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道路交通安全法》公布前 ,部分地方政府制定的“人让车”条款 ,即“撞了白撞”条款 ,是对人的生命权、健康权的极端轻视。一些经济学家从成本分析角度认为“人让车”可使社会福利最大化 ,是走入了经济学误区。  相似文献   

2.
"不立国教条款"(No Establishment Clause)位居美国宪法<权利法案>之榜首,这是早期美国人民崇尚并追求信教自由和政教分离所取得的伟大成果;"不立国教条款"及其所蕴涵的政教分离原则是实现"自由信奉条款"(Frcc-Excrcisc Clausc)的基本前提.最高法院严格而又灵活地解释和执行"不立国教条款",维持教会与国家的基本分离,从而确保了美国在拥有世界上最多宗教教派的同时,又能避免教派冲突或教俗斗争."不立国教条款"行文的简洁和模糊,最高法院诠释的灵活以及基督教在美国社会传统中所占的主导地位等因素都使得美国的政教关系名义上相互分离,而实际上却是彼此为用.  相似文献   

3.
把"人是什么"变换为"'人'是什么",澄清"人"的概念的不同用法及其意义,有助于避开本质主义的追问方式及其困境.从不同角度或以不同标准去理解人,必然导致"人"的概念规定的多样性.某一时代的思想家通常只能以自己所处时代的人作为现实原型来刻画和建构"人"的概念.与实然之"人"的概念不同,应然之"人"的概念并不是经由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的抽象概括,而是经由从描述到规范、从现实到理想的提升建构而形成的."人"的概念的二重化是一种潜在的方法论模式.人文社会科学中那些最常见的关于"人"的概念规定,与其说是对于实然之人或本然之人的客观描述,还不如说是关于应然之人的某种理想建构.人道主义主要依据本然论证应然,其特点是从本然之"人"的抽象假定导出人的应然状态,而马克思主义则主要依据必然论证应然,其特点是从实然之人的真实存在出发,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依据,来设定和论证人自身发展的应然目标.  相似文献   

4.
"入世"对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影响有两种一是由世贸组织协定中与新闻出版业相关的条款直接带来的;二是由中国"入世"后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间接带来的.这些影响中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我们应从挑战和机遇两方面来考虑我们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旷三平 《人文杂志》2004,1(2):17-24
马克思在对以往哲学的全面批判中,从"国家之谜"的消除、"历史之谜"的破解到"人之谜"的揭示,形成了一以贯之的解答"存在之谜"的内在理路.这种解答只是一种不同以往的全新的解答,绝非是一种冻结未来的最终的解答.因此,毋宁说这种解答只是一种新型的关于"存在"问题的"存在论"假说.  相似文献   

6.
沉风 《晋阳学刊》2002,(5):92-93
"女性文学"的滥觞是"美女作家"、"妓女作家"的出现.是籍此继续发展"女性文学",还是在人的意识苏醒下,共建人类文学家园,成为我们当下正在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人类中心主义可分为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而言的,它以人类与非人类的"类别"为参照,认为属人的"类"才是自然界的"目的中心",是实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后者主要是就人与人的关系维度而言的,它以人类的"全部"而不是"部分"为尺度,认为所有的人(不仅包括"代内"的,而且包括"代际"的,甚至包括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非人类)才是价值世界的"中心",是应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由此看来,20多年来学界关于"走进"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只是一个"伪争论":"走出派"批判的是人"类"中心主义,而"走进派"捍卫的是"人类"中心主义;二者的争论根本不是在同一个层面就同一个问题在同一个语义平台上的对话.  相似文献   

8.
人性论是韩非整个社会政治理论的基础,"自为"人性论则是韩非区别干传统人性论的主要特色.其理论具有两面性:一是深刻揭示了人"利己"的本性及"利"、"害"社会关系中的"杠杆"作用,为中央集权政治和帝王权术政治提供理论依据,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消极影响;二是从"自为"人性论开发出"非道德"的"法治"思想与"非人治"的"势治"主张,这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韦有多 《学术论坛》2006,2(1):13-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回答了我们党应代表"谁"、代表"什么"以及"怎样"代表等问题,也就进一步回答了共产党人为"谁"活着、为"什么"活着以及"怎样"活着等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对大学生具有"三观"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棉棉的<糖>引起了理论界的兴趣,不过,对它的过度阐释,则夸大了物欲、冲动、"残酷青春"、"身体性"、"行为性"等在革新意义上的能量效果.<糖>没有离开道德理想主义的基本框架,它的诸多"故事",均被作者胡乱拉扯上了类如"是非"、"好坏"的道德判断,它所张扬的透支消费、感官爆炸、不讲控制的纵情享乐,也被仿真的"忏悔"悲情所笼罩.棉棉说教的象征物是"崭新"的,犹似刷新了观念,借助"反抗压抑"的乌托邦幻象,"宝贝"示范了如何靡费、浪荡和浪漫,并用意识形态新梦,图解了金钱在今天是如何让人"心跳"的.以享乐为特征的"新新人类"绝对不是一个有真实生命基础的文化类别,而金钱打制的"宝贝",也只能是个别的,理论不该用遮蔽现实的虚假泡沫去乱视听之真.一些评论对"身体性"等概念灌入了过多的价值意义,推助了"快感的身体"被克隆、复制,致使尔后的文坛呈现出"千人一面"的单一性.  相似文献   

11.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第一次对城市进行集中展示,让我们不仅领略到城市化的魅力,也更加关注"城市病"问题.城市化是国际潮流,"城市病"也是世界性的,中国也不例外: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城市贫困,需要综合治理.上海世博会告诉我们,建设"和谐城市"、"健康城市"、"宜居城市",才是解决"城市病"的良方.  相似文献   

12.
美国贸易法案"201条款"与钢铁保障措施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泉 《学术探索》2003,(11):54-57
美国以国内贸易法"201条款"为依据,掀起了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此次美国钢铁贸易保障措施的启动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美国的"201条款"与WTO的"保障措施协定"存在抵触。美国钢铁贸易保障措施实质上是一种单边主义的保护行为,将对世界贸易组织的稳定带来巨大的冲击。中国必须作出应对的战略选择,维护国家经济主权。  相似文献   

13.
表达祈使义的"请"字句有"说话人请听话人做某事"和"说话人请听话人允许说话人做某事"两类,前者"请"后的动作由听话人发出,后者"请"后的动作由说话人发出.现代汉语的"请"字句多为前者,这一用法和文言很不相同.文章梳理了"请"字句的两种形式从并存到此消彼涨的历时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指出其演变原因有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语言系统自身的调整和语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现实社会中人的主体性是人性中最集中地体现人的本质的部分,人的成熟的主体性就是人对自身认识以及实践行为、能力的自由把握和驾驭,是对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超越,是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虚拟世界"认识系统极大地增强了人作为主体的力量,提高了人的认识活动效率,扩大了人的认识范围,增长了人的知识创新能力.促进了人的思想观念乃至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拓宽了人的交往范围和扩展了人的交往能力等等.网络积极主体是"有涨落前途的种子",他们的移情能量才能产生"蝴蝶效应",他们在文化上的创造能同化、融合主流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差异,传播并发展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作为民间铸造的非法铜钱,"私钱"在明代前期影响不大,至中叶后则成为一个严重问题,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私钱"的特点在于种类多、质量差、价值低.明低私铸、私贩铜钱以谋利的人很多,人们对"私钱"的态度也与今人不同.明朝为禁止"私钱"采取了多种措施,但由于经济和政治上的原因,这些措施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6.
"人作为目的"原本应该是一种教育现实,但是真正的现实却往往是"人被遗忘",于是它才有必要成为我们今天对未来教育的一种合理想象和希望--一种教育理想.针对人被异化为金钱和分数奴仆以及"我-它"关系遮蔽"我-你"关系的现状,教育应当做到"把人当人看",珍视每个人的尊严,最大限度地适合每个儿童;应当"使人成为人",引领人超越自身,"相遇"在"我-你"关系中.  相似文献   

17.
班固作为楚辞学者有独到的贡献.他的"‘露才扬己'说",揭示了屈原悲剧的性格原因.屈原性格是"露才扬己"与忠信爱国的矛盾体,而当时的楚国不具备让这种性格和谐发展的环境,因而屈原性格的冲突越来越尖锐,"露才扬己"的方面越来越突出,最后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不过,"露才扬己"说过于强调屈原的性格因素,对楚王及其群臣的批判不够.这种观点的产生与班固的性格及他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清末到"五四"是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不少学者从多种角度描述了这一转型的过程和特征,但对推动转型的动因没有给予充分观照.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国民性改造对文学格局的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其中的"新民"小说到"人的文学"的演变,带来了域外小说从题材到形式的变化,最终推动了中国文学格局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从语言哲学、诠释学和宗教现象学等视域加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言"的天与西方基督教中"言说"的上帝存在着以下不同:由于天"无言",使其所指隐含着多义性和随意性,而由于上帝"言说",使其所指被限定为独一的位格神;"无言"的天"出场"的时间性极其模糊,而"言说"的上帝"出场"则具有清晰的时间性;人与"无言"的天之间是"我与它"的共生关系,而人与"言说"的上帝之间则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无言"的天更多的是"直观地"启发人,而"言说"的上帝则往往"临在地"启示人;对于"无言"的天,人主要通过感悟和体会去认知,而对于"言说"的上帝,人只能借助信仰和激情去体认;"无言"的天以"道说"而澄明,"言说"的上帝则因其话语不断"冥化"而隐蔽.  相似文献   

20.
从美德论、生存论和宗教现象学等维度来看,基督教伦理中"信"、"望"、"爱"三主德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信仰、希望与爱都是人的精神意向和生存规定,三者相辅相成;另一方面,盲目的信仰和虚幻的希望与爱是相悖的.概言之,正是由于"信"、"望"、"爱"之间的道德悖论,使基督教伦理呈现出超越性与虚幻性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