑,从中表达作者对中国当下现代化语境中农民的真切关怀与城乡关系问题的深切思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肥皂剧《老友记》被众多中国青年作为当代都市生活模本的现象,以影视美术造型理论为解码器,从场景感染力、造型语言、场景风格化与图式化四个方面,通过对其场景设计的精妙进行层层破译,从而深悟影视场景艺术的创作之道.  相似文献   

19.
谶纬叙事是中国古代、近代小说常用的艺术手段之一,浙江英雄传奇小说堪为大量使用谶纬叙事的经典范例。明代小说《水浒传》和近代小说《荡寇志》中大量关于谶纬现象的描写,既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人文精神,也形成了它们独特的谶纬叙事机制。这对后世叙事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并进一步确立了浙江英雄传奇小说在整个中国叙事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南都学坛》2021,41(1):15-21
影视、评书等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历史故事的传播与普及,起着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文化的发展,与中国历史上的不朽之作《史记》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有很多,如影视、歌舞、戏剧、评书、有声小说等,它们或选取《史记》中的故事,或以《史记》中故事背景为由头进行加工改造,或故事源头在《史记》,等等,将中国古代优秀的历史文化用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给普通大众。无论哪一种艺术形式,它们是相通相融的,要想传播得更为久远,需要高雅与通俗的结合。艺术内涵也会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地域的变化增入新的内容与形式。当然,艺术传播历史与文化也并非尽善尽美,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如不以史实为基础随意篡改、没有与现实结合起来以及可读性不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