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6,(7):73-84
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绘画和诗歌领域,山水作为创作题材,成为主要的审美对象,山水审美成为主要审美意识。宗炳的《画山水序》是第一篇山水画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谢灵运是山水诗的代表人物,其山水诗作体现了具有时代色彩的山水审美范式。宗炳和谢灵运又都是修养精深的佛教徒,都有影响广泛的佛学论著。宗炳和谢灵运都和当时著名佛教领袖慧远有很深的关系,并且师事慧远。慧远作为"神不灭"论的代表人物,对宗炳和谢灵运都有颇深的影响。慧远所作的《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本身就是山水审美的典范之作。宗炳山水画论中的"山水有灵"观念及谢灵运的"顿悟"都与佛教有深刻的联系。宗炳与谢灵运从慧远那里汲取了"神不灭"或"得性体极"的佛学观念,并在山水审美方面有了独具创造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有悠久深厚的自然审美传统,游山玩水、园林建造和于诗画中吟咏描摹山水成为中国人自然审美的三种基本形式。这一传统有助于我们解决自然审美、人类审美意识起源、美感从生理快感到心理快感之飞跃、人类审美心理形成之内在动力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宜都记》中,晋人袁山松提出了中国山水审美史以及山水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命题———"山水惊知己",其中蕴含着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首先,"山水惊知己"以前所未有的敏锐和深刻,揭示了山水自然所具有的独特美感价值,表明山水审美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其次,"山水惊知己"指出山水审美的最高境界———心物感通、心物交融、心与物游,它的产生是深刻体味对象,在对象中发现心灵、发现生命的结果。第三,"山水惊知己"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美学原理,即美必须和人事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美必定是主客观的结合,美的事物只有被具有审美眼光的人发现,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具有美的价值。第四,"山水惊知己"在理论上昭示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正式诞生。  相似文献   

4.
境界说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也是我国古代审美理想和审美心理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建筑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最基本的哲学内涵,形成了独特的"五位四灵"风水理论、尊卑有序的平面布局和山水之间的园林景观,其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主客契合、以有限寓无限,对宇宙本体和自然生命的追求,表现造化生动的图景,正是"境界"的美学本质。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形式,民居院落、宫殿组群、园林景观则分别体现了审美境界中"物境"、"情景"和"意境"三种审美意识结构。  相似文献   

5.
随着士人自然审美意识的深化,山水诗中审美主体自我呈现的方式大致经历了三个层次:以玄佛对山水是要从山水中发现对应于主体的精神本体,主体置身自然之外;以情意对山水是以山水为生命之情的直接形式或载体,主体向自然融入;以哲思对山水是以山水为求诸内心的媒介,表达主体内在心灵对人生、历史和宇宙之道的深刻体味,主体独立于自然之上.这个逐步超越现象界、回归内心的主体自我呈现过程,是庄玄、禅宗艺术精神转换演进的必然结果,也是传统社会自中唐以后审美理想蜕变的典型反映.  相似文献   

6.
《诗经》和"楚辞"作为先秦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诗歌集成,深刻而生动地体现了那个时代因人文地理和历史演进不同阶段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南北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为:宗教信仰上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的分野;思想取向上务实入世与玄想超越的异途;思维方式上理性思维与巫术思维的区隔;审美意识上和谐含蓄与奇崛铺张的迥异等。  相似文献   

7.
郭象玄学"物各自造"将本体与现象统一于"物",使得人们摆脱了形而上的运思困扰,物物无碍、事事无碍的自由兴现成为可能,山水景物为物象之自然已然进入诗人的审美视野之中。郭象玄学高标"放浪形骸"、"情寄八方",将士大夫从繁琐的经学束缚中彻底释放出来,带来了个性主义的高扬,士人的山水游赏、朝隐一时蔚然成风,为山水诗的兴起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山水诗的兴起得益于山水摆脱功利的审美目的之后与个体自觉的审美意识的契合,而郭象玄学无疑从这两层方面完满地勾画出了山水诗之所以兴起的文化轮廓。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然审美传统对当代自然审美研究有普遍的理论借鉴意义。历时地看,在审美实践上,中国自然审美史呈现了人类自然审美从形式之美到情意之悦,从对象自然到环境自然的发展层次,提供了纵游山水、园林建筑和山水艺术自然审美三大形态。逻辑地看,在审美观念上,中国美学提出了"天文"这一自然审美基础性观念,正面回答了自然审美独特价值和普遍价值这两个自然审美最基本问题,解决了"天文"与"人文"关系问题,足可形成较系统的自然审美理论。当代社会应确立"依天立人"的中道天人观。  相似文献   

9.
薛富兴 《学术研究》2022,(6):155-163+178
《范村梅谱》奠定了梅树与梅花自然类核心信息与人文类拓展信息并举的叙述模式,尤可贵者在其以自身梅树栽培经验撰写梅谱。《梅品》集中提炼梅审美欣赏经验,其理想性赏梅因素与语境总结体现了人文趣味对自然审美经验的渗透。《梅花喜神谱》与《画梅谱》集梅谱与画谱为一身,典型地体现了赏梅自然审美经验与画梅艺术趣味的相互影响,代表了中华梅审美史的新阶段。《广群芳谱》梅卷是梅谱之集大成性作品,其关于梅树内外在生物特性的核心信息单薄,关于历代赏梅的诗文文献丰富,成为一部简约的梅文化史,典型地体现了历代花谱中自然知识与自然审美趣味的交融与内在张力。立足于博物学视野,由诸梅谱所体现的知识与趣味之间的张力,正可成为考察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意识发育程度的典型个案,从中可以体察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发展所面临的特殊困境。  相似文献   

10.
《诗经》诞生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奠基时期,蕴含着中华伦理精神的初始基因,如“崇尚道德、温润如玉”的修身伦理,“孝弟为本、友爱和谐”的家国伦理,“尊敬自然、师法自然、仁及草木”的山水情怀。《诗经》的伦理意蕴经历了西周礼乐文明、孔子诗学理念、毛诗一派的诗教观念、朱熹的理学诗经学体系等阶段的扩充。今天,《诗经》的伦理意蕴对构建具有中国气派的“国之德”具有重要启发,应促进德育与美育相结合,以情感为抓手培育人、塑造人,发扬“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1.
黄昊 《重庆社会科学》2009,(10):125-128
虽然人类城市化速度在不断加快,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仍离不开自然界。城市的存在不仅依赖于城市以外的生态系统,更需要城市内部生态系统的支撑与城市景观设计的合理规划。现代景观设计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关联性。要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需运用现态景观设计原理,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朱熹的山水诗在其诗歌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既是抒怀言志的方式,也是体道味理的工具。朱熹在山水诗的创作方面,对理学家“重道轻文”的文学思想持较客观的批判继承态度,并努力“以诗人比兴之体,发圣人义理之秘”,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山水诗歌。  相似文献   

13.
芝兰玉树山水清音——谢氏宗风与山水诗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慧娟 《阴山学刊》2001,14(1):21-25
中国古代的山水诗正式形成于两晋南朝.谢氏家族中的谢混、谢灵运、谢朓叔侄三代创获的山水诗派,代表了六朝文学的一个高峰.山水诗在谢氏手中的演进与特点,与其家族一以贯之的宗风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李占宏 《阴山学刊》2001,16(5):23-25
本文通过对人类影响景观发育的思想、行为、方法和影响结果的分析,在理论上论证了人类对景观发育影响的显著性,引申到按照人类对景观影响的结果--景观变化梯度过于剧烈的话,景观系统将走向崩溃,进而提出人类对景观发育控制理念构建人-地协调的景观系统.  相似文献   

15.
对胶东半岛新农村景观小品的现状调查,从古代与现代景观小品涵义论述,并辅以实例分析。论述古代景观小品的信仰和环境特点外,重点阐述了胶东半岛新农村景观小品的不足,从民族文化和生态技术两方面创新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和措施,更多地是为因地制宜的发展和民族性的景观小品创建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河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园林景观建设与管理的调查研究,阐述了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园林景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政策建议,为今后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园林景观建设及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景观设计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非理性的技术设计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公众价值判断标准来反思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中人、文化、景观、社会、自然的相互影响,尝试分析造成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艺术文化失忆、生态错位、经济浪费、功能残缺、审美缺失五大问题的成因,并探寻改善上述问题的可能性途径。  相似文献   

18.
米嘉瑗 《云梦学刊》2009,30(4):115-118
岳阳的南湖在唐诗中多称为浥湖,李白、张说等都曾结缘浥湖,温婉多情的泡湖抚慰了诗人的心灵.涤荡了诗人的胸襟。在山水中诗人得到了精神的升华,找到了心灵的皈依。浥湖诗表达出诗人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和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浥湖山寺、浥湖竞渡、浥湖含膏名茶与美丽的浥湖山水一起构成独特而又迷人的泡湖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山水画对传统造园艺术有很大影响.追根溯源,从传统哲学对中国丈人影响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其对于山水画和传统造园艺术的影响,进而探讨山水画对造园艺术在立意、构图和造园手法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两宋时期实行的右文政策和科举制度的完善、书院教育的兴盛、士人关注内心生活的价值取向等,为士人们书卷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时代背景.书卷精神典雅脱俗的审美品质渗透进士大夫们的生活,作用于他们的文化素养.成为他们审美活动的总体氛围,进而影响到他们对美的创造与欣赏.而作为时代审美主体的士大夫的艺术创造与欣赏的倾向,自会影响时代的审美思潮.于是,在士大夫书卷精神的影响下,宋代山水画呈现出诗化的倾向.在意境层面实现了与诗歌的相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