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玛格丽特·福勒是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时期最主要的作家和评论家之一,其代表作《十九世纪妇女》被定典为美国第一部主要的女权主义宣言.对福勒多种文本综合研究发现,迫于女性作家“身份焦虑”的压力,福勒在《十九世纪妇女》中多处挪用和改写了莎剧文本中的女性人物,甚至还改写了莎剧中贬低女性的语言.福勒从重写父权社会经典文本入手,以遵守和屈从父权制文学标准的方式,获得了话语权,颠覆了19世纪父权社会对女性性别角色的定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集中分析萨拉·玛格丽特·福勒的代表作《十九世纪妇女》,旨在探讨福勒在该作品中对19世纪美国父权社会性别二元对立思想的批判和颠覆。福勒以美国超验主义的视角,消解了父权社会对两性社会差异的界定,颠覆了父权社会男性优越/女性低劣之思维范式,论证了女性平等权利的合理性,为女性争取权力的斗争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约翰·麦加恩(1934—2006)在其发行的第一部小说《警局》和代表作《在女人中》里塑造了两位继母人物。这两位女性人物是其生母与继母的融合,是父权专断社会的“他者”,同时,也是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者。她们的形象影射了麦加恩的人生经历,体现了他对父权话语体系下女性生存的看法,观照了作者内心期待爱尔兰社会改变的愿望,是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表征。  相似文献   

4.
从卡伦.霍妮的人格理论来解读《黄色糊墙纸》中的女权主义思想,可以看出,吉尔曼诟病父权社会的动因与她童年时期因为缺乏关爱而形成的基本焦虑息息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基本焦虑造成吉尔曼对男性极其敏感、忧虑,并驱动她走向反抗父权之路来合理化内心焦虑。在某种程度上,小说中的叙述人也对建立亲密关系感到焦虑,她靠过度压抑自己来获得安宁,却让愤怒爆发,最终只能借想象性的胜利抗争来保护自己,从而走入疯癫。这可能就是小说创作以及叙述人最终疯癫的深层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5.
英国著名女作家安吉拉·卡特在其代表作《马戏团之夜》中融合了多种叙事技巧。从叙事学中有关叙事声音和叙事聚焦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安吉拉·卡特如何通过叙事者声音和聚焦分离与重合这两种情况来书写女性主义主题。《马戏团之夜》表达了女性因父权压迫而承受痛苦,女性意识亟待唤醒并需要联合女性间的姐妹情谊来反抗父权压迫,从而获得公平的生存机遇。  相似文献   

6.
《红字》是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之一。霍桑在这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这一反叛形象,使其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女权主义者的经典形象之一。霍桑在《红字》中通过海斯特.白兰这一女主人公向读者展示了17世纪父权制度下自然与男性、自然与女性、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以表达自己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海斯特与自然一样,同样处于被压迫的地位,都是父权制度下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7.
《紫色》是美国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它是一部由92封信组成的书信体长篇小说。该小说于1982年出版,是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乃至世界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通过公开女性生活隐私的某些方面的“女性声音”,揭示了主人公西丽遭受的性虐待、失去话语以及自我身份消失,折射出女主人公西丽反抗种族歧视和父权社会、颠覆父权话语、寻求自我身份、性意识的觉醒和追求幸福生活以及建构女性声音权威的心声。  相似文献   

8.
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我是猫》是日本文学史上的讽刺佳作,作者灵活运用夸张、反语、主观评论与客观叙述相结合等手法,对明治三十年代日本社会及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讽刺,形成了以“滑稽尖锐”为特征的讽刺风格。这种讽刺风格的形成与日本传统讽刺文学注重“游戏与笑”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9.
韩裔美国女作家诺拉·凯勒的小说《慰安妇》(1997)反映了女主人公亚纪子在二战中被迫沦为日本军队慰安妇的痛苦经历及其因此所造成的生理与心理双重创伤。文章旨在探讨《慰安妇》中战争与女性的性别、性及创伤的关系,揭示在由男性主导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女性——作为父权社会中处于"他者"地位的"第二性"——被物化为日本侵略军泄欲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对美国西部拓荒者的描写使威拉·凯瑟被认为是一名伟大的边疆女作家。她在代表作《我的安冬尼亚》中,通过将主人公安冬尼亚与小说中其它女性角色进行比较,成功塑造了一位反抗父权权威的女拓荒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坂口安吾是日本“无赖派”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白痴》突显“无赖派”的鲜明特点,更体现着日本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特色。其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描绘出的社会样貌,折射着作者的善恶观。《白痴》中隐含的伤感与呐喊体现了当时日本青年的心态。  相似文献   

12.
多丽丝· 莱辛在《好邻居日记》中书写了英国社会中边缘群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在消费社会的话语建构下,作品中的老年群体和女性对自我身份产生了怀疑,而身份焦虑背后指向的是他者的困境.通过不断追寻爱,老年群体最终实现了身份认同.莱辛的小说展现了人在消费社会、父权制度等压迫下的多重困境,反映了莱辛对边缘群体追求自我身份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3.
《莉莲的故事》女性话语对男权话语霸权的解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莉莲的故事》是澳大利亚当代杰出的女作家凯特·格雷维尔的代表作之一。根据伊利格瑞的女性写作和福柯的话语理论分析了小说中的男权话语和女性话语及其对抗,揭示了父权体制下的家庭生活和女性的压抑心理以及女主人公主体意识的觉醒,创造性地表达了自我之声和瓦解父权统治的反叛行为。  相似文献   

14.
美国早期女性犹太小说坚守着传统父权与女性自由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之间既存在着不可调和的悖论,又有相互融合的可能。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伊捷斯卡在《养家的人》中剖析了20世纪初美国东欧女性犹太移民从反叛犹太传统父权到离家出走、寻求自我的成长历程。在犹太女性将自由作为整体追求的终极目标的背后隐喻着她们强烈的性别焦虑,这种焦虑透视出作家本人陷入了多元文化语境的尴尬境遇。  相似文献   

15.
泉镜花是日本近代浪漫主义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春昼》和《春昼后刻》堪称其代表作中的上乘之作。本文从人物原型、作品主题、情节演进以及意象等方面探讨了《春昼》和《春昼后刻》与小野小町的恋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从父亲形象缺席,父权相对淡化这一角度对柯林斯的代表作《白衣女人》进行研究,发现父亲形象缺席对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与性格的形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为父亲的缺席使得黑暗势力乘虚而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由此而揭示出:完全否定父亲与父权在家庭中的作用是片面的,父亲形象作为阻碍力量被否定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作用,那就是女儿和母亲失去了保护,在面对坏人的阴谋诡计,需要男性力量保护时显得力不从心。  相似文献   

17.
《梦十夜》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一部微型小说,是他创作高峰期的代表作之一。其第四夜篇幅更为简短,梦境更为飘忽,哲理内涵更为隐晦。文中,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从过去、现在、未来等不同时间维度,向日本近代化提出了四个基本问题,向当时的日本社会发出了叩问和警醒;表达了他对于日本近代化的强烈愿望和执着信念。  相似文献   

18.
作为《玻璃动物园》中“第五个人物”,“隐性父亲”代表的是隐性的父权中心。通过分析剧中隐性父亲的普遍存在和阿曼达建构父权中心的徒劳努力,研究父权中心与女性自我意识的密切关系,揭示该剧的引申社会意义,即女性只能通过解放思想获得独立,依赖父权中心将最终走向悲剧。  相似文献   

19.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从现代工商文明之批判、南方贵族文化及父权之解构、主题之不确定性三方面等后现代视角入手阐释了艾米丽悲剧命运的根源,指出艾米丽一生受到父权、家庭、传统与新兴资本主义工商势力多重压制与迫害,人性严重扭曲,丧失了自我;在充满宽容、理解的民主人道主义社会建立之前,其悲剧命运无可避免。  相似文献   

20.
安吉拉·卡特(AngelaCarter,1940-1992)是当代英国文坛备受关注的一位女作家,《新夏娃的激情》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卡特通过主人公的一系列遭遇,揭露了父权社会中女性悲惨的生存状况,指出社会性别是一种建构.她在消解男性霸权的同时,也否定了激进女性主义者建立女性霸权的构想.在卡特看来,理想的两性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任何一方的霸权都是人类幸福生活的羁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