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广州经济学会筹备会与本刊编辑部于1958年11月30日、12月17日曾先后联合举行关于资产阶级法权问题的座谈会三次(第三次座谈会改为书面发言)。参加座谈的有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高等院校、教授、业务机关负责人。座谈会先后讨论了资产阶级法权的基础、核心和主要特征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法权残余的具体表现问题;如何正确对待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残余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发言,部分已在本刊发表。从  相似文献   

2.
广东经济学会筹备委员会、“理论与实践”编辑部于十一月三十日联合举行“关于资产阶级法权问题”座谈会。参加这次座谈会的有经济学研究工作者、教授和业务机关的负责人。会上广泛地讨论了有关资产阶级法权各个方面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青年研究人员林新金、广州市财政人员训练班副主任谭超白、中山大学教授李超桓、“上游”杂志社编辑何城、中共广东省委宣传  相似文献   

3.
关于废除“法权”译名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7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编译局根据群众意见并经研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资产阶级法权”应改译“资产阶级权利”》的短文,废弃了“资产阶级法权”这个不符合马列主义原意的译名。我们认为:为了不曲解马列的原意,还必须进一步全面废除“法权”这个译名。 多年来在翻译马列经典著作时,总是把德语“das Recht”或俄语译成“法权”。  相似文献   

4.
自从“人民日报”转载了张春桥同志“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一文,并展开了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后,上海市社联及其所属法学会也以此为中心分别组织了讨论。从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共举行了六次座谈会,参加人数达二百余人。出席讨论的包括有高等学校、新闻出版部门以及政法、财贸、劳动工资等业务单位的一部分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本刊第11期,曾将第一次座谈会记录整理出来发表,现再将各次座谈情况综述如下。座谈会普遍认为张春桥同志的文章,在总的精神和基本论点上——例如关于供给制的性质及其优越性、批判片面强调“物质利益”原则和把“按劳取酬”原则绝对化、凝固化等,都是正确的。对文章中有些重要问题,也提出了不同看法,例如对“按劳取酬”原则  相似文献   

5.
我们理论小组,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热潮中,紧密联系工厂企业里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的实际,围绕着资产阶级法权问题,学习了马列和毛主席的有关著作,进一步弄明白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存在着资产阶级法权的必然性,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必要性,扩大资产阶级法权的危险性和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重要性。 我们议论的第一个问题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对它  相似文献   

6.
一、“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蓄意搞乱资产阶级权利这个科学概念“四人帮”一贯打着“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革命旗号,大做反革命文章,为其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目的服务。他们利用“资产阶级法权”这个不确切的汉语译名,借题发挥、引伸附会、扩大混乱,搅乱了资产阶级权利这个科学概念,而且禁止人们去加以澄清。早在一九五八年国民党特务分子张春桥就曾胡说什么:“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核心是等  相似文献   

7.
这是胡绳同志于十月下旬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召开的一次关于破除资产阶级法权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记录摘要。  相似文献   

8.
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于九月十六日召开了一次关于人民公社问题的座谈会。有许多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参加。会上,由曾到河南、浙江等地人民公社参观和正在上海郊区搞人民公社的同志谈自己的见闻和体会。大家对这个崭新的问题都有很大的兴趣,认为这是摆在面前的极富现实意义的重大问题。必须对这个问题本身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的新问题进行探讨。庞季云同志在会上所提的一些问题,我们认为值得大家研究和探讨。这次座谈会不过是讨论人民公社问题的开始,我们发表这个座谈记录,目的在于引起大家的注意,使这个问题的研究能够深入下去。本刊欢迎作者、读者来稿,就这个问题继续展开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当前情况下,资产阶级法权残余的具体表现首先,我国的按劳分配制度和由此而产生的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是资产阶级法权残余的具体表现。除了这个表现之外,也还有资产阶级法权在人们意识和行为中的表现。通过了全民整风,反右斗争,工农业生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其它一系列运动(例如干部和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两参一改等),全国人民大大地提高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觉  相似文献   

10.
《江汉学报》今年第4期刊登了刘庆堂、张玉璞二同志的《按劳分配原则是无产阶级法权》的文章,读了以后,有些不同意见,提出来请教。一、等价交换的平等权利是资产阶级特有的法权刘、张二同志否定按劳分配原则具有资产阶级法权性质的首要论据是:“不能因为按劳分配中通行着商品等价交换原则,便得出按劳分配原则就是资产阶级的法权的结论”;“等价交换原则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固然也体现着资产阶级的法权,但等价交换原则是一般商品交换的原则。这个交换原则,从商品出现时起,到商品消亡时止,一直在起作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甚至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在“关于资产阶级法权问题的一些意见”一文里,我谈到了在我国现社会里资产阶级法权残余在相互关系方面的表现,并认为存在于这一方面的资产阶级法权残余,根本不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因此应当无条件地加以破除。这种看法是不够全面的,有加以补充修正的必要。今天我国在人们的相互关系方面存在的一些资产阶级法权残余,如前文所提到的、表现在不合理  相似文献   

12.
若非同志的近作《<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资产阶级权利’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范畴》(见《天津社会科学》1983年第三期)在有关探讨按劳分配的所谓资产阶级法权问题的著述中,是一篇有独到见解的文章。重读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我认为,在准确把握原著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应当更加深入地来认识按劳分配的所谓资产阶级法权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规划局为了要讨论社会学的研究规划,去年春天曾召开过一次座谈会,由于当时很多参加座谈的人对社会学还是心有余悸,没有谈出结果来。今年春节期间又谈起这个问题,并约定再开一次座谈会,在会上要我作一次发言,为社会学再说几句话,讲一讲为什么我们还得搞社会学?怎样着手搞社会学?我同意这确实是当前应当提出来讨论的问题,并且觉得有责任发表我对这个问题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本刊编辑部在今年5月2日邀请几位从事理论和教学工作的同志,专门就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改革问题举行一次座谈。大家讲了很多好的意见。这里所发的三篇短文,均为这次座谈中的部分发言。我们热切地希望社会科学战线上的同志们都来关心这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并把你们有创见的文章寄给我们,以期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一定的法权,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产物,是人们社会关系的反映。资产阶级法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是为保护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资产阶级法权,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产物,而是资本主义社会遗留下来的因素。因此,社会主义社会里的资产阶级法权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法权,既有历史的联系又有原则的区别。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私有制的法则支配着整个社会,一切社会关系都变成了金钱关系,在这种基础上产生的资产阶级法权,其目的是使私有制成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准则,并且,资产阶级通过种种方式极力扩大这种法权,使它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各种法权的主导原则。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消灭了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了农民小资产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社科院科研组织处根据院党组的要求,于10月份组织院内部分研究人员举行了两次座谈会,集中清理资产阶级自由化在各个学科领域的主要表现,开展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批判。党组书记冯举、院长刘茂才、副书记徐文镔同志参加了座谈,与到会同志共同讨论。座谈会由副院长刘平斋同志主持。参加座谈会的同志一致认为,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积极参加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批判,坚持和维护四项基本原则,是责无旁贷的,理  相似文献   

17.
<正> 今年3月31日和4月13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连续两次举行学术座谈会,就“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个中心议题,交流几个月来在学习研究和斗争实践中的心得体会。院的主要领导同志,各所、处的负责同志和四十多位科研人员参加了座谈。与会同志热烈发言,坦诚相见;交流了思想,沟通了感情,对一些原则性问题,提高了认识。  相似文献   

18.
陈炎同志对“积淀说”与“突破说”的讨论文章在本刊第五期发表以后,编辑部陆续收到一些读者的来信,提出不同的看法。为了进一步展开讨论,以便在总结八十年代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好地开拓九十年代的美学研究,本刊在6月28日邀请上海美学界、出版界部分专家、学者就“如何认识评价‘积淀说’、‘突破说’”,“‘积淀说’、‘突破说’对我国美学研究的影响”,“美学研究中理性与反理性、传统与反传统、文化与反文化的关系”,“九十年代美学研究的方向”等问题进行座谈。现发表这次座谈中的两篇。本刊将陆续发表有关文章,欢迎大家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9.
上海学术界对资产阶级法权问题的讨论,已开始向各方面展开。为了帮助各地读者了解过去的讨论情况,我们特将几次讨论中的各种不同意见,在这里综述发表。我们认为,有些问题经过北京、上海和各地的讨论,是已经明确了的。例如解放后在机关干部中应否由供给制改为工资制?回答是肯定的,必要的,不能说把供给制改为  相似文献   

20.
今年4月,我刊曾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广东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问题,邀请了广东理论界部分学者进行座谈。下面一组文章,均是在这次座谈会发言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旨在促进进一步开展这个问题的讨论。希望广东及全国热心探讨这个问题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惠赐大作,以便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广东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