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凤文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6):104-106
创新是时代的需要 ,是领导者的使命。领导活动 ,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不断解决新问题、追求新目标、开拓新世界的创新活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最伟大的创造 ,需要领导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素质 ,以顺利地完成历史赋予当代领导者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城市市民精神要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卫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1):137-140
在我国城市化、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精神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城市市民素质、市民精神则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市民精神更是城市的灵魂。本文提出,新时代的市民精神是在长期的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理想、精神信念和行为规范的价值观念体系及群体意识。同时,探讨了城市市民精神包含的要素及塑造新世纪市民精神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3.
李长文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Z1):36-37
为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班主任应首先具备以"爱心"为灵魂的思想素质;以"敏锐"为中心的创新素质;以"健康"为标志的身心素质;以"广博"为内涵的文化素质;以"科学"为原则的管理素质. 相似文献
4.
李铮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5,24(4):340-342
21世纪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对图书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馆员不但要具有盘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树立人文精神,坚持以读者为本原则,并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信息素养能力。文章就提高馆员素质的主要途径进行了重点分析,指出只要图书馆领导重视,创造人文环境,馆员自身努力,就一定能追就出一批思想过硬、业务过强的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5.
6.
李合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人才素质的培养是人才培养中的核心问题。农林院校是培养生物科学人才的基地 ,生物学素质培养对高等农林类本科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本文从分析目前国内外农林类各专业本科人才生物学素质的现状入手 ,然后提出了对农林类本科人才生物学素质的基本要求 ,并提出了提高本科人才生物学素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8.
通过在工科院校学习、工作、教学中的感触以及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 ,本文首先分析思考了社会的进步发展对工科人才素质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高等工科教育的核心任务 ;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才最适宜工科人才全面素质的提高 ,等等。其次 ,探讨了影响高等工科教育发展的内、外部因素。最后 ,提出了本世纪高校工科高素质人才培养应该注重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宜昌市在未来十年中所需文科管理类人才的素质及其培养的途径 ,特别研究了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如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何燕妮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Z2):13-14
本文讨论了关于图书馆馆员自身素质的问题,从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人员结构及信息处理四个方面来分析图书馆馆员应具备的素质,进而提出优化素质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浅谈21世纪高等院校创新教育及其实施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星梅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4):44-46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发展的教育理念,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而产生。重点阐述了创新教育的特征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朱怡青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4)
创新教育以开发人的创造潜能 ,培养人的创新性素质为使命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迎接 2 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创新教育势在必行。创新性素质是 2 1世纪人才必备的综合素质 ,它是个体所具备的身心素质在最高水平上的总概括。创新教育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让创新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新境界 ,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创新教育 ,同时以创新教育为中心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于将创新教育与日常教学活动结合起来 ,开展创新性教学 相似文献
13.
武宏志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1):42-44
建构 2 1世纪逻辑教学体系和内容的重要一环是创作新的导论逻辑教科书。然而 ,最近出现的导论逻辑教科书仍未脱离旧式教科书的窠臼。其主要问题是 ,没有对导论逻辑教科书的功能予以准确的定位 ;也没有明确地认识到 ,它只有阐发与形式化逻辑不同的关于论证或论辩的理论 ,才能获得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同时 ,只有以日常论证为核心 ,才能将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较好地结合起来 ,避免教材内部的理论冲突。约翰 .沃兹等的新教材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 ,很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一、绪论———课题设定关于二三十年后的中国、美国、日本处于什么样的“关系”,或许除了神以外谁都无法正确预测。但笔者认为,如果立足于对“霸权体系”及其“秩序”的正确理解,对于上述的这种“关系”能够作出一个比较接近事实的推测。正如下面所作详细介绍,从笔者迄今为止的关于荷兰、英国、美国等历代“霸权国”的兴亡史研究中可以看出,传递“霸权”接力棒和承接这个接力棒的国家之间,即使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有诸多的对立、敌对关系也好,在整体流向上形成一种虽是无意图的但像有意图似的互补的“一体”关系。简单来说,荷兰和英国之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