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认为,我们只能通过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来反击恐怖主义的威胁。  相似文献   

2.
对于史可法的评价,学术界一直意见分歧,至今尚未得到统一,有进一步讨论和研究的必要。我认为史可法算不上民族英雄,不够与岳飞、文天祥、郑成功等相提並论;但也不应是完全否定的人物,不能和龚鼎孳、洪承畴、钱谦益之流混为一谈。下面,谈谈我的看法,就教于对史可法问题关心的同志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我们识别一个历史人物,不但要看他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他的全部历史。还要看他在历史进程中,对人民的态度如何。史可法的全部历史  相似文献   

3.
提起二里头文化,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历史上的夏代,这不但因为其时代与夏和早商相当,还因为一百多处二里头文化遗址正分布在传说夏人的活动区域——豫西和晋西南,夏代是考古界和历史界急切期望填补的空白,人们怎能不因此而分外重视二里头文化呢?偃师二里头宫殿基址的发现,使人们思索,它究竟是夏都斟(寻阝)的宫殿,还是汤都西毫的宫殿?二里头一、二、三、四期文化都是夏文化,还是一、二期属夏,三、四期  相似文献   

4.
我对报告文学真实性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独立的文学部类,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报纸出现以后,由新闻脱胎出来,而后逐渐发展,逐渐完善,最终独树一帜的。它虽然步入文学的行列,但它保留了强烈的新闻性特征。这种特征首先表现在它必须以特定的新闻性内容为题材,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必须是真实的事件或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史实。在这种独特的形式里,完全是真实的东西。”这正是报告文学区别于其它文学形式的根本标志。其它文学形式,不管是散文、小说,还是戏剧、电影,可以“专用一个人为模特儿”,把生活中确实存在的真人真事经过改造,塑造为艺术形象;也可以“杂取种种人”凑成一个,根据社会生活虚构故事情节。不管用哪种方法塑造形象,都要经过典型化途径。所以,这些人物形象,在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但又不能指认他就是谁某;这些  相似文献   

5.
<正> 一、农产品价格改革是成功的 农产品价格的调整,实质上是调整国家和农民的经济关系,通过价格政策来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民生产出符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农副产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发展,国家对农产品价格进行了几次大的调整,并逐步地下放了价格管理权限,过去长期存在的不合理的价格体系,正在逐步改善,过去高度集中的价格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本人是《专业户》的忠实读者、作者,并从事珍稀良种繁育推广工作。近日,拜读1995年第5期《专业户》62页“曝光台”刊登的河南省遂平县诸市信息服务中心李新写的《为“被曝光”者说几句》后,感触很深,于是,也想结合自己多年推广良种的体会,谈点自己对“曝光台”的看法。首先应充分肯定,贵刊增设的“曝光台”栏目是明智之举。时下,全国各大报刊、电台几乎都在宣传消费者权益保  相似文献   

7.
陈世旭 《新天地》2011,(10):103-103
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中学生来说,在教学中,若过于强调实词用法、句型结构、文章内涵、篇目翻译,这无疑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我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要从适合初中学生的目的要求出发,紧扣教材内容,采取灵活实用的方法开展。  相似文献   

8.
关于《老子》的哲学性质,是中国哲学史上老大难的问题.我在四十年代讲《中国社会思想史》时就遇到了这个难题,当时我觉得《老子》的社会思想还比较容易说明,但是他的哲学原理就感到难解释了.我翻阅了很多过去的著作,特别注意当时一些进步学者的解释,但是十之八九都是大同小异,基本上没有越出王弼"以无为本"的观点,纵有一二想要跳出王弼的玄学圈子的,也都因为对《老子》的"无"得不到满意的解释,陷入一般化了.于鹏彬同志的文章(见《复旦学报》1980年第6期),对于《老子》哲学谈到的方面很多,全文的中心是认为《老子》哲学的根本思想就是"虚无".现在我只就这个问题,再说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散文是最有群众基础的文学形式,读者多,作者多,似乎任何人都可以来谈谈自己的感想。世上的事往往是看似简单的却是最复杂的,一个人的能力如何,就是看是否能将最复杂的事处理成了简单的事。越是难以治愈的病,越是在这号域里产生名医。所以,大家不要指望我能谈出些什么可以让你们记录的东西,我只以一个普通写作者的身份,说说我的一些体会来浪费你们的时间。关于"有意思的散文" "大散文"讲究的是散文的境界和题材的拓宽,它并不是提倡散文要写大题材,要大篇幅。我们强调题材的拓宽,就是什么都可以进入散文写作,当然少了那些闲适的小品。闲适性的文章在某种程度上来  相似文献   

10.
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围绕着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的政治经济学对象的定义,展开了初步的探讨。毫无疑问,这是我国经济理论史上的一件大事。早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诞生之时,马克思在论述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时,就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生产作为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个人生产,而不是一定社会阶段的生产的错误,指出他们这样作的目的是在所谓“生产一般”的幌子下,趁机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当  相似文献   

11.
从现行医疗制度概况分析入手 ,论述了对这一制度进行全面改革的必要性 ,探析了医改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各项经济体制的改革,包括计划体制和工资制度的改革,它们的成效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格体系的改革。价格是最有效的调节手段,合理的价格是保  相似文献   

13.
对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影响当前高校工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高校工科毕业设计的质量,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工科毕业设计的对策措施,对工科毕业设计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对于现行通用的英语教学法进行搜集整理和归纳,由现在通用的教学方法搜集中总结有效的样式,探 讨英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对于教学中的情景设置和方法优劣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求从中探索出英语教 学的良好方法和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5.
我对中国批发业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批发业的存在是客观的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作者就批发、批发市场、物流中心的联系区别、中国批发业的变化和走势,批发无用论的成因及其错误发表了见解.  相似文献   

16.
我对中国市场营销教育的一些看法王益民一、引言市场营销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近二十年来,一直引起不少市场营销学者的关注(例如:DholakiaandSherry1987;Kaynak1986;KaynnkandSamli1986;Kindra1984;Ki...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企业现行结构工资分配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对现代企业制度下,建立岗薪制工资分配机制,构建多元化分配格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其重要性和艰难性在九十年代社会总体改革框架中被醒目地凸现出来。国有企业必须改革,否则已有的改革和今后的改革总体设想均无法实现,这已是人们的共识。但究竟怎么改,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从更大程度上讲,它实际上是一个改革操作问题,这也正是其艰难之所在。本文拟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作一历史性回顾,然后对当前理论界的一些流行意见作一评价,最后就国有企业改革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我的两点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2008年到来的时候,我们将看到一些著名高校的社科学报会有一个明显变化——一本期刊有两种文献引证方式,即页下注释与著者—出版年体例并行。"一刊一制"的文献引证方式已实行了几十年,十年前并无争议,只是随着《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问世,且所有高校学报和部分社科期刊都将此当作编排规范执行后,方才争议迭起。批评之声既来自学者,也来自读者和编者,因为该规范与所有学科的惯例相去甚远。本编辑部于2007年8月20日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是二十多位高校学报及综合性社科期刊的主编近年来反思成果的一次集结。会议取得了极大成果,一是15家学报联合发布了《关于修改编排规范的联合启事》;二是深入讨论了《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讨论超越了现行规范具体条文的优劣而将其置于一个新的层面上展开:制定规范的目的是什么,规范应为谁服务?在这个层面上的反思促使与会各刊基本达成了共识:由于学科差异的存在,"一刊一制"对部分学科的损害不可避免;学报的现行规范脱胎于评价规范,对所有学科的损害都不可避免;因此,应摆脱对"一刊一制"和评价规范的拘泥,允许不同学科采行各自通行的体例,即允许不同学科的学者在页下注释和著者—出版年两种体例中进行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期刊为科研服务的宗旨。从放弃"一刊一制"到选择"一刊两制",有许多障碍需要跨越,也有许多困惑始终伴随。诚如龙协涛先生所言,编排规范问题并非雕虫小技,而是一个不能小视的学术问题;进而言之,更是一个与期刊的学术立场相关的问题。鉴于此,我们选刊部分与会代表的发言,以展示办刊人对编排规范问题的反思。各人的观点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我们所有的探索,都是为了共同的学术事业。  相似文献   

20.
《腐蚀》写于一九四一年初夏,是茅盾创作中最及时反映时代面貌的一部长篇小说。这一日记体小说,通过一个参加特务组织女青年赵惠明五十二天五十七则日记,反映了一九四○年九月至一九四一年二月间国民党政府统治下“陪都”的鬼域世界。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曾先后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腐蚀》以第二次反共高潮为背景,主要写了赵惠明在特务组织中被腐蚀的心灵。同时通过女主角赵惠明的生活感受,写出了当时国民党政府明讲抗战暗谋投降的反动本质。蒋、日、伪特务明来暗往,随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