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字源上考察,"道"原初内涵为道路,后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道"的概念、范畴群,并在哲学层面有了天道与人道之关联。"有"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有"意识之诞生最早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关,是为持有、拥有,后发展为存在、存有。"无"意识之出现晚于"有","无"在字形与义理上均与"亡"、"無"、"舞"有密切联系,"无"之本义是指事物或现象"没有"或"不存在"。从字形与意旨两方面剖析"道"、"有"、"无",显示出它们在源头上就具有密切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何锡蓉 《社会科学》2008,1(1):16-24
修养历来被哲学所忽视,以修养为特征的中国哲学作为哲学的资质也一直受到怀疑.但是,只要我们承认哲学与人的生存状态相关,哲学有不同的形态,就能发现,修养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不仅仅具有伦理倾向,而且与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紧密相连,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修养不仅是中国哲学的道路,而且是具有"哲学"根本意义的人的活动,这种哲学为新时期哲学的发展和哲学观念的更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韩江苏 《殷都学刊》2012,33(4):9-13
殷墟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具有表义功能,分别表现在两种字形上:一种是异字异形异义字;一种是同字异形异义(本文主要指在原来意义上又添加新义)字.这些象形字代表的词就是所象之物的名称.从甲骨文字形与字义看,甲骨文字形、字义与汉字字形、字义有时是一对两个以上的字组成的词之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和意义一般意义上讲,社会化是个人与社会生活不断调适,在一定社会环境中通过同他人的接触和与社会的互动,使个人从“有机体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也就是发展社会性,进入社会角色的过程.同时,也是指一个人进入社会后终身接受社会政治、文化和行为模式的教化,完善与发展个性的过程.确切地说社会化的涵义有广、狭之分.广义上讲,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一生都存在着一个不断学习,调适,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因为人的一生所面临的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狭义上讲,社会化是指未成年的个人学习社会知识(包  相似文献   

5.
关于个体自由与公共秩序的关系,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到今天社会主义经过艰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走了一个"之"字形道路,从"大同"到"竞争",再凝炼出"和谐"理念.但是,能否成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尚取决于三个关键问题的解决:第一,以"还产于民"为原则,创造新的经济制度;第二,以"还权于民"为原则,创造新的法治文化;第三,以"公正、人道"为原则,创新文化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金文、古代墓室和日晷、博弈棋局等文物中普遍存在的"亞"字形图形在原始文化中的具体含义,一直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在史前文明中,人们从太阳观测中得出"亞"字形观念以及"亞"字形由对大地之形的描述上升到精神性形式母题的过程,透视出古代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和思维模式。而"亞"字形和古代礼制、"亞"字形变迁与中国古代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也正是这种宇宙观念和思维模式发展的具体体现,其中蕴涵着中华文明的独特品格。"亞"字形在不同文化中的变异,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探索各文化之间联系的可能性线索。而"亞"字形最终堙没在东方文明里,却成为西方文明的神性象征,从中可以总结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古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谁",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指人的"谁",从语法功能上看,主要有四种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和判断句的谓语. 上古疑问代词"谁"作宾语时一般放在动词,助动词,介词的前面.这种"谁"充当宾语时的前置现象,是先秦典籍中突出的特殊语序."谁"字指物的用法与指人的情况基本相同. 现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谁"一般只用于指人,而不用于指物.古代"谁"字指人的四种常见用法,在不同程度上被继承下来了.通过比较"谁"字古今用法的异同,可以揭示汉语句法发展的一些特点有些用法消失了,有些用法得到了继承,有些用法又有了发展,有些还生成了新的用法.正是由于汉语词的用法不断的继承和发展,才永葆了其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合成 《云梦学刊》2005,26(3):113-114
"以人为本"是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校园文化与"以人为本"有其内在联系性.校园文化建设,应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注于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9.
东佳书堂是我国古代早期具有教学功能的书院代表,书堂以培养陈氏家族子弟"期取青紫"为办学宗旨,科举制度成为东佳书堂创建的基础与发展的动力.从东佳书堂来看,家族书院的科举取向乃是维护家族稳定,促进家族兴旺的需要使然.在科举的指向下,对家族书院给予经费支持并实施开放办学成为家族的主动选择.  相似文献   

10.
有不少人将雷默提出的以"创新"和"公平"为核心理念的与"华盛顿共识"非常不同的"北京共识"理解为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经验的历史总结,这种理解是不符合事实的.尽管与其他国家同时期展开的市场转型过程相比,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转型在发展策略上有自己的特点,但在基本方向上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主要国家普遍展开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基本一致.而雷默以"北京共识"为题所概括的三大定理,只能被理解为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总结以往发展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为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所确立的一种新战略模式.但即便如此,雷默的某些论述也有过于简单之嫌,需要重新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1.
创造与贡献:世界体系视域中的"中国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道路"体现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本质上是现代世界体系运行至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中国道路"的主题是近代以来人类文明的基本脉络--现代化,而其成功却在于努力处理好与世界体系的关系:充分肯定与彰显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对当代中国的意义,选择并确立有利于"更快、更好"实现现代化的价值原则与各项制度,积极融入世界体系并努力成为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国道路"在实践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也从物质能力、思想观念以及制度体制等方面,为世界体系的运行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李萍  魏则胜 《中州学刊》2005,(6):131-134
"文化伦理"一词,一是指文化与伦理之间的必然联系,二是指文化发展的价值追求.20世纪50年代之后,西方社会逐渐开始了文化发展的伦理转向;作为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成果,伦理或道德价值成为西方社会追寻的基本目标.在我国,文化伦理经历了"从手段到目的"的命运转折:道德价值和伦理关怀摆脱了纯粹作为政治和经济生活附属品的工具意义,使自身显现为目的.我国文化发展由此开始一个新的时代,一个超越了纯粹的政治目标和经济目标的时代,一个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维护社会公正与平等的时代,一个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伦理时代.由此,我国文化发展被内在地嵌入了道德价值的指针,道德进步也因此具有了文化必然.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前30年主要是政治主导的城市化。"计划经济体制"和"户籍管理制度"是我国政治型城市化的基本特色和成果。改革开放的30年可称为"经济型城市化"。在经济型城市化大潮中,最有代表性的是2004年前后,全国183个城市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市强大的关键在于有没有适应城市生存环境、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真正的城市人"。以文化问题为主要矛盾的"做人关",是中国城市化更加艰险的道路和难以平稳度过的阶段,并在最深的意义上关系到人在城市中奋斗、付出、追求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文化建设在不断探索中已经形成了两条新发展主线:一是国家宏观经济规划部门把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总体规划,二是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借助文化旅游消费主动参与国民经济建设.与城市人口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不同,人文城市以"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为发展理念,以文化城市理论为人文城市建设的基础理论,以城市是否提供了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文明生活方式为评价标准,由此确立了一个关于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模式.基于我国城市资源日趋紧张而历史文化资源存量巨大的现状,中国城市走"人文城市"发展道路是大势所趋,人文城市将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功能区和主平台.  相似文献   

15.
孙邦华 《东南学术》2006,(6):154-160
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揭开了中西两大文明之间的第一次直接相遇与对话的序幕.为了成功实现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来华耶稣会士经过一段曲折历程后,创造性地采取了"文化适应"政策,即"入乡随俗".由于来华托钵修会天主教士对之全盘否定,从而引发了中西"礼仪之争",导致清初"禁教"政策的出笼和中西文化教育交流的中断.以林乐知、李提摩太为代表的晚清来华自由派新教士基本上继承了文化适应政策,从而使中西文化教育交流得以恢复和发展.本文认为文化适应策略不仅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而且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中仍有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公孙弘是西汉第一位拜相封侯的儒者.但史家认为,他曲学阿世、从谀人君、阳善阴恶的人格无所取.实际上,公孙弘的人格是"曲"与"直"的悖立整合.他有从谀承意的一下面,亦有正言直谏的一面;有曲学阿世的一面,亦有坚持儒家之道的一面.这悖立的两面整合在一起,使"曲"与"直"皆具有一定的限度而保持回旋的空间,不"曲"到极处而弯,亦不"直"到极处而断.由此,公孙弘既受到武帝的重用而拜相封侯,又受到儒林学士的敬重、追慕.公孙弘第二次对策在元光元年,他著<功令>而置博士弟子员在元朔二三年间.  相似文献   

17.
让·瓦勒、科耶夫以及伊波利特代表了法国黑格尔主义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作为一种思潮,法国黑格尔主义具有理论上的共性:以青年黑格尔为研究对象,并着重于以人的现实生存为研究起点.这一思潮在经过科耶夫的"有意"误读后发展成为了一种哲学人类学,从而推进了当代法国哲学从"精神"问题向"存在"问题的转变,并在科耶夫欲望理论的激发之下,最终诱发了法国哲学从"存在"向"结构"的转变.伊波利特早期与晚期的思想断裂正是这一转变的体现.从这一意义上,法国黑格尔主义思潮的演进成为了当代法国哲学发展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8.
人民群众观是关于人民群众是谁、如何看待人民群众、怎样处理与人民群众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思想认识的理论形态。李大钊基于坚定的人民立场和真挚的人民情怀,以唯物史观为认识工具,以中国实际和中国革命进程为现实基础,以人的平等、自由、富庶为终极价值目标,以"平民主义"为核心范畴,构建起属于马克思主义谱系的人民群众观。在"Democracy"的多种汉译词语中,李大钊主选了"平民主义"。在李大钊的语境中,"平民"一指集合意义上的人民,二指占社会成员或国民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三指平等、自由之民。李大钊"平民"范畴的多义性决定了其"平民主义"意蕴的多维性。以"平民主义"为核心范畴的李大钊人民群众观的思想主张主要有:爱民忧民重民生,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亟需教育、组织和训练,没有妇女的解放就没有人类的解放,知识青年须走与民众相结合的道路等。李大钊是中国近现代之交新型人民群众观的开创者,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文明进程中,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文化价值问题越来越成为哲学思考的重要论题。从人与文化的一体性关系来看,文化的根本价值在于"人本身"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以形而上学理性和资本逻辑为基础的西方现代文明,其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却导致了自由的异化及人的单向度发展,这实质上是文化根本价值的异化;马克思通过对资本逻辑与异化劳动的批判创建了唯物史观,将"人本身"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作为文化价值的根本诉求,揭示了文化价值的科学意蕴及现实展开道路。依据马克思的文化价值观来领会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对推进我国新型现代文明建设和实现人类文明的生态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范仲淹与富弼相交近三十年.二人在报效国家、追求本身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相勖以忠,相劝以义",同心僇力,抵御外侮,革新内政,忠君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富弼与仲淹"平日闲居,则相称美之不暇;为国议事,则公言廷诤而无私",双方可谓"出处以道,俯仰无愧".富弼与仲淹正如韩琦与仲淹一样,"与公并命,参翊万枢.凡有大事,为国远图.争而后已,欢言如初.指之为党,岂如是乎!"富弼与范仲淹始终保持了亦师亦友亦同僚的健康关系,是中国古代文人政治家实践"和而不同"政治理想的典范.即使在今天,也颇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