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19世纪后期进入西方读者视野到20世纪末通过迪斯尼公司的动画电影享誉全球,“木兰”这个东方故事里的传统女孩,在美国历经了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的过程.“木兰故事”在美国的传播有3次高潮:20世纪70年代随着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的广泛流传,“木兰”这个中国传统女孩开始为西方读者所关注;20世纪90年代,多元主义思潮席卷美国,儿童绘本中东方女英雄的传奇故事赢得了美国大众的喜爱;在世纪之交,美国迪斯尼公司两部《木兰》动画电影的推出,最终使这股“木兰旋风”席卷全球.通过梳理“木兰故事”在美国传播的路径,探究分析美国读者对“木兰故事”以及“木兰”形象的接受、误读与重新诠释,以期探索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徐渭的《雌木兰》中,有生活在唐代之前的木兰缠小脚的情节。从木兰之形象塑造来看,一是增加了此剧的喜剧化色彩;二是颊上三毫,活化和丰富了木兰这个形象。从作者之用心来看,木兰的屈身从俗实与其《四声猿》的命意有关。是"文长有所感而发焉,皆不得意于时之所为也"。  相似文献   

3.
美国动画片《Mulan》取材于中国古代诗歌《木兰诗》,通过削弱中西文化的明显差异,以文化共性为传播基础,采用西方人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形式,将原著中的某些文化特征加以转换,同时植入西方价值观进行文化传播。通过分析两种“木兰”的文化差异和美式“木兰”在中国乃至全球得以接受的原因,探究美式文化转型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摘要: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经历了民歌、诗词、小说、戏曲、戏剧、电影、电视剧、电脑游戏等不同表现形式,其内容也由最初的几百字演变到上百万字。木兰形象不断地改变与刷新,关系人物不断地增加,故事情节不断地丰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故事谱系,最终成为国家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传统文化的精华。木兰故事在每个时代的再叙述,都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价值观念与文化心理。而木兰故事中最为吸引当代人的则是木兰故事在孝道、英雄、女性认同方面的精神价值。木兰故事的主题变迁,是从一个传统孝道典型,变成家国一致尽忠尽孝的典型,到成为爱父亲和自我成功的典型。木兰故事的传奇性形成了中国女英雄故事的叙述模式。在中国现代启蒙运动和女性解放的大背景下,木兰故事中的女性自主意识被放大与发扬,而对于女性身份的认同和肯定却被有意忽略。通过梳理木兰故事的发展脉络和分析木兰故事蕴含的精神价值,以木兰故事在不同时代语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表现,以及诸多木兰作品中对不同价值的解读与取用,可以揭示出中国文化符号的形成变化过程及精神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彝族始祖传说位居彝族传统文化的中心,其产生的内在机制,传播的基本走向,演变的历史轨迹,与一族传统文化生态密切相关。彝族始祖传说的文化内蕴受文化生态的历史制约,使其无法超越既定的文化模式;始祖传说的传播过程和世俗化功能又促进了它与文化生态间的互动建构。传说以其强大的向心力,强化并恒定文化生态一原有的社会及人文传统,最终成为彝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6.
木兰传说文本的历史流变、跨文化传播,使得“木兰”的艺术形象鲜活生动、深入人心。中国传统的木兰形象以忠孝为主,凸显了女性个人命运和家国精神的主题,也融合了不同历史时期“民间书写”与“正史书写”的文化观念。此外,在跨文化叙事的语境里,尤其是从书面文本向电影叙事转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情节增饰、人物个性、叙事主题等传播变化,这对于民间文学资源现代性转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比中国北朝民歌《木兰诗》和迪斯尼影片《木兰》不同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法,分析迪斯尼为了达到其娱乐大众的商业目的,对中国传统的花木兰故事所进行的人物及主题方面的改编和西方化处理,以期阐释在影片《木兰》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解构.  相似文献   

8.
木兰:父亲,我刚刚收到了朝廷发出的征兵文书上有你的名字,我看你还是别去了!父亲:这是国家大事,我怎能袖手旁观?我一定要去!木兰:父亲,我想好了这次就让我去吧,你的身体还很虚弱。  相似文献   

9.
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比中国北朝民歌《木兰诗》和迪斯尼影片《木兰》不同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法,分析迪斯尼为了达到其娱乐大众的商业目的,对中国传统的花木兰故事所进行的人物及主题方面的改编和西方化处理,以期阐释在影片《木兰》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解构。  相似文献   

10.
王发清 《老友》2012,(5):20-20
盛世中华万事新,木兰歌舞俏佳人。 温柔千态蹁跹舞,甜美百灵嘹亮声。 锣鼓铿锵将耳聩,英姿飒爽引人钦。 精神抖擞多风趣,恰似红梅喜报春。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木兰故事最早见于北朝民歌《木兰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以宣扬忠孝的名义传播的。美国迪斯尼公司根据中国木兰故事改编的动画片《花木兰》,塑造了一位带有女性主义精神的人物形象,在全球取得票房成功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中国学者对“另类”花木兰的质疑和批评。文章从美国动画片《花木兰》入手,重新审视《木兰诗》及日后的主要文本改编,认为中国的木兰故事存在有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2.
在全国大多数农民都已脱贫,政府号召建设新农村,帮助农民致富的背景下,各城郊都争相兴办旅游。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使人们不得不面对拥挤紧张和日益严重的城市污染。人们需要放松精神,释放都市紧张压力感,开始轻松的户外活动,城郊乡村成为都市人们的精神家园。乡村旅游虽然不是一吃就灵的良药,但至少对城郊农民来说,是走上康庄大道一条途径,湖北木兰生态旅游区针对度假型、知识体验型、观光型旅游者,采取了避暑休闲型、民族风情型、水乡农业型三种开发模式。对景区管理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题,农民参与的三位一体的模式。本文就将湖北木兰生态旅游区旅游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木兰”到底是植物分类学上木兰科中的哪一种植物,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和相关文献分析发现,“木兰”就是2006年由北京林业大学马履一、湖北省林业局林木种苗管理总站王罗荣等发现的红花玉兰类群,当时作为新发现种命名为“红花玉兰”(MagnoliawufengensisL.Y.MaetL.R.Wang)和“多瓣红花玉兰”新变种(M.wufengensisvar.multitepalaL.Y.MaetL.R.Wang)。文献中记载的武当木兰(M.sprengeriPampan.)只是其中多瓣红花玉兰的一个类型,可作为种以下的一个类型来处理。因此,红花玉兰的发现,帮助我们确定了古代文献中的“木兰”。红花玉兰分布地域特异,类型多样,遗传丰富,用途广泛,价值巨大,是木兰科中极具研究、保护和开发价值之一类群。  相似文献   

14.
木兰其人其事,历史文献没有明确记载,仅从地方县志、民间传说、诗歌内容等单一的角度去论证木兰生活年代和故里,均是缺乏证据效力的。因为它们均是一些单一、零散的间接证据。唯有将其综合起来考察,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条,才具有证据效力,才具有符合科学的推论逻辑,其结论才令人信服。依此标准,仅有木兰生活在汉代和其故里为黄陂之说,才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条做为其证据支撑,其他流行的诸说,均无法实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京华烟云》是生活的叙写,是平凡人生的自然诠释;充溢着浓厚的道家文化精神,平缓自然、从容豁达;让人学会品味生活的和谐与恬淡,也尝试体会一种自我超脱与自由自在。《京华烟云》的味道是淳朴、宁静而芬芳的,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平和安详而自尊自爱。而《京华烟云》中最能呈现道家情怀的便是姚思安与木兰。  相似文献   

16.
康熙第一、二次北巡 ,主要巡视、狩猎地区是喀喇沁右旗的中偏东南部 ,即今平泉县西半部和宁城县的西南部 ,与后来的木兰围场地区并没有关联。对此 ,《承德避暑山庄》一书考证失误 ,导致了对重要的木兰围场始置年代的错误推断  相似文献   

17.
大型情景交响歌剧《木兰诗篇》呈现的是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它以交响乐为灵魂,以"中国歌剧"这种艺术形式来重新诠释、歌颂花木兰,剧中音乐形式极为丰富,其中的多首咏叹调更是优美动人、抒情浪漫、极富光彩,彭丽媛对作品的演绎张弛有度,中西合璧、雅俗共赏,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日本学界对于《暗夜》的读解呈现出二元论的倾向。一方面是从社会批判性的视角来把握该作品,另一方面认为作品中女性人物与现实对抗的主体表现是《暗夜》创造的划时代新意。笔者认为,上述读解均存在片面性,《暗夜》是在"政治与社会性别"相交错的范畴中展开的。立足于该观点,重新解读《暗夜》,发掘明治以来日本国家的政治文化秩序。作为对照,继而考察20世纪40年代国防电影《木兰从军》被日本再利用的史实,揭示其间的政治性文化内涵。通过文学表现与历史事例的比较,客观地辨析近代日本的政治文化表象。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不仅具有自己的文化生态,同时具有自己的文化记忆——传说与习俗.在传说和习俗中充满着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生动内容,潜移默化地教导民众尊重自然的生态观,倡导人类和环境和谐相处、共生共荣.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上果村就是一个风光优美、物产丰富、人情和谐的传统村落,村里一年一度的“女子太阳节”依托民间传说传承至今,仪式完整,可以作为传统村落文化记忆与文化生态保护和传承的范例.  相似文献   

20.
近现代植物学和中药学专著中的木兰、溲疏、蜀羊泉等,与《本草经》等古籍记载的 植物(中药)名实不符。这种张冠李戴、冒名顶替,势必以假乱真,割断中华文脉,危及人 民健康。笔者经长期研究和反复考证确认:《本草经》等古籍记载的木兰原植物,应为Ma gnol ia sprengeri Pamp. (今名武当木兰),溲疏即Lonicera fargesii Fr anch.(今 名黏毛忍冬),蜀羊泉实乃Solanum dulcamara L. (今名欧白英)。另外,《白香山 集 》等记载的木莲,应为Manglietia insignis (Wall.)Bl.(今名红花木莲)。此文为 这 些失传已久的植物(中药)正名,旨在发掘传统中药,验证古本草的科学性,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