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中国初期,各城市在经历短暂军事管制后开始了基层政权的重建.其中,区级政权在整个城市政权体系中的定位不断地发生变化,其组织机构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成都与新中国初期其他各城市相似,其区级政权的重建,经历了接管区公所,创设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建立区人民政府的探索过程,最终区人民政府成为城市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区一级行政管理体制的形成,为新中国初期城市经济恢复和社会改造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对城市社会组织化调控的需要,展开了对旧式慈善救助社团的改造工作。从1949年到1956年,旧式慈善救助团体经历了由短暂恢复、调整改造到完全消失的过程。旧式慈善救助社团的先天落后性以及其赖以生存的政治思想基础和经济社会空间的丧失,是这些社团走向消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古代犹太人大约在宋代入住开封,一直享受与主体民族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自由发展的文化环境;但由于开封城市经济和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以及战乱的打击,开封犹太人不断外迁,社团规模萎缩;其职业构成也发生了一些渐进但重要的变化,由商业文化向科举文化嬗变.社团规模、职业构成和社会生存环境的变迁,使开封犹太人社团在不断萎缩中走向了消亡.  相似文献   

4.
解放初至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管理模式的变迁体现了上层的国家主张和下层农民实践的相互博弈.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通过划乡建政、民主建政及土地改革运动构建了乡村基层政权,是为农村社会管理的新起点;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民参与合作化和集体化由最初的自愿被不断强化的社会动员和强制所取代,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建构也发生了由村民作主向政党代民作主的转向;“大跃进”中催生的人民公社标志着高度集中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的形成.总之,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政治运动,一步步地将外在于政治的广大农民整合到国家政权体系之中,从而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对乡村社会真正而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十七年”电影中社会记忆的建构与民族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历了战争洗礼的中国社会到处都是断壁残垣,百废待兴。新生政权对社会记忆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是结合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语境,遵循着政府的政策导向,这也影响着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创作。对于这个时期的电影艺术工作者而言,任何对过去社会记忆的生成和改写都是为了确立新的国家意识形态、保障政治权威的有力手段,从而达到广大民众对民族国家认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改运动给川西北乡村社会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在中国共产党传递意识形态的过程中,身体政治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凭借身体之伤的展现与诠释,中国共产党以“政治道德化”和“道德政治化”的方式让农民认识到了苦难的根源。对地主身体的规训、惩罚昭示了新政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也凸显了农民强烈的复仇意识,政治对身体的分类操控加速了乡村社会的整合及认知模式的更迭。革命视域下的身体被赋予了不同以往的象征意义,生理感知、审美取向、身体归属、形象表达等都与阶级政治密切相关。土改运动是身体的革命,同时它也塑造了革命的身体,身体与革命两者交织互动,共同书写了中国乡村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明确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思想,明确了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思想,明确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思想,明确了必须建立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思想,明确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观体现了综合的、协调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市民社会理论是分析社会的基本工具。在“市民社会———经济———国家”的三元框架下,从宏观上看,良性社团是稳定社会的结构性力量,从微观上看,良性社团有化解现存社会矛盾的功能;不良社团是市民社会的异化、畸变,危害社会稳定。因此,在发展社团时,要规制社团,使社会团体与经济、政治国家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9.
略论英租威海卫时期威海乡村的社会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初期的中国乡村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即国家竭尽全力、企图加深并加强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但国家权力扩张的过程也即是“国家政权内卷化”的过程,国家政权在某些方面的加强导致自身的削弱和控制的失败。通过英租威海卫时期国家权力对威海乡村社会控制的加强为个案来说明国家与地方政权关系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信息社会城市空间的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要分析人类历史上三次革命对城市空间发展影响的基础上,从生产方式、意识形态和社会组织三方面分析了信息时代的城市社会结构特征:信息社会城市结构聚集与扩散的趋势将共存,城市与区域、城市新旧区之间将均衡发展,最终城市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从整体上表现出以可持续发展为总特征的信息时代城市空间新特点。最后,指出我国当前正处在城市化的特殊阶段,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鸦片与民国时期的西南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后,鸦片并未随着清王朝的覆天而消失.从民国初年的"禁烟"开始到国民党政权垮台的三十多年时间里,鸦片在西南地区又数度泛滥,又呈现与清末时期所不同的新特点,对西南社会乃至整个中国,产生了许多新的、历史性的影响.本文拟对鸦片在民国时期西南社会的表现形式以及产生了一些影响和危害等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革命后的伊朗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体上带有回归传统、反资本倾向、国家全面介入和分化严重等基本特征.这种状况完全不符合伊斯兰革命的最初理想,并最终危及到伊斯兰政权存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问题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文章从社会问题的界定和分类入手,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结构性社会问题、变迁性社会问题、越轨性社会问题和社会心理性社会问题等四类问题进行了总结,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问题研究的理论视角、资料选取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内外两方面的严峻挑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全力恢复国民经济、建立基本经济制度等举措来推动社会革命;通过理论学习、打击贪腐、作风建设、增强本领等进行党的自我革命。构建了理论武装、历史使命、价值目标、治理主体、内政外交五个方面协同的有效路径,维护了政权稳定,促进了社会发展,对新时代协同推进“两个伟大革命”具有重要的历史镜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内外两方面的严峻挑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全力恢复国民经济、建立基本经济制度等举措来推动社会革命;通过理论学习、打击贪腐、作风建设、增强本领等进行党的自我革命。构建了理论武装、历史使命、价值目标、治理主体、内政外交五个方面协同的有效路径,维护了政权稳定,促进了社会发展,对新时代协同推进“两个伟大革命”具有重要的历史镜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初期农民协会兴起与隐退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初期 ,由于当时农村土地改革、巩固农村新生政权、调整农村阶级和社会关系的需要 ,农民协会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所依靠的基本群众组织又再度迅速兴起。但是 ,它并不是建立在利益共同体基础上的现代意义上的农民社团。由于近代以来国家政权强度进入农村导致出现国家和社会一体化的趋势 ,这时兴起的农民协会则仅具有策略性、战术性和暂时性。随着农村在支持国家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方面的价值的突显 ,农村土地制度由农民所有制向集体化进一步的发展和农民互助合作运动的兴起 ,农民协会便因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而悄然隐退  相似文献   

17.
《南都学坛》2016,(6):37-4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解放新疆并对新疆的城市予以和平接管。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权建设,从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采取民族平等、和平接管改造、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以获得各民族的支持与认同。此后,通过设立党委、重建政权、制定治理方略、改造旧官员、选拔新干部、完善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方式,中国共产党分步骤、分阶段对新疆省级政权、省会迪化与各级城市政权进行了和平改造和重构,组建了全新的人民政权,将长期"孤悬塞外"之地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统辖与管理之下,为新疆区域社会与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8.
建国初期,毛泽东领导党和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治理。作为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政治家,一个极具超凡魅力的精神领袖,毛泽东对于社会治理有着宏大而高远的追求。他不仅要安排好国计民生,要建立一个安定的社会秩序,他更要建立一个革命化的新社会,确立革命价值观在全社会的主导地位。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治理,毛泽东提出了将人民群众“组织起来”的理念,领导新政权逐步建立了一个纵横交织的组织网络,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整合程度,增强了国家的社会动员能力。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是毛泽东开展社会治理的基本方法。各项工作都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大张旗鼓,造成巨大声势,收效显著。毛泽东的社会治理思想对于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前学界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建设思想和建国后社会建设内容、发展阶段和经验进行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建设思想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思想和苏联的社会建设实践。因划分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学者们对社会建设的内容和经验展开了多方面探讨。  相似文献   

20.
"除四害"是新中国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构成,其目的是为消除疾病、提升群众健康水平,同时利于恢复国民经济、增加粮食产量。为贯彻实施"除四害"运动,中国共产党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全民社会动员,通过采取自上而下的政治宣传,灵活多样的组织策略,模范榜样的典型示范,革故鼎新的思想教育,对"四害"问题进行了有效治理,更新了城乡居民的价值观念,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为国家政权巩固、国家形象塑造和群众政治认同奠定了坚实基础。受"大跃进"形势下浮夸风、高指标、瞎指挥等"左"的错误影响,运动效果亦存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