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科举守护神"文昌梓潼帝君"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宋流行科名由各种神灵"前定"的理论,而举子们亟需一个科举主宰神,统治者更需一个国家的科举守护神.这个"神"终于在宋、元之际被"造"出来,它就是"文昌梓潼帝君".此神原是蜀中的一个地方小神,在民俗、皇权、社会变迁、道教等多种因素和力量的推动下,最终成了后代科场冥冥中的"主试",从而也把"科名前定论"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权保护进程的推进,家庭暴力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普遍存在于古今中外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在中国传统法律中被称为"亲属相犯".尽管从表面上看,它与当今国内外及联合国法律文件对"家庭暴力"所作的规定有不少相似,但在概念和理念上却有着极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的全球化推进的一个巨大载体是工业化、城市化。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都市文化也越来越成为当代文化的核心或主体,研究都市文化有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的现实意义。都市文化的虚拟化又是都市文化在今天的一个新趋势、新形态,它带来许多新的问题。要真正从根子上认识都市文化的虚拟化,需要从"三种自然"观切入。都市文化的虚拟化一是表现在它的存在空间被虚拟化了;二是表现在媒体意象对人们生活的大量介入,即都市生活被媒介"殖民化"了;三是表现为商品符号世界的形成,它的直线膨胀和对都市的"暴力殖民"。都市文化虚拟化的结果是导致人和自然关系的异化和都市人格的异化。  相似文献   

4.
<柏子>作为沈从文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之一,充分地体现了他笔下湘西下层人民的"生命形式".本文试图对其下层人民进行关照,来探讨一种没有道德枷锁的人性哲学.这种人性哲学以"人性"统摄一切,"人性"被视为最高的准则.<柏子>中具有特异"生命形式"的个体在卸下传统道德枷锁后,活得本真而有人性,成为一群自由自在的精灵.在当今社会,它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建构理想的"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现代"是由各种向不同方向扯动的诸多主题共同建构的一种历史凝缩的结果。"现代"是背靠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社会进程。它的发展将整个世界卷入其中。它同时拥有积极阳光的一面和腐烂阴暗的一面。后者集中体现在那些没有两大背景的"被现代"的第三世界国家。现代中国就是不幸处于现代时空中的第三世界国家。在现代中国文学中,我们能够看到"被现代"所带来的无奈与衰颓。老舍的《骆驼祥子》就是展现这幅"被现代"图景的典型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6.
儒"义"考论     
在儒家思想中,"仁"、"义"是其重要的两端.本文从先秦儒家思想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自孔子、子思、孟子到荀子等儒家学派不同时期对"义"的发展和规范,认为在先秦儒家思想中,"义"并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伦理道德范畴孤立存在,而与"道"、"仁"、"礼"、"勇"等紧密相联.它既是政治理想的规范,道德伦理的标准,又是完美人格的重要方面,对我国国民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诠释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思潮与流派,它从起初理解和传达神的旨意之工具,发展成为哲学层面的方法论,并逐步成为影响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的一种理论体系。诠释学体系形成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一般诠释学"、"生命诠释学"、"此在诠释学"、"哲学诠释学"、"批判诠释学"、"综合诠释学"、"解构诠释学"等流派,对翻译学发展都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其中,一般诠释学提出的"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被认为是近代翻译史上最伟大的突破之一。而被誉为"系统介绍和全面运用解释学方法研究翻译的第一人"的现代诠释学家斯坦纳,提出"信赖"、"攻占"、"吸纳"、"补偿"四个翻译步骤,并在此基础上发表探讨语言研究和翻译任务、翻译目标与本质等重要问题的专著——《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则被视作翻译学领域的"里程碑式的著作"。诠释学对翻译学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乌托邦的研究逐步深化,从不同角度上揭示了它的含义。这对认识《礼记.礼运》中提出的大同思想提供了启示。"礼运大同"以其概括性、包容性、超越性和能动性包含了许多深刻的命题,形成了持久的生命力,从而成为社会变革中批判封建主义、判断资本主义、追求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资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它又实现着实践转型,成为其中的主导性话语。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三网融合进程中,从中央政府的宏观发展战略到主管部门的产业政策,从产业发展方向到主导企业转型定位,在不同的场合、同的时期、不同的文件中,"平台"都成为重要的关键字。然而这些被冠以"平台"、"信息平台"的组织机构或主体对象,却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本文在信息传播学科的框架下,试图对"信息平台"进行严谨、规范的界定,对"信息平台"的基本结构和三大要素进行深入剖析,并且对现实中两个关于"平台"的误解进行辨析,力图从本质上揭示各类"信息平台"的共通性、信息类平台的特殊性以及从传播学视角去研究平台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新诗从被开始"尝试"的那一刻起,它就变成了某种无法形容的品质的名称,它的可能性成为它的潜在的能量之矿。然而,新诗的文体意识迄今尚未深入人心。在白话新诗的语体建构中,"翻译"是相当重要的环节;我们应该回到具体的语言实验中,去关注它在写作中的语言开发力。  相似文献   

11.
在《被掩埋的巨人》中,石黑一雄延续了他以往对"记忆"主题的书写,首次涉及奇幻题材,描写了一些常常被排斥的他者.文章拟从非人类生物和"少数人"这两类形象切入,探究石黑一雄对他者的书写.一方面,作者通过构建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来凸显其他者性,另一方面,作者使用不定式内聚焦转换的叙事手法以体现对他者的关注."少数人"是被集体排斥的边缘他者,作为他者的主人公实际上处于叙事源动力的地位,其寻子之旅也因此成为圣杯追寻的隐喻.  相似文献   

12.
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是一种要使人们都成为君子的道德哲学,它形成了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在实际生活中"中庸之道"异化成为"泛中庸",给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中庸之道"加以重塑和回归,还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混沌理论,给我们这个被确定论统治数百年的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自身具有的奇怪吸引子、对初始值的极度敏感性和自相似性等特征给医学、自然和经济领域带来了冲击和变革,但同时也存在着混沌等于复杂、随机是内在的以及混沌是不可控制的、混沌是万能的误解。从方法论上说,混沌是一个能塑造我们人类未来的潜力无限的领域。  相似文献   

14.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在美国政府公共管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在美国政府公共管制中的引入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公共管制绩效评估的最主要方法。这一方法被看好的原因是它较少具有观念上的障碍,所以在美国政府公共管制中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其所形成的经验和理论,在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建立"积极探索对政府项目尤其是立法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的今天,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陈长书 《东方论坛》2012,(6):106-109
2009年以"被增长"为代表的"被XX"结构开始成为汉语的流行语,它一经产生就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从结构、语义和语用等角度看,这类流行语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通过对这种结构在2010之前和之后的异同的比较,可梳理出其传播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6.
<第五子>是部很难把握的作品,批评者对它意义的看法是庞杂的,这本书也因此被界定为一个次要经典(minor classic).事实上它并不是一般的"次要的"恐怖故事,而是对<圣经>的颠覆.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作为启示意象代表的大卫和哈利特扮演着法老和撒旦在<圣经>里的冒牌者角色,而作为恶魔意象代表的"本"占据了耶稣和摩西的传奇英雄角色.该书的结构设计,显示了莱辛对人命运的悲观态度和由此而生的恐惧.  相似文献   

17.
《燕丹子》的成书历来众说纷纭,在这争论背后其实是对于小说起源问题的思考。其实,《燕丹子》是杂史,它的成书可以定为秦汉间。《燕丹子》出现的一些传说说明它确实有小说因素,这与瞽史的传统有关,而且唐朝以前对于"左迁"之法一向认同。这足以揭示《燕丹子》中出现的民间逸闻的原因。当然,对于历史中的传说成分,历史学家一般比较慎重,比较《燕丹子》与《荆轲列传》的叙事,可以发现杂史小说在起源时期与历史的不同,并启发人们思考小说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医疗技术是现代技术之一种,它以独特的具身性令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权力意志得以呈现。在那里技术在"如群山一般聚集"的力之运作,使人的生命成为被订造的对象。当人被置身于现代医院这座"生命维修厂"去被修理时,一个哲学问题呼之欲出了:人是谁?现代医疗技术对人文价值的剥蚀,体现在生命科技进入医疗所产生的医疗技术的实践效应。"还医学以人道"是抗击价值剥蚀的基本原则。"还医学以生命"是通过抵抗带来物化的技术对人及其自由生命的宰制,使医学回归人之类生命本质。现代医疗技术作为与人们医疗生活和健康需求息息相关的技术类型,其社会功能不可能脱离技术"双刃剑"之效应。它在功能上缓解病情、解除痛苦和增加人类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权利—责任"关系的重新界定。对责任的重新界定基于现代医疗技术的伦理形态的新特质。这是人类重新思考一种与人的类生命本质相契合的责任伦理的良机。  相似文献   

19.
当下部分诗人依然以端午为诗人节,但其现代起源却被遗忘了。诗人节确立于抗战时期,从钩沉相关史料出发,在还原抗战时期诗人节诞生过程的基础上,结合抗战时期政党政治斗争的历史语境,可分析诗人节与抗战时期诗人形象的演变,进而探讨环绕在诗人节周围的政治文化与文化政治。诗人节的诞生是出于重庆诗人们的自发倡议,它与战时国民政府宣传的抗战主流价值有内在一致性,因而也被纳入到《建国历》中;随着国共之争加剧,诗人节逐渐成为不同政治势力争夺的象征资源,尤其是抗战结束前夕,共产党开始在国统区积极推行党性文化,诗人节也成为左翼文化人询唤"人民诗人"的历史契机。在此过程中,与端午节密切相关的诗人屈原也呈现出不同的形象,成为询唤不同新诗人的媒介。不同政治势力都试图借助诗人节宣扬其政治文化,诗人节的节庆形式是现代政治修辞的一环。  相似文献   

20.
为了帮助人们全面深刻地认识"被""把"同现句的特点,并进一步了解和弄清其与"把"字句的关系,从而在语言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它,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认为从"被""把"在句中的位置、主语和"把"后成分的关系、主语和"被"后成分的生命度语意特征等视角,可把它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对动词的限制、动词的性质及与"把"字短语的关系、动词受事的移位、句式转换、能愿动词和副词的位置等视角探讨其与"把"字句的内在联系;从产生时代、使用频度、施受关系等视角探讨其与"把"字句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