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论界》2015,(10)
人们对梁斌小说的关注很少从城市书写的角度来审视,尤其是在农村题材的小说里。梁斌的经典著作《红旗谱》虽然是农村革命题材的小说,但却有一定量的城市书写。《红旗谱》中的城市书写展示的是农村人的城市观想,包括以朱老忠、严志和为代表的农民阶层,也包含以冯兰池为代表的地主阶层。梁斌对农村人城市观想的叙述方式有两种:(1)直接的方式,通过农村人自己城市生活的感官感受来实现;(2)间接方式,通过农村人对城市人叙述的反映来实现。梁斌《红旗谱》中的城市书写在揭示时代背景,塑造人物性格方面起到一定的烘托作用。  相似文献   

2.
《水浒》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所提供的人物群像不仅鲜活了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谱系,其影响所及直抵近现代文学,如《红旗谱》之朱老忠等."梁山好汉"作为价值参照深入民心而且渗入文化层隙,它所呈现的同时亦为国民普遍接受的是阳光和亮膛的个性,诸如锄暴扶弱、彰明道义、持节守信、行侠仗义.倘若在这些个性面前竖一女性的镜子,则彼等又现出别样的折射和这别样折射中的别样异趣,譬如武二与石三.同为梁山步兵统领的武松与石秀,其姓氏符号即显其硬朗,但其生命中所交往的二位女性的姓氏却同具水性的流滑.虽说学界向有本《南史·齐废帝东昏侯本纪》潘妃事与元末潘元绍兄弟说之争,但《水浒》作者对潘姓女子没有好感当属无疑.而能将武二与石三在这点上链接起来的当是"杀嫂".  相似文献   

3.
《水浒》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所提供的人物群像不仅鲜活了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谱系,其影响所及直抵近现代文学,如《红旗谱》之朱老忠等。“梁山好汉”作为价值参照深入民心而且渗入文化层隙,它所呈现的同时亦为国民普遍接受的是阳光和亮膛的个性,诸如锄暴扶弱、彰明道义、持节守信、行侠仗义。倘若在这些个性面前竖一女性的镜子,则彼等又现出别样的折射和这别样折射中的别样异趣,譬如武二与石三。同为梁山步兵统领的武松与石秀,其姓氏符号即显其硬朗,但其生命中所交往的二位女性的姓氏却同具水性的流滑。虽说学界向有本《南史·齐废帝东…  相似文献   

4.
杨鼎川 《河北学刊》2004,24(2):134-137
梁斌小说的代表作《红旗谱》在当代革命历史小说创作中的地位无可替代。本文探讨梁斌在创作《红旗谱》的过 程中,在整体遵循“革命现实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试图进行的个人化写作努力,以及种种努力所具有的文学意义和 难以突破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田旭雯 《殷都学刊》2011,32(1):89-92
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小说《当代英雄》作为一部19世纪中叶的经典小说,在叙述学上,与其他众多的经典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就是其叙述层次。本文主要分析《当代英雄》的叙述层次,考察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当代英雄》中叙述层次的安排对小说叙述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之望 《河北学刊》2007,27(6):126-130
《红旗谱》的经济描写,迄今未有人将它作为独立系统的文学现象加以评估。本文以大量实证史料和统计数据为依据,通过时代经济背景与作品经济描写相对照,论述作品经济描写的真实性、科学性、丰富性及艺术成就,进而揭示经济描写在整个作品中的重要意义和"立篇之本"的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问世以后,明清世情小说作者在叙述过程中,经常称引该书情节、角色、名物,甚至原文。与在批评领域占主流地位的"证道类"评点相比,这些称引行为更接近当时《西游记》以公共形象在读者大众中传播的实际情况。叙述称引者在《西游记》传播和经典化过程中扮演着次级中介的角色。他们更早注意到《西游记》作为"游戏之书"的公共经典性质,在叙述中称引小说,以拉近与期待读者文化经验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修辞效果。其称引行为会产生示范效应,加深、强化读者大众对《西游记》"游戏之书"性质的认知,在日常交际中引为谈助。反过来,世情小说家又将这些行为以"场景"形式再现于文本。叙述称引是反映《西游记》在公共流通领域实现经典化的一条通俗文学路径。  相似文献   

8.
《红旗谱》是新中国红色文学经典之首,同时也是作家利用现代政治思维去重新解读历史的一种大胆尝试。这部作品以概念置换、角色变异、身份错位等表现手法,艺术化地阐释中国革命成长的历史进程。《红旗谱》的问世,代表着中国当代审美价值观念转换的彻底完成。尽管它以主观想象去歌颂历史,但其客观存在的艺术局限性,仍值得我们去全面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9.
自传性作品的真实性一直是人们关注与探讨的论题,卢梭《忏悔录》作为自传文学的代表,其真实性引发了持续的争议。从叙事角度看,厘清"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经历事件时的叙述视角"和"追忆事件时的叙述视角",有助于对作品真实性建立严密而公正的评判标准。就卢梭《忏悔录》的真实性来看,不管陈述的是事件还是感受,只要这些事件、感受是"当时"的,其陈述就是坦率和真诚的,符合文本"隐含作者"的规范,保证了叙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不能将"隐含作者"对"经历事件"的叙述看成是"真实作者"带有"自辩"性质的"事件追忆"。但《忏悔录》中也存在违背"隐含作者"规范的不可靠叙述,这对其真实性又构成了一种反讽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10.
白浩 《江汉论坛》2007,(6):122-125
《秦腔》中的"清风街世界"以对生活流的现象还原化写法而告别了1980年代的"商州世界"的理念化写作.疯子引生是贾平凹美学理想追求的化身,也作为土著疯癫叙述人不同于其以往的过客还乡者叙述人,《秦腔》以理性与非理性的混合来叙述无法归纳的乡土世界.《秦腔》对以往的乡土崇拜、女性崇拜、知识崇拜、灵异文化崇拜等模式的回归只能是半截子的回归,它在"泼烦日子"的现象还原中实现了对这些模式的消解.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2012,(8):250
侯素琴撰文《论小说叙事学中的叙述视点、视角与聚焦》指出,自西方小说理论诞生以来,对于从什么角度和如何叙述故事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早在1832年李斯特就利用"叙述视点"来分析小说作品,同时期的洛克哈特也曾使用这一术语来探讨如何使作者与自己的作品保持恰当的"距离"。进入20世纪,小说文体学得以长足发展,叙事理论在  相似文献   

12.
作为十七年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热风时节》不仅取消了既往文学史写作中的启蒙元叙述,而且还凭借历史叙述的线性结构、零散化叙述,以及"复调"叙述等形式,在打捞和拼接历史碎片的叙述还原中,祛魅并改写了文学史写作中的启蒙神话。  相似文献   

13.
王彬彬先生的<<红旗谱>;每一页都是虚假和拙劣的>和吴义勤先生的<在历史与审美之间——重读<红旗谱>>,这两篇文章对<红旗谱>的不同评价,实质上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评价"十七年"文学?作者认为意识形态的介入确实影响作品的艺术性,也加速了"十七年"文学的传播,促使<红旗谱>等作品成为"红色经典".而文学史一再证明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深度的现实关切和完美的艺术性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左传》有着明显的再创作倾向。首先,从其成书过程看,它经历了一个从口耳相传到形诸竹帛的过程,包括瞽史在内的史官"讲史"活动,给后世历史小说以有益启示。其次,《左传》创作中随处可见的"悬拟"倾向,也使许多情节充满想象虚构,作为"千秋谎祖",《左传》以小说笔法记录了大量传闻。再次,《左传》记事不合史法,其叙事并非限于《春秋》,在某种程度上是融注作者审美意识的二度创作。从新历史主义理论出发,我们看到,历史叙述与小说叙述一样,对底本——真实的历史——进行加工、调节,最后才形成符合作者道德价值与文化意识形态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15.
何平 《人文杂志》2005,(4):103-107
作为"十七年"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红色经典",从发表至今,对<红旗谱>的阅读、批评和接受应该已经"经典化",但仔细考察文本,就会发现<红旗谱>这样的"红色经典"依然给我们留下广阔的阐释空间.本文关注的是<红旗谱>如何改写现代文学传统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谱系的书写以及这样改写的意识形态背景.事实上,许多"十七年"的"红色经典"都存在对于现代文学传统改写的问题,本文虽然只是一个个案的审视,但希望借助这个个案为"十七年"文学研究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自1979年发表《鬼作家》到2007年出版《退场的鬼魂》,菲利普·罗斯的叙事技巧既有承袭也有嬗变:虽然在叙事视角上都采用回溯的第一人称"内聚焦",但视角与声音的相异或一致凸显叙事的稚嫩或成熟;虽然在叙事结构上都采用框架式,但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却有简单和复杂之别;虽然在叙事策略上都采用虚实相间的后现代小说艺术手法,但就叙述者与作者、叙述本身、叙述文本中主人公的真实性与虚构性界线而言,《退场的鬼魂》比《鬼作家》的叙述更复杂、更娴熟.从视角、结构、策略三个维度看,《退场的鬼魂》承袭前作叙事主体、文本语境与叙事风格,含而不露地生成兼具文本间性的独异性,其充满叙事性想象的小说文本为"祖克曼系列小说"画上完美的句点,可视为菲利普·罗斯"祖克曼系列"叙事艺术技巧上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创意经济报告2013》是在国际、国家、地区以及地方政府的各个层面上影响政策制定的重要报告,是国际文化产业领域的重要文件。2013特别版的的主题是"拓展本土发展路径",这条路径是"鼓励创造和创新的发展新路径,力争实现包容、公平和可持续的增长与发展。"《创意经济报告》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而其中中国作为这一群体创意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在报告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与前两本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叙述方式不同,这是一本带着浓厚教科文叙述色彩的创意经济研究报告。同时,它密切结合了教科文话语系统里的"文化多样性""创意城市"等理念,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部典型的"新时期"小说,《芙蓉镇》相当完整而深层地叙述出"新时期"人性论的起源。通过对前三十年历史的重新叙述以及对革命叙事模式、革命人物谱系的改写和颠覆,《芙蓉镇》从内部瓦解了革命和阶级政治的正当性,建立起改革的正当性。在这个过程中,《芙蓉镇》对改革逻辑下的人和人性作出了新的阐释和定义,证成了"经济人"的历史性生成,同时也表征了新的生活政治和生命政治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李丽 《学术论坛》2012,35(9):70-74
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十七年文学"不是单纯的文学,而史无前例地承载着太多的重负。作为缔造共和国"神话"重要文本的"十七年文学",我们能够很轻易地找到这种神话叙事与别的神话叙事,比如《圣经》故事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又能反过来证明共和国叙事的神话本质。"十七年"短篇小说这一最迅捷、灵活地反映时代风貌的文学样式,与《圣经》,特别是《新约》故事在叙述模式上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0.
王凤仙 《东岳论丛》2014,(4):166-170
《小说丛报》是民初重要的文学杂志,其对辛亥革命的叙述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其中"革命加爱情"的叙事形态复杂多样,其革命叙述中的民族国家话语表现在小说文本的叙述声音与小说文本人物形象的建构中,其革命叙述中的人道主义话语表现为叙述者对革命者亲人生死别离之悲苦的关怀与对战争中平民苦难命运的书写。《小说丛报》对辛亥革命的呈现与反思构成了民初小说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同时小说也以自身的话语行为参与着民初社会思想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