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高学历女性"失婚"现象正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对此,传统社会学分析框架多将其根本原因归咎于高学历女性比例偏高和女性自身的另类性,如择偶的过高标准、心理上的自我隔离抑或恋往怀旧等。而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看,在一个依然处于男权强势的文化社会中,一种在诸多社会行动者合谋基础上产生,并以某种符号象征施加其上的"符号暴力",才是导致高学历女性"失婚"的主要原因。借助各种文化平台(如媒体),对大龄高学历女性进行各种"污名化",给予她们丑化与妖魔化的特征定型,正是符号暴力的具体表征。因此,为高学历女性去污正名,张扬其多样性与异质性的高贵品质,才是解决其"失婚"困境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社会,女性性别是与"弱者"的身份认定和"贤妻良母"的角色设置相联系的。宋代女性词却体现出对此现实身份的漠视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文人化,即以文人的精神和艺术追求来冲破"弱者"身份对女性的束缚;二是情人化,即女性词人在创作中有意回避作为母亲和妻子的真实身份,代之以"情人"这一非伦理的角色。这说明女性词人对自我的角色期待与社会定位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体现出她们已初步萌发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3.
两性关系是人类社会各种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几千年以前人与人关系的大变局即由伙伴关系到统治关系,就是从两性关系的变化开始的。这种变化可以说是全局性的和结构性的。封建社会丈夫对妻子的绝对权力发展为制度性的一夫多妻制这样一个两性关系的结构性毒瘤,极大地恶化与毒化着家庭亲情关系,也影响到全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一夫多妻制这个两性关系毒瘤的顽强生命力,表现为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期一些男性的心理结构积淀"妻妾情结",也表现为近现代社会父权夫权政权对人的身体的支配、控制、占有,以及婚姻生活中对男人和女人的双重道德标准。新旧世纪之交以来,在全球化与商业化语境中,又出现了以否定女性人格尊严为前提的权力、金钱、性的交换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新的跨国的不平等的以女性身体物化为特征的两性关系。鉴此,通向两性和谐乃至社会和谐之路,在于每一个女人与男人的主体性人格的成长,在于对自我人格独立与尊严的守护。  相似文献   

4.
宋剑华 《江汉论坛》2012,(1):123-128
中国现代思想启蒙"拿女人来说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奇特现象。从五四时期开始,猛烈攻击封建"礼教",热烈张扬女性"解放",传统文化全面受到了诋毁。但是,五四反传统的运作策略,并非是以"西方"去反"传统",而是以"传统"去反"传统",启蒙者将民间"恶俗"之实,冠以封建"礼教"之名,孔儒学说的精神本质显然是被"误读"和"妖化"了。  相似文献   

5.
常彬 《河北学刊》2003,23(1):122-124
作品主人公佟振保的生命里需要两种女人"圣洁的妻子"和"热烈的情妇",自己追求别人的女人,却由不得自己的女人不规矩,并以此作为男性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的标志.男权文化贞淫观规范着女人"圣母"与"荡妇"的角色,为佟振保的"双重理想"提供了观念的支持和制度的保障,而情人王娇蕊,由放浪向人妻的转变、妻子孟烟鹏由贞洁向淫荡的转向,女性的贞淫不再泾渭分明,而是互为逆转,震裂了佟振保的性观念裂缝,暴露了男性霸权文化的自相矛盾性.  相似文献   

6.
从分析冰心早期作品来看,冰心对现代新女性的构想尺度,乃是把她置放在家庭主妇的位置上而非社会角色的意义上来完成的。女性传统角色不变,要变的是角色的知识结构与家庭结构,这是冰心与五四女性观既有一致也有相悖的地方。这使冰心的“问题小说”没有体现出对现代家庭与角色关系的质疑、思考与解构的深度,从而未能达到稍后出现的鲁迅、庐隐等作家作品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7.
海洋民俗作为一种合法性话语在规范女性社会性别身份的同时,也为女性提供了表达情感、进入社会的途径.在以海洋民俗为代表的海洋文化影响下,当代海洋小说塑造了两类典型女性形象:一类是传统观念中的"好女人"与"坏女人"形象.她们或在"守候"与"出发"的循环中延续着女性亘古的命运,或在"古老"与"现代"的对立中消解海洋乌托邦的幻想;另一类是打破民俗禁忌与性别期待、主动走进海洋的女人.在集体海洋、商业海洋、文化海洋等场域下,她们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向度,找到了重建女性主体、释放自我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女性扮演领导者角色是社会发展下应运而生的.女性特质及其在领导活动中的双重影响使女性领导者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领导风格,要科学理性地看待女性领导者的特质和领导风格.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女性领导者要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我.同时,她们也对社会提出了更高要求.女性领导者要与现今社会相互促进,共求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瑜  郭婷 《理论界》2009,(5):110-111
在现代社会,女大学生群体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认同这种"学得好,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舍弃自我追求,寻求"替代成就感",可见女性群体的主体意识极弱,自我评价成现自卑消极性态势.本文试从社会权威评价活动和女性主体意识两个因素入手分析它们对女性群体自我消极性评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儒家追求的理想国家是"生命共同体、教育共同体、道德共同体"有机结合的整体。作为统治主体的"君主",应充当民之父母的角色,服务于作为统治客体的"民","士"作为统治集体的一部分,以其独具的独立、自律、主动、未受任何权力和关系制约的特性,辅佐君主的同时,又对最高统治主体起到牵制作用。民作为"国之根本",是统治主体权力的根源所在。"君主"与"士"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修身、排除私欲、归"人民"于"道心",才能真正化解统治主体与客体二者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天下太平,建立和谐的国家。  相似文献   

11.
马国栋 《兰州学刊》2010,(3):119-122
千百年来,社会类型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无论是在封闭的传统社会,还是在开放文明的现代社会,中国女性始终处于男权压力之下。这种压力不断强化女性的“附庸”角色,致使女性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承受不同形式的摧残,更有甚者使女性“乐于其中”。文章将以传统社会中的“裹小脚”以及现代社会中“女性整容”为例,试图用人类学比较分析的方法解读上述两种社会文化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女性人类学这门20世纪70年代才逐渐兴起的新兴学科的研究意义,进一步推进女性对于自身存在及其存在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高校女教师是女性人才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在科研和教书育人方面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男性相比,女性科技人才的比例仍明显偏低,其原因更多表现在传统性别观念的桎梏、自我成就感认同偏低、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因此,改变高校女性成长与发展的环境,须从关注精神福利、关注隐性人才、关照有家庭责任的劳动者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知识女性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鲁迅并非一个具有"内在统一"的文化主体。鲁迅身上同时存在"传统文化自我"和"现代文化自我",前者主要体现在家庭私人生活中,后者主要体现于社会公共生活领域。鲁迅的两个文化自我之间形成了非常严重的对峙局面,终其一生都未能缓解。鲁迅身上的"自我文化对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所导致的,此外,也有鲁迅个人的原因:鲁迅本人未能在理论上完整地把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构成逻辑,未能认识到现代文化其实与传统文化具有共同的人性基础——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共同点是根本性的,其不同点只是方法上的。鲁迅身上的"自我文化对峙"导致其本人未能在文化层面实现"自洽",也导致他提出了不少偏激的文化主张。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不过,他在文化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又反过来侵蚀了他的文学魅力。对鲁迅身上的"自我文化对峙"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反思对传统文化的偏激态度所造成的各种文化问题,促使我们以理性的"改良"态度取代感性的"革命"态度,稳妥地推进中国现代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西方诗学的"希腊化问题",深刻地揭示了"希腊传统"对西方诗学发展的内在影响,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不断继承与挑战古典希腊思想。以浪漫派为中心的西方诗学思潮,将希腊传统与基督教传统有机地综合在一起;以现代派为中心的西方诗学思潮,则通过否定希腊理性传统而选择以个体为中心并关怀自我的路向。未来的西方诗学,将是"艺术精神的希腊化",而不会是"艺术形式的希腊化"。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宗教世俗化理论是最彻底的宗教世俗化理论,它用当今世界本身的世俗化来说明宗教的世俗化,认为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传统宗教教义的可信性丧失;现代社会功能—结构的巨大变迁使宗教边缘化;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使"天国需要"变成了"尘世需要",对宗教的信仰发展为"对实践理性的信仰",商品货币拜物教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宗教";现代社会人的"角色专门化"和需要的多样化,使宗教信仰成为私人的事情。但是,宗教世俗化并非宗教的消解,它是现代宗教回应现代社会的存在方式。当代世界"宗教复兴"的种种表现,并不能否定当代社会是一个日益世俗化的社会,不能否认宗教世俗化的历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媒介的信息传播功能和政治属性使之具有"政治行动者"的角色定位;在政治信息的传播中,媒介的角色由"作为渠道的媒介"、"作为内容的媒介"或"作为方法的媒介"构成,是政治信息的发布平台、政治观点的表达场所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宣教机构;在角色定位和角色构成基础上,媒介在政治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角色功能,是"社会资源配置的节约机制",对政治社会有实际影响,因而现代政治可称为"中介时代的政治"。  相似文献   

17.
1930年代女性创作表现女人从军从政等雄强特点的,大多出自左翼女性笔下。她们以"忘记自己是女性"作为突破传统性别局限、参与国民革命战争的心理定位,超越并反抗社会性别对女性的强制性规定,以新国民身份承担与男子同等的社会责任。但这种新身份的获得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再没有比女战士、女革命者更能代表浮出历史地表的女性力量;另一方面,这些介入男性领地的女人以抹杀性别差异为代价,通过对男性气质的刻意模仿,达到"像男人"的目的,这是在对传统性别规定的反叛中以另一种形式失落自己。  相似文献   

18.
传统社会中,女性的生命史可划分为"从父时期"和"从夫时期".对于女性来说,步入婚姻就意味着要从"为人女"转变到"为人妻",进而再转变为"为人母",女性在这个社会角色转变过程中的内心体验是极为深刻的,而这个过程有时甚至是颇为艰辛的.女性的这种社会角色转变在不同时代、不同区域往往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差异性较为明显.在女性实现这种角色入位的过程中,民俗的规约如影随形,当地文化理念、风俗习惯等因素潜移默化地规范、影响和制约着女性的这种角色转变,无所不在地贯穿于女性生命的整个历程,主导着她们的行为方式,最终实现角色入位.本文以福建西部的一个偏僻的传统小村落--培田为基点,以村里老年妇女为重点考察时象,围绕其步入婚姻、嫁入该村这一中心,从民俗的视野考察20世纪上半叶传统社会中培田村落的这些"外来"女性如何实现从"为人女"到"为人妻"的角色转换,逐渐融入当地村落生活,力图从中透视村落文化理念和风俗习惯等无形因素在女性实现角色入位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融贯传统儒学与现代民主理论所必备的理论基点,即如何对个体自我进行理解展开反思,提出传统儒学与实用主义、社群主义民主理论在个体自我的时间、空间、身份与角色四个向度上共享诸多理解。这些理解共识,在为传统儒学与现代民主理论的"兼容"提供智识资源之同时,亦对克服自由主义契约民主模式的相关弊端提供改进可能。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哲学不是纯粹的"思辨",而是具有立足于现实的实践性品格.它所构建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哲学的"绝对理想"的颠覆与超越,从而彰显出马克思社会理想理论的变革实质.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以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的双重维度为精神旨归,以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双重品格为理论特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马克思社会理想理论的当代构建,在此构建中要重新审视并构建理想人格与理想信念,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