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汉字、汉语和汉字文化圈及其修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汉字和汉语为交际。具而在东亚形成了一个汉字文化圈。汉字、汉语修辞在东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在进行这一研究的时候,应当充分注意语言和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切不可简单化。  相似文献   

2.
汉字和汉籍是在何时、以何种方式传入日本的?日本的先民们又为什么要主动去吸收这些在生活中并无多大实际作用的深奥的汉文化思想?这是过去东亚汉文化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却又未被深入研究的问题。从汉籍与“马”的传承关系出发对日中两国的史料进行钩沉后可以发现,生活在中国边缘的东亚各民族正是通过诸如《相马经》之类的实用书籍体会到汉字文明的博大精深,最终迈出了学习儒家经典、积极输入汉字文化思想的重要一步,从而使东亚地区形成了一个以汉字文化为主的文化圈。  相似文献   

3.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10亿以上)、使用历史最悠久(3000年以上)的文字。它是华夏文化的载体,团结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纽带。过去和现在,它都为我们社会很好地服务着。但是,近百年来由于国势变化,西学东渐,它的伟大贡献和作用,曾被人们所贬低。我国高等学校文科中的语言学概论以及现代汉语课的教材,都曾宣扬过“汉字落后论”的观点。时至今日,我们觉得很有重新评估汉字功过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书法艺术是东亚文化的标志之一,东亚书法史是东亚文化史的集中体现.在中国、韩国、日本等国的古文献中,汉字不仅记录了东亚各国共同的文化特征,而且也记录了其共同的艺术--书法的审美历程.自古以来,在汉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书法艺术,成为东亚文明中独一无二并能骄傲于整个世界的文化艺术.书法艺术是东亚文化认同的纽带,古往今来,在东亚各国、各地区书法家的努力下,这条纽带由窄渐宽,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做出了并仍在继续做出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新 《山西老年》2010,(3):64-64
新加坡《联合早报》日前刊文《"年度汉字"成为新的流行》说,近年来,东亚汉字文化圈流行在岁末选举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和地区的东域学研究逐渐为一批中青年学者所重视。东域学主要研究通过海路和陆路,使汉字典籍文化、儒学、佛学在东亚土地上流通、吸收和另创。以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为中心,考察东域学范围的诸国/地区自1894年以降在各个时段的文化、经济、政治上的往来,汉字和汉文化的思想、宗教、文学对东亚的影响及形成的所谓汉字文化圈所经历的近百年曲折道路。  相似文献   

7.
一、汉字教育在日本的全面推广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上长期雄踞文化高势位,是东亚文化扩散源地.自秦汉始,汉字便通过移民、官方交往、典籍流播等形式不断传入东瀛.  相似文献   

8.
东亚汉字文化圈长期交流与互鉴的历史文化语境,为韩国古代文人创作诗话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和宝贵素材。诗话的创作群体基于不同的身份与立场,用汉字记录并比较各区域文化与文学,表现出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及视东亚汉文学为一体的写作姿态,使得韩国诗话作品富有鲜明的东亚视角及浓厚的比较批评意识。而这一书写特色也成为了韩国诗话有别于中国诗话的重要特征。从中可见韩国诗话的域外价值、地域特色,以及韩国古代文人在东亚文学交流中发挥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皇家亚洲学会会刊》的日本学、朝鲜学研究使英国东方学的触角延伸到东亚,客观上呈现了中国影响下的东亚文化圈,为西方研究东亚打开一扇窗户。但是,在殖民主义、西方中心主义思想背景下,这些研究站在西方民族国家的立场上,挖掘朝鲜、日本民族化的发展,企图论证中国影响东亚的历史已经过去,使日本、朝鲜在价值观上与西方接轨,蕴含着日本、朝鲜从“东方之极”走向“西方之极”的思想。日本、朝鲜是东亚文化圈的成员。东亚文化是圈内各国认同的文化,它不会因为日本、朝鲜民族性的觉醒而消失。它只会包融西方文化,而不是被代替。中国学者应构建东亚的整体联系,提升东亚文化圈的集体认同。  相似文献   

10.
政府的主导作用被视为东亚国家经济取得成功的重要"秘诀"之一,也被视为东亚模式的主要特征之一。然而,东亚国家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给东亚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探讨了在当今东亚模式进行调整的过程中政府调控职能的转变,即由过去的过度干预转为适度干预。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在于培养成熟的市场机制,引导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中华法系到东亚法——东亚的法律传统与变革及其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今学术界有关东亚法的整体认识,大致有新中华法系、东亚普通法和东亚法系这样几种代表性论说。以法系理论为视点,我们观察到东亚共同的法律传统在近代开始发生变革,中华法系在西法东进中趋于解体。如果以构成法系的要件为标准来衡量现今的东亚地区法,可以确认现在还没有法系意义上的东亚法,包括东亚普通法、东亚法系和新中华法系都是不存在的。但同时我们又必须看到,现今东亚地区法确实由于历史传统和近代继受的原因,加上地区共体化的推动,形成了某些类同与趋同的现象,这也许预示着未来东亚法的某种可能走向。  相似文献   

12.
唐代汉字、汉籍在丝路传布的情形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由于商贸经济、政治、宗教与生活文化等环境,呈现出不同的接受与发展的历程,明显与其现实环境对汉字、汉籍需求的程度成正比。汉字早在汉代便开始传入高昌、龟兹、于阗、朝鲜、日本、越南等地,而后来汉字在这些地区却有着不同的发展。总之,凡官方语言文字与该地区民族语言文字或其宗教信仰使用的语言文字相一致者,汉字传播易于形成文化而长存;而官方语言文字与民众生活使用的语言文字不兼容者,又与宗教信仰使用的语言文字不契合,则其官方语言文字传播的文化不易形成,且难以长存。一旦官方语言文字更替,宗教信仰改变,造成官方语言文字与民众生活使用的语言文字不兼容,汉字文化必定衰落而逐渐消退。但只要当地还有汉人,就仍旧会保留汉字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跨种族恋情是美国华人形象电影中最耀眼的类型。其中,白人男性与华人女性的爱情故事更是因为承载着性、种族、文化、政治等多重涵义而更引人注目。这类电影无一例外地一直在性奴模式、蝴蝶夫人模式与征服模式中自我重复,华人女性永远无法逃脱被消费、被抛弃与被征服的角色命运。靠着把华人女性下降为“奴”,好莱坞把白人男性升华为“神”。利用白人男性征服华人女性的爱情包装,西方最终获得高出东方的种族身份、文化地位与政治优越感,也最终将殖民东方演变为顺利成章之事。  相似文献   

14.
“汉字文化圈”刍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化圈”作为文化传播形成的文化场,指具有相同文化特质、文化结丛的文化群体所构成的人文地理区域。“汉字文化圈”包括使用汉字或曾经使用汉字并承袭汉字文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这一文化场在地理分布和构成上以中国大陆为主体,以中印半岛东侧、朝鲜半岛为两翼,日本列岛等地为外缘,即“东亚文化圈”所囊括的范围,从泛宗教视角又可称之为“儒教文化圈”、“中华佛教文化圈”。这一区域的文化共相是:汉字、汉文,儒学、华化佛教、中国式律令制度,以及中国式生产技术、生活习俗等,它们共同组成以汉字为信息载体的“汉字文化”。“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是汉字文化发展并在中国境内外传播的结果。以汉字这一文化要素作为标志的“汉字文化圈”,是一个真实的、富于弹性的、有着强劲生命力的人文地理区域和文化存在。  相似文献   

15.
非汉字文化圈学生缺乏汉字的笔画与部件意识,对汉字字形的认知尤其是对形近字的辨析是汉字学习的难点。根据他们对汉字的认知特点,应严格笔画、笔顺教学,通过溯本究源,分辨易混独体字形,在此基础上,应注重偏旁教学的理据性,并在教学中强化部件意识,帮助初学者形成从汉字字形和结构上正确审视汉字的思维模式,提高对易混合体字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遵循汉字的结构规律和发展规律,科学地界定了什么是汉字的理据,提出了判断汉字理据的条件,同时根据现代汉字的特点,提出了讲解现代汉字理据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汉字初创时的象形特征非常明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汉字字体不断改变,由甲骨文至金文至小篆,其象形特征日渐消失;汉字字体演变为隶书、楷书后,其象形特征基本消失。在字体的演变过程中,汉字的笔画形态、部件的组合关系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甚至是部分汉字的意义发生了不同性质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汉字的构形理据,并使其产生某种程度的改变。考察我国目前使用的通行字,我们发现,它们有的完全保留了汉字初创时的构形理据,有的部分保留,有的丢失了构形理据,有的则根本找不到构形理据。构形理据的保留或部分保留是汉字发展演变的必然,但构形理据的丧失或根本找不到构形理据则与人为地改造汉字、构造新字有关。  相似文献   

18.
《飘》是美国的一部场面宏大的描写南北战争的经典小说,卫希礼是这部名著中的主人公之一,他温文尔雅,多愁善感,具有“诗人”的特质,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到,卫希礼和中国遗民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生不逢时的悲剧命运;誓死守卫家园的忠贞品质;永远生活在旧梦中的生存状态。所不同的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道德评价体系不同,美国的卫希礼被塑造成了虽然温柔敏感,但是懦弱无能的形象,而中国的遗民,无一不是道德高尚、不食人间烟火的“硬汉”。  相似文献   

19.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自古至今一直是文人学者研究的重点。当前的汉字海报设计还停留在比较简单的层面,本文试图从汉字的形成、汉字创造运用的方法、汉字的精神和意境、汉字图形的发展等几个方面,立体地、全方位地探讨汉字元素与海报设计的关系,通过探讨汉字对海报设计的影响来研究在中国海报设计背后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