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论文侧重探讨世纪之交以来小说与1980年代小说在"1980年代知识分子"形象塑造上的差异,揭示这一叙述嬗变的历史、社会、文化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对世纪之交以来小说中的"1980年代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意义及其缺失作出反思.论文指出,世纪之交以来小说在以下三个方面赋予"1980年代知识分子"形象以不同内涵:一是开掘"1980年代知识分子"现代性的另一副面孔,二是对"1980年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与激情作出反省;三是指认"1980年代知识分子"的世俗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17,(9):91-97
知识分子的形象塑造,亦即知识分子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与自我想象。然而作者不仅与其笔下人物息息相通,犹与其置身的社会历史休戚相关,撕掳不开。故此,十七年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并不是任其心造的幻影,其三类知识分子形象,都不可避免地烙有彼一时代的"革命"胎记。  相似文献   

3.
潘海鸥 《兰州学刊》2009,(10):183-187
新写实作家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的知识分子形象:遭遇启蒙尴尬与困境的知识分子形象;受庸俗价值观影响逐渐庸俗化的知识分子形象;在人文理念与庸俗价值观激烈冲突的文化环境中还在苦苦挣扎与坚守的知识分子形象。新写实作家通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实现了对自身生存处境与精神状态的观照,在这些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中,既有着作家对自身启蒙理想已经难以维系的尴尬处境的解嘲,也有着对自身放弃人文情怀而日趋世俗化的选择的辩解。新写实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折射出社会转型期中国部分人文知识分子的价值困境与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4.
小说创作的真正难点是人物描写,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从总体上说,是处在"人物性格化的展示阶段",塑造出一批各类知识分子的典型。在人物塑造的方法上,由于描写的侧重点不同,分别形成了性格小说、情感小说、心理小说。其中,性格小说是主体,也是最有成绩的。中国现代作家在书写知识分子、塑造其形象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与缺憾。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7,(10):161-166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叙事策略发生了从建构到解构的骤变。"十七年"至1980年代初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以宏大叙事、理想化形象塑造和集体记忆的书写为主要内容,建立个体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之间的同构关系,获取政治认同;1980年代中期以后,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在叙事策略上呈现出明显的拆解意图,作家以对重大主题的规避、"反英雄"形象塑造和个人叙事立场确立了解构的叙事策略,体现了当代作家对知识分子身份认知的深化和个体意识的觉醒。1990年代以来,作家对知识分子精神价值过度消解,漠视理想和意义的存在,非但无法获得反思的深刻,也使小说陷入了祛魅的歧途。  相似文献   

6.
男性知识分子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描写对象,其形象的晦暗色彩与悲凉基调,由明清小说至现代小说,随着社会变迁与文化发展而逐渐增强。现代小说中男性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学性弱化主要在体现思想上的怀疑与空想、精神上的苦闷与彷徨、身体上的疲惫与衰弱、身份上的没落与尴尬等四个方面,其产生的原因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知识分子的生存艰难和精神困境以及作家对知识分子责任和使命的探索密切相关。20世纪20年代的革命文学与20世纪30-40年代的左翼文学,其所批评的知识分子尤其是男性知识分子的精神退化或道德堕落,直接影响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与建国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知识分子形象的弱化因此而具有了文学性与政治性相互交织的色彩。  相似文献   

7.
徐勇 《兰州学刊》2009,(5):176-178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建国初期的小说在对知识分子的形象塑造上也表现出与现代文学同类小说诸多不同的特征。而随着知识分子被作为有待改造的对象,建国后的小说在主题题材和人物形象塑造的重心等方面都历史地转移到作为新中国的主体——工农兵身上,这种转移造成了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从属于工农兵主体的状况,因此,对知识分子所流出的“小资产阶级”情调及爱情的改叙或重写在小说创作中就势在必然而且必要。本着这样的理解,文章将主要从如何描写“小资产阶级”情趣和对爱情叙述的处理两个角度探讨这种不同之处及其背后所呈现的意识形态内涵。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时代的反映,文学作品中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更是离不开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经历了从改革者到进取者、平凡者,再到消费者的整体更替.改革者以"改革英雄"的面貌出现,在他们身上凝聚着全社会对他们的理性期望和由衷赞赏,因此带有理想化色彩.改革的深入使现实的进取者形象取代了改革者的地位.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使对人本身的关注加强,随后小说主人公多为平凡者.伴随改革开放出现的丰裕的物质文明使消费者成为小说主人公的共同身份.  相似文献   

9.
王金双 《齐鲁学刊》2014,(2):147-151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人物众多,但总体上刻画并不成功,真正具有知识分子精神的形象很少。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建国后"一体化"的政治语境和知识分子改造政策有关。在确立无产阶级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中,作家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完全以政治标准代替文学标准,知识分子形象成为一个政治符号,而不是有血有肉的"人学"的标本。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苏童的小说文本出发,梳理出文本中的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对其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特征进行解读,并从知识分子在时代变迁下产生的边缘化心态和新时期自我公共特性缺失的角度来分析导致文本中知识分子性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以知识分子为叙述核心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同样遵循着"英雄成长"的基本范式,但是,被压抑的"个人无意识"与"英雄成长"的叙述逻辑构成了某些矛盾、龃龉,形成话语"裂缝",知识分子形象形态则出现了"伤残性"、"碎片化"的美学特征.从<青春之歌>这一经典作品的解读,可以看出,"人"的解放(阶级的)与"人"(个人)的压抑并存交替.在宏大叙事中,知识分子自我(个人)形象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淹没下以一种"潜叙事"和"碎片化"的方式被叙述出来.  相似文献   

12.
《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嬗变及其原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蓉  王锋 《船山学刊》2006,(3):127-129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商人形象到了明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三言”、“二拍”等白话小说为代表,塑造了一系列鲜活、复杂的商人形象,表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3.
赵德利 《社会科学》2012,(10):176-182
20世纪的中国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长女形象。这些长女既具有长子的家族责任意识,又兼具女性的文化心理特征。20世纪中国小说中的长女可以分为女人、女巫形象两类。女人既有善良美好的天性,又具有长子责任带来的矛盾弱点,情与理两相纠葛之下难逃悲命;女巫则心理畸变,既孤独怪异,又兼具报复心,是灵与肉双重欲求冲突中的苦魂。长女的文化心理表现在长女之"长"所展示的家族责任的承担和个人利益的牺牲,长女之"女"则表现出对女性身份的认同与归属。  相似文献   

14.
犯中见避是古代作家普遍践行的一条创作规律。《水浒传》中的三起女人命案——宋江诛妇、武松杀嫂、杨雄杀妻,在事件的起因和人物行为的动机、方式等方面充分体现了这一叙事艺术的基本特点。犯中见避是文学作品反映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与反映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小说创作塑造个性形象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周林妹 《理论界》2006,3(8):192-194
高晓声是新时期的著名作家,在作品中,干部、农民成为他农村小说叙事中的两个主要编码。其中对官形象的塑造以及与农民关系的描写,高晓声既不是为了歌功颂德也不是为了树立公仆形象,而是展现农民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的需要,进行国民劣根性批判的需要,对政治文化进行理性批判的需要。干群关系是高晓声书写农民的一个视角和文化批判的一个视点。  相似文献   

16.
小说<妻妾成群>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实际上是塑造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颂莲形象.小说中的颂莲是个受过新式教育、有着独立精神世界的叛逆形象,而电影中的颂莲则是个被封建家族制度成功规训的奴从形象.  相似文献   

17.
韩大强 《云梦学刊》2007,28(3):107-110
“十七年”小说中的女英雄形象,无论是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的女战士,还是参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新人,她们的思想和行为原则都是:要想救出自己,只有从救出大家做起,献身于所谓社会的或集体的斗争。女英雄的形象塑造是在“雄化”、“道德化”和“非家庭化”这些男性修辞策略之下展开的。其结果是“十七年”小说中的女英雄形象被男性叙述主体的修辞塑造成为一种在性别和英雄特征上都难于辨认或自相矛盾的人物。  相似文献   

18.
宋若云 《学术研究》2003,(8):136-139
文化总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中心体系基础上的,而文学就是这种文化的形象反映。文学作品中卡里斯马类型形象的确立与这个中心价值体系的盛衰密切相关。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出现了一大批卡里斯马型人物,其中以商人形象和女性形象最为突出,这一形象群的产生正是当时价值重建的必然结果,而对伦理价值的强调同时也使拟话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了类型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川端康成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能是受其崇尚女性美的影响,读者往往更多关注其塑造的女性形象,有意无意地忽视男性形象.当我们按照性别关系划分后来探析女性和男性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相互关系和作家塑造他们的意图时便会发现,川端康成小说中男性形象有着共同的特征和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不仅是女性形象的陪衬、配角抑或道具,更是表现女性美的重要手段;他们具有惆怅的心境、充溢的空虚和孤独,是川端康成虚无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野叟曝言》与清代另外几部才学小说相比,无论是在创作动因和目的上,还是在显才学与小说叙事的结合上以及才学的内容构成上都显示着自己的特色,即都根源于"自况"的创作目的,服务于"自况"人物文素臣形象的塑造及围绕此人物所展开的故事情节去表现才学,并通过"自况"形象的才学特色去表达作者在文化思想上的思考和新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