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从2000年达成“清迈倡议”(CMI),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以货币置换与回购形式建立亚洲自己的金融早期预警系统,到2009年5月3日,东盟10国和中日韩(10+3)财长确定建立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亚洲金融合作几乎所有的重大进展都以解决重大危机为动力。  相似文献   

2.
《领导决策信息》2010,(3):12-12
背景资料 2000年.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向东盟提出构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设想。2002年11月4日.朱镕基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自贸区建设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标准贸易引力模型基础上引入双边关系作为新的解释变量,采用两区(中国—东盟)11国(中国和东盟10国)的国际区域模型对中国—东盟双边关系和贸易一体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盟双边关系对贸易一体化产生一定的滞后影响,且中国—东盟的双边关系越紧密,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总额或区域贸易份额也越大,因而中国—东盟贸易一体化程度也越高。  相似文献   

4.
CAFTA成员国财政金融政策协调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祚军  唐文琳 《管理世界》2005,(11):154-155
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10+3”(东盟10国加中、日、韩3国)领导人会议期间,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就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问题达成共识,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宣布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此举引起全世界关注。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施,区域内投资和贸易一体化继续发展的结果必将需要经济政策的协调统一。因此,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深化区域内各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与合作就很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一)财政政策协调的理论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有其迫切的实践需要,亦有其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杜小璞 《经营管理者》2009,(22):231-231
在2002年12月,中国与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启动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这个协议确定双方的合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4到2006年,约600种产品关税要陆续减免到零。主要以农产品为主,被称作"早期收获"方案;第二阶段是到2010年,中国与东盟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  相似文献   

6.
2010,崭新的一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这标志着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组成、接近6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4.5万亿美元贸易额的区域,开始步入“零关税”时代。本文主要介绍由此引发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乔旋 《领导之友》2015,(3):51-53
<正>作为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亚合作十多年来经历了很多坎坷。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马来西亚时任总理马哈蒂尔就提出了首个东亚区域一体化构想,但由于美日等国的反对,该构想最终流产。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让东亚各国逐步认识到区域内各国经济合作的重要作用,"10+3"机制为主的东亚合作逐步制度化。2004年第八次  相似文献   

8.
利用东盟六国与中国在经济、贸易和货币等方面较强的同步性和联动性特征, 选取2000年至2015年东盟六国主要商业银行的数据作为样本, 使用银行净息差3年移动标准差作为利率风险的代理变量, 实证检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利率风险水平的影响, 以及这种影响是否因银行规模、银行业集中度和国家法制水平的差异而产生变化.研究表明,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能够显著减少银行净息差的波动, 对利率风险具有稳定作用, 且这种稳定作用受到银行规模、银行业集中度和国家法制水平的影响.无论在短期或长期, 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利率风险的稳定作用都十分显著, 银行业集中度降低使得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利率风险的稳定作用增强.虽然提升国家法制水平在短期减弱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利率风险的稳定作用, 但在长期则相反.此外, 相比样本中高收入国家的商业银行, 存款保险制度对于中高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的银行利率风险稳定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2.28亿人脱贫5月26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刘坚在此间举行的"东盟与中日韩(10 3)国家扶贫官员培训班"上表示,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0.
正日本、澳大利亚、印度三国副外长级磋商2月26日在东京举行。据日媒报道,三国对中国在南海的动向表达了"强烈关切",并就强化三方海洋安全合作达成一致。几乎同时,2月26日至27日,东盟外长非正式会议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十国和东盟秘书处的外交代表们重申了维护和促进南海地区和平、安全和稳定并致力于和平解决争端的共同承诺,强调了全面和有效履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重要意义,呼吁尽早达成"南海行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东盟合作关系的发展是东亚合作进程中最为突出的亮点。2003年10月8日于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第七次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联合宣言》,宣布双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发展与东南亚各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对维护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促进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东亚乃至亚洲和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发展,也正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一东盟连续12年位居中国第五太贸易伙伴.2004年双方贸易板选到1059亿美元;2005年第一季度,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栖达到275亿美元,东盟首次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  相似文献   

13.
外交     
《领导文萃》2009,(24):9-10
中国探寻新东盟战略 近来东盟和中国的关系已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好。事实上,这种关系已经出现警惕和自满的迹象。北京1991年首次参加东盟会议,东盟-中国关系以空前速度发展。到1995年,这种关系暂时陷入低谷。在旨在修补关系的会议上。北京大幅改变外交政策,并对东盟作出现实评估.认识到东盟的集体力量和日益扩大的地区作用,中国不再视东盟为追随美国的可怕组织。  相似文献   

14.
付越超 《经营管理者》2009,(22):238-239
中国与东盟及东盟各国关系的快速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6年来,东盟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对双方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双方经贸关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本文试图通过探讨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发展的困境,进一步认识和明确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必要性,找寻到发展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关系的良好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东盟为中国与文莱提供了一个前景广阔的商业文化交际平台,为促进两国的双边贸易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文莱的国教伊斯兰教,由于其独特的风俗礼仪和社交文化,给中文两国的商业文化交际带来一定的文化冲突。针对这种文化冲突,可从伊斯兰教的文化特点,文莱的风俗习惯和社交礼仪入手,探讨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2003年10月份的晚些时候,在中国-东盟(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老挝、缅甸、越南、柬埔寨)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进一步建议,从2004年起,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2003年12月17日,商务部副部长安民对外宣布,中国—东盟“早期收获”计划于2004年1月1日正式启动。至此,人们心目中的2004东盟商机清晰地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7.
贫困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议题,随着全球范围内贫困问题纵深复杂性和减贫任务的艰巨性交织互联,使得世界减贫事业日趋棘手。文中以"东盟+3"村官交流项目为例,分析了"东盟+3"村官交流项目的运行模式,梳理了"东盟+3"村官交流项目的成效和存在问题,认为畅通便捷的交流机制、区域特征、可行能力是"东盟+3"村官交流项目实践运行经验,指出注重多元参与主体的协同创新、坚持区域内优势资源的互补联通、强化联动发展的脱贫目标是国际区域减贫合作的价值取向,以期探索新时期构建国际区域减贫合作模式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随着政治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深入发展,国际和地区层面的合作日益密切。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和上海合作组织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对外交往的深入发展,两组织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对于增进亚洲国家间的相互信任、推动重点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安全合作和深化区域经济、人文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合作前景广阔。一、具体合作情况东盟成立于1967年,成员国涵盖了全部东南亚10个国家,其宗旨  相似文献   

19.
《亚洲周刊》2004年10月曾推出亚洲企业1000强排行榜,其中日本企业有678家,且囊括了前12名,我国仅有39家企业入围,均属于垄断性的国有企业,如中石油、中国移动等。中日两国的悬殊竞差20倍,实在让泱泱大国汗颜。虽然我们对这一排名的权威性存在质疑,但也给我们一个警醒:我们的企业缺乏在世界市场上叫得响的产品。  相似文献   

20.
胡曲平 《决策咨询通讯》2006,17(4):82-84,92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韩国经济一落千丈,濒临绝境,几乎把这位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经济明星推进太平洋。但到2004年韩国经济实力不仅重新进入世界前10名,更令世人称奇、难以置信的是:一个文化弱势之国,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份额占有率到2004年已经上升到5%,成为世界第5文化产业强国。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一部新的辉煌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