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汉语来书写世界,特别是西方的文化与社会,是中国人类学界以新的知识生产机制参与世界互动的方式.这不仅仅是一个对象转换的问题,更是学术主体意识的问题.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定位、如何田野和如何表述的问题.应当立足于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知识需求,注重剖析西方既有的复杂的"成品知识"与"成品社会",以人类学民族志的方式展现出其"制造"过程.在田野调查的方法上,应当把握好"宏观的历史结构、微观的社会情境"这样一种观察与思考问题的基点,突出民族志研究的整体感.此外,还应当突出中国视野,尝试建构一种用汉语作为载体的有关世界的表述机制.以期让世界了解不同的见解与声音.这也是中国社会科学积极参与世界知识生产体系转换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2.
西引的人类学村庄研究范式经中国人类学先贤实践改造后,本土化为中国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与西方学人的争辩话语中,中国人类学村庄研究逐渐完善和规范化,后生俊杰的著名田野点回访以及新的村庄变迁研究,初探出许多新的村庄研究理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村庄转型研究,人们应遵循心志于人类学研究人们开创和初探的成功范式,全面梳理村庄历史记忆、现实表征以及村民异化的现实生活逻辑,进而有效地表述中国整体社会。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人类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新领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科学技术人类学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出现,一是缘于人类学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二是受到科学社会学研究新范式的推动。文章考察人类学家、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的研究工作,综述国外科学技术人类学的研究状况,阐明了科学技术人类学的研究内容是研究与科学技术相关的文化现象,说明科学技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文章最后就我国开展科学技术人类学研究的意义、工作范式的转换、研究科学技术人员的参与以及其他有关问题,提出了若干看法。  相似文献   

4.
罗关德 《东南学术》2005,(6):162-167
在二十世纪的乡土小说创作中,莫言可谓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莫言的乡土小说,从人类学的角度透视了中华民族的种性、族性和文化性,以小说的方式抒写了中华民族百年的历史沧桑,并建构了"现代的我"和"原始的他"之间的文化血缘关系.从而给人以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深厚的体悟和认知,亦表现了其乡土小说的独特审美视阈.  相似文献   

5.
《茶马古道》通过长期深入的田野多点追踪拍摄,以叙事的影像语言建构出茶马古道这一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平民社会风貌。同时,借助于主流大众媒介的影响力与传播效应,也使得镜头记录下的茶马古道上的诸多文化元素,得以在一个更加广阔的时空维度上进行传播。将该片视作一个影视民族志文本,从人类学“文化批评”的视角出发,借由分析影像所呈现的宗教仪式、社会生活以及经济交往等日常活动,从中解读现代影视传媒是如何对茶马古道进行文化的阐释。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当大众传媒介入边疆文化时,媒介对文化现象的诠释通常已并非只是追求单纯的客观还原,而更像是在基于对文化背景的某种程度理解之上,对拍摄对象内涵所做出的一种独特表述。  相似文献   

6.
中国意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在海外华文文学中有三种具体表达方式:对“乡土中国”的眷恋。对“现实中国”的关切,对“文化中国”的向往。中国意识在海外华文文学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7.
从文体的角度来看,当代文学的人类学转向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从当代文学叙事结构、视角、意蕴中挖掘其人类学特征和意味,可看作是“隐性”的人类学转向;二是从“常规”文本穿插田野笔记这一现象来探讨这种人类学转向的过渡状态;三是从跨文体写作的民族志转向论述“显性”的人类学转向.当然,文体变化的背后不仅与文学创作方法、观念相关,与国家文化战略安全亦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研究的范式交叉与民族志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人类学的发展逐步摆脱了纠缠于对某些文化或社会本源性问题的探讨,进入了多种范式交叉的研究时代,在理论视野上寻求跨学科的尝试,研究的价值取向倾向于从外显的文化实践转向内隐的文化阐释,即人类学田野作业的重点不再仅是对被研究对象的描述,还有对文化体验与情感的阐释;与此对应,作为专业术语的"民族志"逐渐演变为集方法与文体意义于一体的学术规范,成为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的一种经验途径与实践来源.  相似文献   

9.
网络聊天是随着科技发展的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从人类学的角度去分析这种现象,不难看出,通过网络彼此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交流较为容易。网络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受到网络"文化殖民"的威胁。要保护和发扬本土文化,就要提高网民的文化自觉程度;组织导向正确、文化内涵深刻的活动,弘扬中华文化,特别是构建互联网文化人类学,从文化人类的视角去观察种种现象,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周大鸣  云娇 《江淮论坛》2023,(1):119-125+193
从音乐学到文学再到人类学民族志的发展,复调在多个领域具有不同的内涵。将“复调”延伸至当代中国人类学的书写,从学术作品、写作者视野和中国社会图景三个角度解读复调的具体表现,可以看出复调糅合了多个领域的关键特点,暗示了一种鼓励多元、自由、内在独立、外在联结并不断反思的话语倾向。以复调的眼光看人类学视野中的中国研究为我们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民族志的书写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机会,且它将从另一个角度启迪我们更加深入地对“中国”这一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刘权 《学术探索》2014,(12):137-141
综观学界关于海外华文教育的研究,可以发现海外华文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体系及教育实践,而且还与中国的世界形象、海外华人与当地族群的关系、海外华人的内部关系密切相连。本文对这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论述,指出其中还存在的不足,并为中国正在快速推进的语言与文化输出战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作者2005年在马来西亚对二十八位华商和经理人进行了深入访谈,获得了不少口述的个人生活史资料。在近三十位受访人中,他们曾经或现在工作的单位五花八门,他们的经商或从业经历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欢乐也有痛苦。影响他们成功是相当复杂多样的:有的成功可能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某个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有的成功是偶然因素促成的,而不一定是某种必然因素影响的结果。本文大致地分析和总结出了八点影响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民族戏剧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从文化人类学出发研究民族戏剧,不仅是民族戏剧研究的重要视角。更是对其艺术性、文化性、民族性和文学性等几个方面都有着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域外游记文学中所建构起来的异国形象,往往隐含着对自身的认识与评价,并由此成为一种奇特的象征。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以及地理状况的改善,晚清域外游记的数量遽然增多,其基本功能也从增广天下见闻、备述异国风情,渐渐过渡到察考政俗制度、推动社会进步。这些域外游记里所蕴涵的观念形态,正昭示了国民思想启蒙的演变路径,使作品本身成为观照晚清历史的特殊镜像。  相似文献   

15.
赵霞  杨筱柏 《河北学刊》2012,32(3):209-212
文化与教育是相伴而生、相互促进的。文化赋予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在现代乡村教育中,"城市世界"成为构造教育蓝图的基础与背景,而传统乡村文明被排斥于视野之外,这对于乡村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传递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必须保持乡村教育的乡土性,走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和而不同"的和谐发展道路。为此,应引导农民正确认知自身价值和乡村社会,正确地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从而树立起乡村社会的文化自信。鉴于此,必须充分挖掘乡村文化中的教育资源,构建以乡村教师为主导的乡村文化教育空间,培养人格健全的乡村青少年。  相似文献   

16.
作者回溯我国影视人类学3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反思个中出现的困惑、问题,前瞻未来,就其在新世纪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以44名华侨女大学生为对象,运用交往焦虑量表(IAS)、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作测试。通过比较,华侨女生的高社交焦虑有明显的文化背景和症状学的特征;华侨女生高社交焦虑与其不成熟的应对方式相一致;在分层回归分析中社会支持通过限制应对方式来影响社交焦虑。结论: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对华侨女生的高社交焦虑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处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程的后端,直接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的客观要求,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比较低下;广大农村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农村经济市场化和农业生产社会化,不仅在客观上要求农民养老社会化,而且为实现农民养老社会化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三个来源体现于每个农民领取的养老金中,是农村养老保险社会性的集中表现,也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人类学视野下的亲属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首先分析了女性主义人类学如何重新审视亲属关系的研究,然后从两个方面总结女性主义人类学的亲属关系研究:(1)分析亲属关系研究中社会性别不平等的建构过程;(2)分析亲属关系的连续性和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