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项羽之败,古往今来多从政治背景、决策得失、谋略运作诸方面去考察。笔者认为,不可忽视其观念和性格的因素。就是说,项羽悲剧乃观念性格的悲剧。 极端的复仇意识 项羽出身于楚国贵族之家,“项氏世世为楚将”。公元前223年,项羽刚刚10岁,祖父在平舆之战中兵败于秦,为秦将王翦所杀,楚王也成了秦军的俘虏,楚国800年的历史翻到了尽头。从此,身为贵室之胄的项羽成了流亡者,奔波藏匿在吴中的土地上。 这一变故对项羽来说可谓刻骨铭心。在与叔父项梁避仇吴中期间,项羽先学书,后学剑,继而又由项梁教习兵法,欲为“万人敌”,遂练就了一身扛鼎之力、拔山之勇。  相似文献   

2.
项羽是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朱熹从“心术”入手,对项羽进行了客观分析,他认为项羽有盖世之气,这是他能成就霸业的原因.但项羽不能养浩然之气,最终只是匹夫之勇,这也是其最终落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钜鹿之战前夕,宋义下令军中说:“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其中“很如羊”的“很”,历来释为“狠”。如《中华活页文选》(四)注:“很,同‘狠’,羊性好斗,故云‘很’。”《两汉文学作品选》注:“很,同‘狠’。很如羊,是说如山羊那样好斗。”台湾《中文大辞典》:“羊很,与‘羊狠’同,谓羊暴戾贪欲也。”《辞源》(修订本):羊很狼贪是说“象羊和狼那样凶狠贪婪。”但羊性温和,并不凶狠。旧解不仅不符合事理,而且也是对字义的误释。《说文解字》云:“很,从彳,小步也。”“很,不听从也。一曰:行难也。”由此可见,“羊很”,是从羊行步这个角度,来说明羊的性格特征的。羊平时性情温和,但使性子时脾气也很倔,人牵它走就硬是不肯走。宋义用的正是“很”的此义,他警告项羽:如果象羊一样性子执拗,不听从命令,就要砍他的头。这亦与后文“强  相似文献   

4.
发生在南宋绍兴四年十月的大仪镇之战(包括天长、高邮之战),是一场规模不大但影响却不小的战斗。朱熹说:“只有韩世忠在大仪镇算杀得虏人一阵好。”当时人称誉此战为“中兴武功第一”,并把它列入“十三处战功”。说它是“第一”,显然是不恰当的溢美之词。但事实也确实表明:大仪镇之战不仅在宋军打败金齐的第一次联合进攻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整个宋金战争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学术界对此战尚无深入系统的研究。所以,本文试图作些探讨,欢迎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5.
论罗隐及其诗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罗隐及其诗文潘慧惠正如韦庄既是晚唐的重要诗人,又是西蜀词派的一位代表人物一样,罗隐虽长期生活在晚唐,但他的才能到归附钱锣后才得以发挥,他既是晚唐的一位重要作家,也是吴越文坛的代表人物。他与“辞藻富赡”的罗虬和“才清而绵致”的罗邺并称“江东三罗”而居...  相似文献   

6.
<正>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艺术成就最高的篇章之一,而《鸿门宴》又是《项羽本纪》中最精彩的一部分。清代郭嵩焘说:“巨鹿、鸿门、垓下三段,自是史公《项羽本纪》中聚精会神极得意文字”,而“鸿门之会却处处写得奇绝、陡绝,读之使人心摇目眩。”(《史记札记》)宋代刘辰翁评《鸿门宴》也说:“叙楚汉会鸿门事,历历如目睹,无毫发渗漉,非十分笔力,模写不出。”(《班马异同评》)因此,《鸿门宴》历来为人激赏,成为高中语文的传统篇目,也成为《史记》研究者、评析者分析评论的重点。但在众多的分析文章中,有些看法只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掩盖了问题的实质。这会模糊读者、特别是中学生的认识,所以对这些提法有讨论、辨明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苏武贬满黄州,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前、后《赤壁赋》,遂成古典文学之瑰宝。但苏轼借以抒发怀抱的这个黄州赤壁,却不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苏轼是否误认其为“周郎赤壁”了呢?抑或如有人所说,苏轼确知其并非“周郎赤壁”,但也不妨暂时借以抒发情怀呢?笔者认为,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北宋诗人张耒在《明道杂志》中说:“周瑜破曹公于赤壁,云阵于江北。而黄州江东西流,无江北。至汉阳,江南北流,复有赤壁山。疑汉阳是瑜战处。”张耒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己经怀疑黄州赤壁并非赤壁之战的真正发生地了。苏轼自己在《东坡尺牍·与范子丰书》中也说:“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  相似文献   

8.
重评韩信的灭齐之战范学辉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韩信军事生涯中的重要一环──灭齐之战,颇有非议,认为他背信弃义进攻已投降的齐国,把本来已用和平手段解决的问题重新诉诸武力,由此不仅白白牺牲了郦食其和许多普通士兵的生命,而且把齐国硬推到项羽一方,增加了刘邦取胜...  相似文献   

9.
所谓“隐逸”,即是隐居避世,不肯为官之义。并不是所有躲进深山老林的人都可以许以“隐逸”二字的,它只能用来称那些具有做官的资格和能力,但又不肯做官而隐居进山林的士人。倘若本来就只是一个农夫樵子,无论他躲进怎样幽深的山林,怎样的不与世人往来,恐怕直到老死也不会被人们称为“隐逸”的。所以,隐逸行为只是我国古代士人阶层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在我国古代一直绵延不绝,而以魏晋六朝时期尤为兴盛,蔚为一代风气。例如生活在东晋末的大诗人陶渊明,他抛弃了彭泽县令的官职,跑到乡下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其间写下不少描写…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闻顾脱皆杀之”的确切含义林干教授在其所著《匈奴通史》一书中探求匈奴语“匝脱”一词的含义时,写道:“《汉书·匈奴传》下载: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汉朝派使者谷吉把那支单于的侍子送还给他,到支杀死了谷吉。‘汉不知吉音问,而匈奴降者言,闻匝脱皆杀之(听说谷吉在眼脱被杀)。”’(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可见,他认为汉朝使者谷吉等是被部支单于杀害的。可是紧接着他将“闻巨脱皆杀之”解释为“听说谷吉在颐脱被杀”,而且是“被巨脱巡逻部队杀死”①的。这样一来,关于谷吉等被杀害的问题,就出现了两种对立…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一直以“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闻名于世,然而他又是一个有远大政治理想并为之终生奋斗的封建文人。他的一生经历了二个朝代、八个皇帝,渡过了入世、用世、愤世、抗世四个阶段,遇到过很多打击和挫折,但无论是青年、中年还是晚年时期,他的理想之火一直没有熄灭,为实现理想而作的探求一直没有停止。“陶潜酷似卧龙豪,千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清代诗人龚自珍的这首诗正是对他一生探求理想的崇高评价。  相似文献   

12.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败退至乌江,面对滔滔的江水,悲壮地自刎而死;汉王刘邦却在群臣的拥戴下,踌躇满志地即皇帝位于氾水之阳。从此,“褒刘贬项”论遂风靡史坛。解放以来,史学界的多数意见亦是肯定刘邦,否定项羽,认为“刘胜项败是统一胜战分裂”。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提出商榷意见。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3.
从《史记》互见法看其历史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见法乃史家常用之法.李笠曰:“史臣叙事,有缺于本传而详于他传者,是曰‘互见’.”堪称确论.但他又说:“史公(指司马迁——引者注)则以属辞比事而互焉.以避讳与嫉恶,不敢明言其非,不忍隐蔽其事,而互见焉.”则失之皮毛.“避讳”“不敢明言其非”何以当‘史德,“史笔”之誉?况《项羽本纪》位于《高祖本纪》之前,未睹高祖之丰采,先见沛公之卑劣,刘邦后裔连此也看不出来么?东汉卫宏《汉书旧仪注》曰:“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中亦有此记载,何谓“不敢明言其非”?对项羽的描写亦多互见之处.项羽,刘氏之大敌,何“避  相似文献   

14.
五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杰出诗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令人一见难忘的艺术特色。李贺就是这样的诗人。他从屈原以来的诗歌中吸取精英,但又不肯踏常袭故,总是用自己的方式,自己新颖独具的感受,进行创造性的艺术构思,反映复杂的客观现实,寄托自己的爱憎之情。他的诗,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多样而独特的主题,而且形象生动,语言劲挺,“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旧唐书·李贺传》),  相似文献   

15.
继建安、正始之后,西晋诗坛群英荟萃,创作兴盛。西晋诗歌在题材内容的多样性、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和语言词采的锤炼上对建安诗歌既有继承,亦多有突破,它一方面继承了建安诗歌以“气”胜的美学精神,另一方面又开拓了以“韵”胜的美学境界。西晋群才虽然“力柔于建安”,但在以“清”为主要标志的美学追求上却超过了建安诸贤,江东诸谢的“高韵”,实由西晋诗人开之。对西晋诗人、诗歌的总体评价,刘勰、钟嵘、元好问、叶燮、郑振铎、王钟陵诸人比较客观允当,但作为高校文科教材、影响甚大的中国社科院编《中国文学史》及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则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6.
从公元1966年那“史无前例”的10年开始之时起,西楚霸王项羽“沽名”的罪案似乎就已成定案。不少名家、权威在解释“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时,都用“沽名的霸王”来称呼他。而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的“鸿门宴”,就是昭昭铁证。甚至他最后的被围垓下,身死东城,也好象都是“沽名”应有的下场。尽管在那场文化大革命的熊熊烈火中,他没被当作牛鬼蛇神赶入“牛棚”,但在1974年的“批儒评法”中,他却由于顽固地与“大法家”刘邦对立而受到了严厉的批判。项羽在盖棺2168年之后竟以“沽名”论定,无论是项羽本人和他的对手刘邦,以至大史学家司马迁,恐怕都是始料所不及的吧!  相似文献   

17.
绪言对杜文秀有“卖国”的谬说,起于一张所谓“大理回教国”的传单和所谓“大理使臣”这两件勾当。前者是外国侵略者捏造的,后者则为刘道衡这个卖国败类干的骗局。杜文秀是一个热爱祖国,拥护祖国统一,反对清朝统治者民族压迫,反对外国侵略,胸襟广大,深明大义的杰出的历史人物。他响应太平天国,领导云南回民起义,只称兵马大元帅,不肯从部下的请求进位称王,就是表示不肯裂地割据,就是拥护祖国的统一。他的行动,昭然共见。他团结汉、回、彝各族,在他领导下的政权,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说“三教同心,联为一体”。他又曾对天主教神父勒格尔暹说:“我了解你们的宗教,我念过关于你们的书,回教徒和基督教都  相似文献   

18.
孙策遭暗杀的必然性孙策嗜杀,史家共目之,共识之。细究起来,孙策这种举止似乎又是不得已而为之。试思之:当时江东群雄割据,兵革扰攘,孙氏既非名士,又非高门,当地的“地头蛇”们如扬州刺史刘繇、会稽太守王朗、庐江太守刘勲、吴郡太  相似文献   

19.
明代前期的著名哲学家陈献章 (白沙 )也是一位重要的诗人与诗论家。在他的哲学思想与诗论及诗歌创作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白沙是明代心学的开创性人物 ,他提出“天地我立 ,万化我出 ,宇宙在我”的著名命题、“静中养出端倪”的方法以及“以自然为宗”的为学宗旨。白沙不事著述 ,却长于以诗表达思想。他不同意“诗为小技”的观点 ,高度重视诗的功能。认为诗应“率情为之”,反对“饰巧夸富、媚人耳目”的人为雕琢之风 ,提倡“浩然自得”,以诗人的独特体验形成自己的自家面目。但他又反对粗豪为诗、“恣意横为”,主张对诗的艺术法则一一理会。白沙诗作出于性情 ,发乎自得 ,在“鸢飞鱼跃”的物象中生发哲思。他的诗论与诗作 ,对于明代前期的复古拟古之风是一种反拨 ,同时对后来的文学解放思潮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秦王朝后,项羽以盟主身份压服刘邦等人,封立随他入关的主要将领和秦的重要降将及刘邦等明人为王,它就是项羽“分封十八王”。它是项羽政治事业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对这一措施,史学界一般持否定的评价,并认为它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如:张传查先生所著的《中国古代史纲》就说:“项羽虽在反秦斗争中立有大功,但在秦亡以后,他已成为旧贵族复辟势力的代表,搞分裂割据,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小南开大学历史系编的(中国古代史)也说:“当农民革命高潮一过,主要敌人已消灭,那些夹在反秦队伍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