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自创建“中国诠释学”的问题提出,迄今为止这一概念仍然处在内涵模糊、所指不清的状态,因而我们有必要追问何谓“中国诠释学”。“本体诠释学”即中国诠释学。诠释是把过去的语言意义融入现在的语境之中,或把现在的感受融入过去的语言之中。诠释离不开本体,本体也不能离开诠释,诠释是一种本体性的认知。本体诠释学是中国诠释学的真正形态,本质上表现为以《易经》的本体宇宙论及其演化为范型的理解理论和诠释方法。当代学者的中国诠释学构想有其理论贡献亦存在不足,“本体诠释”具有原初的中国哲学性、普遍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2.
文学史与诠释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世硕 《文史哲》2005,3(4):35-41
诠释学是对文学作品如何进行诠释的学问。诠释学的基本问题也是文学史研究的基本问题。诠释基本上是一种认识,文学作品对诠释有一定的规定性。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诠释,历史条件的重建是应有之义,诠释的原则是科学的历史主义。  相似文献   

3.
安贝托·艾柯反解构的诠释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慧 《学术探索》2012,(10):154-156
意大利学者安贝托.艾柯依托其符号学理论提出反解构的诠释学理论,在肯定诠释者权利的同时,主张以文本意图为诠释设限,反对过度诠释,并提出了简洁"经济"、一致性与吻合性的文本诠释的标准;认为文本的诠释应在作者、文本、世界、诠释者之间互动中进行。艾柯的诠释学理论对后现代主义某些批评家极端的诠释理论是一种反驳,也为当下的文本诠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历史与现实“对话”的成功尝试──读《理想·历史·现实──毛泽东与中国农村经济之变革》陈荣华最近,有幸拜读了温锐先生的《理想·历史·现实──毛泽东与中国农村经济之变革》一书。据我所知,这是温锐先生对中国农民、农村、农业问题进行探索的又一学术成果。读来引...  相似文献   

5.
西方诠释学是一个统称,它己分化为旨趣不同的诸诠释学流派,因而也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从诠释学的观点看"。我们所看到的是各种"主义"——如存在论的、唯物主义的、解构主义的、现象学的、神学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诠释学。就思维进路而言,在西方诠释学中可以划分成本体论的与方法论的诠释学。它们的诠释理念每每大异其趣,不可一概而论。若以一种简洁的方式回答什么是"从诠释学的观点看",答案有三:立足于方法论诠释学,"从诠释学的观点看"意指必须客观地理解被诠释对象的原义或原意;自本体论诠释学视之,乃是对存在于意识之中的那个被意识到了的存在的重新辨认与反思;从神学诠释学的角度来说,《圣经》是上帝的话语,是"道",诠释《圣经》的本身意味着宣示某种不可违背的真理。近年来有学者倡言建构中国诠释学,若能成功,"从诠释学的观点看"又将增添一种乃至多种视角。  相似文献   

6.
读青年学者邹广文的新著《文化·历史·人》(华中师大出版社1991年9月版),感到作者以其独特新颖、富于创见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文化哲学研究的新视角及一种新的文化哲学体系,从而把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层次。通观全书,有这样几个鲜明的特征: 一、首次对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界说,并  相似文献   

7.
孔子不仅开创了儒家的“经典诠释”实践,而且开创了儒家的“经典诠释学”理论。它不仅不同于西方诠释学,也不同于中国“汉学”与“宋学”的诠释学。它不仅回答了被诠释文本的新的意义怎样在诠释中生成的问题,还回答了诠释者的新的主体性怎样在诠释中生成的问题,即阐明了经典诠释怎样生成道德主体和知识主体。因此,通过揭示“存在者变易”,即作为存在者的主客双方都会在诠释中发生改变的事实,孔子的经典诠释学思想具有“前存在者”的存在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朱熹经典诠释学之我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蔡方鹿 《文史哲》2003,(2):42-47
朱熹以其毕生的精力诠释儒家经典 ,通过释经进行哲学理论的创造 ,同时也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经典诠释学。朱熹的经典诠释学融合经学诠释和哲学诠释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本体论诠释学体系。他认为经典诠释应以经典原文和原义作为经典诠释的依据 ,以义理为经典诠释的标准 ,并且提出了系统的经典诠释方法论原则。朱熹为中国诠释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作出了创发性的贡献 ,达到了中国诠释思想发展的高峰 ,也为当代中国诠释学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主题思想诠释史就是文学意义“此在性”的解读史,它体现了诠释的本体论特点,也反映了在文学领域中传统认识论基础上的解读方法即对于作者原意的探求是有其局限性的:在人文科学领域中的“主体-客体二分”的解读是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拙劣模仿,它忽视了读者的“前理解”与文本意义生成的同一性。当然,哲学诠释学的解读也有滑向相对主义的危险,因此,在对文学作品的诠释过程中要注意诠释的整体性原则和历史性原则。  相似文献   

10.
梁丹丹 《江淮论坛》2014,(5):102-107
苏轼的《尚书》诠释著作《东坡书传》通过对文本形式、主题命意、文势、理势等方面的规律性认识,推断经文意义并指出经书中的讹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理校诠释学思想,不仅体现了苏轼跨越前代学说、以己意诠释经文的气度,也体现了他对于“理”的客观性与贯通性的体解。  相似文献   

11.
魏义霞教授在其新著《天·人·命运──人类命运的哲学阐述和当代审视》(以下简称《天·人·命运》,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对于命运是什么以及应该如何对待命运逐一做了阐释和论证。凭着中西哲学的融会贯通,作者从这一独到的视角,以高屋建瓴的恢弘气势带给人一股强烈的时代气息。《天·人·命运》的突出特点是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把握命运的整体,并在设计上做了新的尝试。全书注意章节的上下衔接及其内在逻辑的有机联系,书中上、下两篇的排列顺序不仅为该书表达的先后次序,而且内涵了作者理论思想的逻辑结构。这种安排不仅表明…  相似文献   

12.
诠释学与中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洪汉鼎 《文史哲》2003,(1):8-12
应从如下四个方面的意义 ,即理解、解释、应用和实践能力 ,来理解诠释学。西方诠释学在其历史发展中有三次重大的转向 :第一次转向是从特殊诠释学到普遍诠释学的转向 ;第二次转向是从方法论诠释学到本体论诠释学的转向 ;第三次转向是从单纯作为本体论哲学的诠释学到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的转向。诠释学在当代 ,已从一种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论发展成为一种哲学理论。诠释学在中国从四个领域拉开了中国化的研究序幕。  相似文献   

13.
诠释学作为理解的哲学,它对诠释问题的研究,一般是在理解与诠释的关系考察与阐发中进行的。在诠释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诠释意义的把握和对诠释的态度就体现在不同的理解与诠释关系之中。本文旨在探讨西方诠释学传统中理解问题的起源与发展问题,主要从五个层面阐述理解与诠释的关系,从而揭示了西方诠释学传统中诠释观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4.
《新学术》2007,(5)
艾柯诠释学涉及到提倡诠释、反对过度诠释、强调诠释的历史之维三个主要论点。本文结合艾柯诠释学论点的局限性讨论了诠释对翻译的影响,得到的启示是:(1)翻译是一种体现动态性,译者因素,开放特征和文化因素的实践活动;(2)全面系统的研究翻译要把文本和文本外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Internet的出现及其迅速扩大持续地改变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方式。它是任何传统工具所不能描述的一个新对象,正因为如此,从虚拟文本作者(如电影、小说),到严肃的科学家(从计算机、逻辑学到建筑学),再到不同立场的哲学家,各色人等都加入到与此有关的讨论中来。如果按照当代社会学的意见,把自我反思性视为高级或晚期现代性的基本品质,那么在全部讨论中,有一个问题必须提出:在网络背景中,思想或思想生产本身究竟发生何种变迁,我们是否能够按照传统思想方式来对待网络?本期编发的这组稿件便直接面对了这一类问题。张亮的《网络·历史·思想》从历史/非历史的界限勾勒了思想生产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把“信念和抉择”这个古老问题拉回到当代语境之中;胡大平的《网络·界面·思想》以七个网络关键词描述了思想生产方式的本体论张力在网络中的诸种表现,从而把历史地面对由网络所征兆的当代社会张力作为当代思想生产的核心问题;赵涛的《超文本·全球脑·内爆》则对网络时代思想生产所面临的困局进行了一次完整的社会学考察。从整个讨论看,虽然三位作者都没有给出终极性的技术或政策结论,但有趣的是,从不同的侧面共同地把主体置于某种显著的位置上。或许,这见证了要想回答网络给思想生产提出的问题实质上是非常困难的。编辑部支持讨论但不期望得到最终的结论,我们相信,问题本身及其答案只能在讨论过程中深化或得以理解。  相似文献   

16.
Nacherleben(重新体验)是狄尔泰生命诠释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某种意义上,它比Erlebnis(体验)更为重要,因为它最能够体现狄尔泰诠释学的特点以及狄尔泰哲学中心理学、生命哲学和诠释学的多维度统一.重新体验概念揭示了理解过程中的三种诠释学循环: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的循环、历时性维度与当下性维度的循环、生命的个体性与整体性的循环,推进了诠释学循环理论.同时,在西方诠释学从传统方法论诠释学到当代本体论诠释学的转向中,狄尔泰的生命诠释学具有重要的中介意义.狄尔泰所实现的从文本诠释学到精神诠释学的转向以及他对“生命表达的效果关联”和“效果历史”的创造性分析,都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中引起了重要的反响.  相似文献   

17.
从诠释学审视中国古代易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忠军 《文史哲》2003,2(4):68-73
就文本而言 ,古代易学有重文本符号和重文本意义两种倾向 ,从而导致象数易和义理易两种不同的诠释学 ;而易学诠释活动 ,汉唐清代偏重文本本意 ,宋明偏重心理创造 ;从易学诠释学承传看 ,易学诠释是以批判为特色的解构 ,惟有解构才使得易学整合发展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朱子的理学诠释学实际上是绾经学诠释与理学诠释为一途。经学诠释是基础,理学诠释是核心。本文着眼于探讨朱子理学诠释学原则,它分为两部分:经学诠释原则与理学诠释原则。朱子的诠释原则受到来自经学立场与理学立场两方面的批评。朱子之理学诠释学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以现代西方诠释学理论为参照,乾嘉经学诠释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的光耀殿军,它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创立了一整套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文字训诂方法,通过对古语的科学训释拉近经学原典与诠释主体之间的距离.但是囿于经学时代的历史观念,乾嘉学派因坚持“道理”亘古不易的教义独断论而导致其经学诠释仍然难以避免主观与武断.在清代中期汉宋学术之争渐趋激烈的大背景下,这种主观与武断的痼疾不仅未能得到根治,反而在学派的门户争论当中被坚持了下来,最终制约了乾嘉学派经学诠释学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研究近代历史哲学的现代转型过程,哲学诠释学无疑应引起重视。中世纪以来围绕《圣经》而展开的神学诠释学传统到狄尔泰发生了重大转折:历史理性、历史事件与生命经验成为诠释学探讨的中心论题。此后,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基础上,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又将诠释学发展成为一种以人的历史性存在为核心的基础本体论即哲学诠释学(die philosophische Hermeneutik)。在与伽达默尔的论战中,哈贝马斯则着重强调了诠释学的方法论功能。哲学诠释学的这种努力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寻求到共鸣,因为后者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其实质是一种反叛思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