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个世纪前,在党的领导下,左翼文化和左翼文艺运动,粉碎了国民党的反革命文化“围剿”,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了光辉的功绩。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是最早成立的两个并肩作战的革命文化团体。以后,又相继成立了剧联、美联等几个革命文化团体,组成了左翼文化总同盟(文总)领导下的左翼文化和左翼文艺运动的“八大盟”(有的是小组)。党内则由文化工作委员会(文委)统一领导。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史,就是“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史。红军能够粉碎敌人的第一、二、三次“围剿”,首先是毛主席的正确决策。本文目的在于,同大家一起回顾毛主席指挥工农红军第二次反“围剿”的战斗历程。 一九三一年一月初,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第一次反革命“围剿”被粉碎后,蒋介石恼羞成怒,决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积极策划第二次反革命“围剿”。一九三一年二月,蒋介石就派军政部长何应钦来江西兼任南昌行营主任。三月中旬,蒋介石已纠集了反动  相似文献   

3.
"左联五烈士"事件的发生不是一个纯文学事件,而是一个包含多重政治因素的历史事件。左联对五烈士的纪念和宣传,使这一事件由一个党内宗派斗争导致的政治事件转化为一个左翼文艺运动反抗国民党文化围剿的文艺事件。相应地,左联五烈士的历史定位也由党内宗派斗争的受害者转化为革命文艺运动的前驱和烈士。在错纵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中,左联坚持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左联五烈士事件由政治斗争向文化斗争的转移是左翼文艺运动中的一个重大胜利。  相似文献   

4.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机关刊物《前哨》(第二期起改名《文学导报》),是一本研究左联时期革命文学运动的重要材料。第一期为纪念左联五烈士专号,包括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爱宣言》、《为国民党屠杀同志致各国革命文学和文化团体及一切为人类进步而工作的著作家思想家书》、鲁迅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以及左联五烈士和宗晖烈士的小传、柔石、胡也频、殷夫烈士的作品,都是最珍贵的现代文艺史料。这本刊物是在白色恐怖极端严重的情况下秘密印刷出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提出文艺大众化的,恐怕就要算左联了。左联成立之后,就将文艺大众化作为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左联执委会认为:“只有通过大众化的路线,即实现了运动和组织的大众化,作品、批评以及其他一切的大众化,才能完成我们当前的反帝反国民党的苏维埃革命的任务,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①因此.几乎与左联成立同时,左翼作家就在《大众文艺》上发表了一组文章,讨论文艺大众化问题,此后,又曾展开过第二次讨论。这是因为“大众化”与左联成立的目的,左联认为的艺术方向、服务对象等是紧密联系在一…  相似文献   

6.
范伟 《东岳论丛》2011,32(3):5-11
本文以"东京左联""广州左联"为参照,从组织关系、工作关系两个方面论证了"北方左联"的相对独立性,对"北方左联"与中共北方局的组织关系、与上海"左联"在办刊上的合作以及它"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平分盟"这一名称的来历,做了符合历史的说明,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北方左联"隶属于上海"中国左联"的流行观点。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二年七月,上海春地美术研究所(即春地画会)被国民党反动派破坏。一部分左翼青年美术工作者在左翼美术作家联盟的领导下,组织起野风画会(或称野风社),坚持同敌人进行斗争,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鲁迅捐钱给野风画会  相似文献   

8.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一九三〇年三月二日在上海成立,已经整整半个世纪过去了。人的年龄是以年月计算的,五十年前在白色恐怖下英勇奋战的左翼文艺战士,一部分已经成了古人,仍然健在的也都已白发苍苍。而历史的年龄却是以世纪计算的,在这短短的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简称“社联”),是30年代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齐名的左翼文化团体①。作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她在白色恐怖的上海从事“新兴社会科学运动”六年之久,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和学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多种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她较少研究。本文对其活动作一综合考察,以此纪念她成立70周年。一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在30年代的上海成立,是当时思想理论战线斗争的需要,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蓬勃发展的产物。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中国革命形势…  相似文献   

10.
建国后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基本上都认为“左联”对“第三种人”的批判是论战斗争,有的还认为杜衡(苏汶)之流的“第三种人”是属于敌对营垒,他们是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帮凶,因此这场辩论也是无产阶级反对国民党反革命文化“围剿”的一个组成部分。鲁迅当然也参与了在这场斗争。在过去的一些文学史和有关论文中似乎均给人们这么一个印象:鲁迅是把杜衡之流的“第三种人”观点当作敌人的谬论来加以痛斥,把这些人是当作反动文人来对待的。本着“存真、求实”的态度,我们来看一看鲁迅和“第三种人”的关系究竟如何,这对了解这场论辩的性质是很有好处的,而且也能弥补以往出版的一些鲁迅传、鲁迅评传中论及鲁迅在这方面斗争时的谬误和不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左翼文学的产生是一种国际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海珠 《学术研究》2006,(8):125-131
中国“左联”的成立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是在国际大背景下发生的。1930年,“左联”成为“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中国支部。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而最直接的原因还在于:中国“左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艺组织,中国共产党受命于第三国际的领导。由第三国际倡导并成立国际性的作家团体,促使在中国也成立相应的组织,这是非常重要的组织指导系统。而中国本身也具有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星星之火,鲁迅和茅盾在这个组织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34年以后,“左联”和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联系已经中断,交流和指导非常困难,但有文献材料证明,这时“左联”和国际的联系改为由“文总”出面。总之,中国左翼文学的产生是一种国际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简称社联,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化团体,一九三○年五月二十日成立于上海。半个世纪前,它与左联等组织共同加入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简称文总),为促进左翼文化和左翼文艺运动一起并肩战斗。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从事革命文化运动的进步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感到需  相似文献   

13.
在胡也频等五位左翼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子一九三一年二月八日凌晨屠杀于上海龙华机场后,鲁迅以极其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一文,称胡也频等左联五烈士的牺牲,是用自己的鲜血写下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篇文章”;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曾给予极为高度的评价。当胡也频等左联五烈士牺牲两周年时,鲁迅又写下了《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文章开头就说:“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  相似文献   

14.
张剑 《齐鲁学刊》2012,(3):137-142
由于中国现代文学与政治之间的特殊关联,革命文学与左翼文学两个概念在主流文学史的阐释框架内被不断追加与重写,导致概念内涵不断扩容与泛化。从原初内涵看来:"革命文学"指的是左联成立之前未被组织化的革命作家在当时社会情境下对革命的一种自觉、主动的文学反应;"左翼文学"指左联成立至解散这个期间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及其同路人作家反抗国民党政权文化围剿的文学实践。这样的界定既考虑到了革命文学提倡的阶段性、复杂性,又指出了左翼文学的质的规定性,同时将其与延安文学、社会主义文学、文革文学等概念区别开来。对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概念的厘定不仅是为了推进左翼文学研究,也试图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概念定位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蒋光慈与"左联"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文学与革命的现象。蒋光慈有一个"革命加恋爱"文学史创作模式的话题,更有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革命团体的主要发起人之一的重要角色,他又是提出退党被"左联"正式开除的作家。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很少谈蒋光慈与"左联"的关系,纪念"左联"时也都回避蒋光慈的特殊贡献。本文试图简略地厘清蒋光慈短暂的人生和革命经历及创作道路,尤其寻踪作家与"左联"同生共存的人与事点滴细节,还原历史既是社会的存在又是一种意识的存在。文学与革命的纠缠中的常态与非常态呈现了蒋光慈与"左联"之关系;无论是文学家的蒋光慈还是革命姿态阶级斗争的"左联",面对一个历史的过程都有着"是我、非我、真我"的身份认同和精神困惑。我如是观。  相似文献   

16.
三十年代,在中国现代史上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生死大搏斗的年代,是国民党实行反革命“围剿”的年代,也是共产党坚持反“围剿”的年代。在劳苦大众的血泊中建立起来的蒋家皇朝对中华民族的精华——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了疯狂的大屠杀。杀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文学史面对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这一特殊文学团体时,因习惯于社会政治学和纯文学两个极端的思维和认知,遮蔽了它许多丰富而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精神现象。它身上鲜明而强烈的意识形态化倾向,其特征也不是单纯的主流政治话语,它是一种整合的意识形态文化概念,是一种政治革命信仰体系依附文学精神主体幻象的特殊形态。本文旨在通过“左联”文学社群政治与文学胶合的意识形态信仰系统的构成分析,来贴近和认识“左联”这样一个繁杂群体真实的本体世界。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三五年下半年,左联驻莫斯科革命作家联盟代表肖三同志根据王明指令给左联写了关于解散左联、另组新团体的信。这是研究三十年代中期文艺战线两条路线斗争的一份重要资料。这封信原件没有保存下来,现在看到的是许广平同志的手抄件,落款日期为“一九三五年八月十一日”。长期以来,许多研究著作在提到这封信写于何时时都依据这个日期。其实,这个日期是搞错了的。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十二日,鲁迅给当时担任左联行政秘书的徐懋庸写了一封信(见《鲁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8,(4):124-133
左联在进行国际宣传时,为了扩大影响,常常十分讲究策略,"左联五烈士"的国际宣传就是很好的证明。鉴于事件发生时中国国内、中共党内、左联盟内的复杂状况,左联在国际宣传上,发布四种版本《致各国书》,将"五烈士"事件进行了多方面策略性宣传,尤其是巧妙组织了"六位左翼青年作家"先后遇害的言论。这种策略和操作,使这次国际宣传在事实上不再是对"左联五烈士"事件的国际控诉,而成为对中国革命的大规模政治宣传。这次宣传给国际作家以十分深刻和特别的印象。由于鲁迅是此次宣传的主要主持者,因而在其晚年提到国际作家珂勒惠支的文章中连续出现了"六个青年作家遇害"的说法,这应是合理的曲笔回护,不能算作笔误。  相似文献   

20.
<正> 一九三○年,在党的领导下于上海建立了左冀作家联盟。之后,一些地方相继建立了地区左联组织。但是,五十年来,新文学史的研究工作中没人提及青岛曾建立过左联。近些年来,上级公布了一批历史上党的文献,为三十年代青岛曾建立过左联提供了依据。我们为此访问了当时青岛左联的领导和成员,所谈的情况与文献是一致的。并且还了解到时居青岛的王统照曾是左联的重点联系对象,这对研究左联和王统照都提供了新的资料。中共青岛地下组织在1933年12月日21日,向党中央发出的《山东青岛工作报告》中,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