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才辈出、人才流动、士之活跃是春秋战国时期突出的社会现象。它在当时各诸侯国激烈竞争、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文化繁荣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作一些探讨。 一、人才流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等原因,社会上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现象,在这迁移的人流中不乏各类人才。人才流动是实现人才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环节,它为各种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是人才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是我国古代第一次人才大流动。 相似文献
3.
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赈灾蔡万进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仍的国家,历代统治阶级无不把救灾防灾作为其治国的重要任务之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亦不例外。可是,学术界却无专文论及。本文拟就此问题予以探讨。一、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灾况有关秦国自然灾害的...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选官制度有自己的特点,即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职官,基本上出自王族血统范围之内,是王族血统范围内的任人唯贤。对各级职官的考核权、奖惩权都掌握在楚王手中,楚王通过考核来任免和选拔职官,实际上楚王就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人事权,这是楚国君主集权的贵族政治体制逐渐得到加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 (一) 殷商、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学校办在宫庭里,教育为奴隶主贵族独占,只准他们的子弟入学,奴隶一概被排斥在学校大门之外。在宫廷中担任文化职务的官吏:殷商的卜、史、巫、祝,西周的司成、乐正、执礼者、典书者等,也就是教师,要学文化只有跟他们学。学校还没有从行政机构中明显分化出来。在秋时期,奴隶制开始瓦解,封建制兴起,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这一变革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学在官府”局面的崩溃和各家“私学”的兴起。因为随着奴隶主阶级总头目周天子权力的旁落和公室的衰微,奴隶制的“官学”办不下去了。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有为本阶级服务的文化教育机 相似文献
6.
从公元前770年周干王东迁以后,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的550多年间,是我国历史上的东周时期,也就是春秋战国时代。这个时期中国历史进入大动荡、大分烈、大变革的时代。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是各诸侯国兼并斗争十分激烈的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独立性的增长,周天子不能号令诸侯,一些在政治上称“霸主”作用的诸侯国先后脱离周王朝的控制,建立起一套各自为政的政治制度和官吏制度。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的确立和经济基础的变更,作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人们对人才流动进行了广泛研究,普遍认为,要使人才合理流动,必须改革计划调节,放开自发调节,即由死板达到活泛.这一成果促使人事制度的改革产生了迫切感.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第一次繁荣期,同时也是中国文化消费最早的全面发展期.文化消费第一次进入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诸如文化典籍消费、文化教育消费、礼乐文化消费.诸子百家对于进入自己视野的文化消费现象,形成了各自的消费思想与主张.两千多年前中国人的文化消费思想,对于今天已经进入超级消费的中国人来说,反思一下由狂热的消费浪潮不断催生出一系列严重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将会产生一定的启发与教益. 相似文献
9.
天津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为滨海的边远地区,位于齐、燕、赵三国疆域变动的交错地带,利用考古和文献资料搞清它的沿革,是天津地方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任务,同时对研究齐燕赵三国发展史也会有所补益。 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区发展问题胡安全一、封建“特区”体制是东周地区发展的根源西周初期实行大分封,那些封国无疑拥有极大的自主权:一是可以自由制定治国的基本原则,如伯禽至鲁,“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太公至齐,“简其君臣礼,以其俗为也。”①治国原则...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期,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是统治阶级交替运用之策,其中法家主张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其从登上历史舞台后就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在治国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并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特别是铁器牛耕的使用,促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激烈变化,中国古代社会逐渐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社会商品经济形态亦随之产生重大变革。本文试图追寻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形态发展变化的历程,以探索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制度是由西周的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发展而来的。在西周的封建领主制下,土地所有权采取了在封建领主阶级内部逐级分割所有的方式,即:全部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些土地又通过逐级分封的办法,由各级领主世袭占有,从而使各级领主具有实际上的土地部分所有权。在封建领主的统治下,最后交由农民耕种的土地分为公田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兵学思想得以迅猛发展,主要有三个历史原因:一是频繁激烈的战争为兵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现实机遇;二是百家争鸣的浓厚学术氛围为兵学思想的发展创造了适宜的文化环境;三是出现了以孙武和吴起等为代表的杰出的军事家从整体上推动了中国古代兵学走向时代发展的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5.
刘秀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9,(6)
以铁器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引起上层建筑的革命,这是先秦法律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春秋战国孔、盂、墨、荀等诸子学说中都体现了法律思想和法律意识。先秦的法律思想对当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以至国家统一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当时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了富国强兵,努力改革旧的奴隶制的选官制度,推行符合新兴封建国家统治要求的新的选官制度,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斗争,在思想领域也引起了热烈的争论。这实质上是新与旧的两种势力的斗争。最后,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国家统治需要的任人唯贤,因功授禄的选官制度,取代了腐朽没落的世卿世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化程度之大,影响之深远,为战国古代历史上所仅见。今天,我们对这一时期选官制度的变革进行实事求是的探讨,总结其规律和特点,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初期,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在奴隶制解体和封建制形成的过程中,以小农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大量出现,家庭手工业和独立经营的个体手工业普遍发展起来。当时作为手工业主要部门的蚕桑丝织业,由于劳动人民不断改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村,人们普遍重视养蚕种桑,把缫丝纺织作为农业的主要副业。如1979年,在湖南衡山霞流市湘江堤岸下发掘的蚕桑纹铜尊,尊腹部的主纹是由四片图案花的桑叶组成,叶上及其周围布 相似文献
18.
19.
饶楚海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
前几年人才流动在“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冲击下,基本上打乱了一次分配走终身的局面,但目前有睦情况值得注意,如有的单位和地区分不来,稳不住,流不动,对工作和人们的思想影响很大,甚至出现人地才危机,前几年流向沿海开发区,现在又回流。如何认识这种现象呢?作者似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注与人才流动的联系及人事部门的对策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20.
试论人才流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才流动是人才实践活动的一种现象,也是社会发展中的常见现象。人才流动的根源来自入的活动性和社会性,动力来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人才只有在流动中才能找到自己服务于社会的合适位置,人才流向哪里,哪里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会繁荣兴旺。随着国有企业和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多种所有制的加快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如何促进入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问题已经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解决好这一问题,首先应当正确理解和认识人才流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进而增强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本文的初衷就在于此。一、纵观世界和中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