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各类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冲突体现为日趋增多的各类信访活动;大部分信访问题产生于基层;基层信访问题的产生与信访工作缺乏科学标准有重要关系.如何进一步明确信访程序,规范信访行为,优化信访秩序,防止信访问题处理的随意化,减少因信访问题处理不当而引发"次生矛盾",避免信访事项上升为冲突或群体性事件,信访工作法治化是必然要求.信访工作走法治化之路是战略选择,而从现实可行性考虑,信访法治化必须做好的基础性工作是信访工作的标准化建设,这也是我们目前比较忽略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日益尖锐的社会冲突,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必须建立和完善能有效化解冲突的地方信访制度。为此,首先要强化基层政府及群众性的社区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并且建立相应的信访工作具体制度,但最为根本的是对现行的信访管理体制进行根本完善。  相似文献   

3.
针对近年来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呈现上升趋势这一问题,文章从分析社会转型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入手,从经济、政治、法治、农民自身等多方面深入分析转型期农村群体性事件多发的原因,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实施民生工程,拓宽农民政治参与渠道,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建立农村社会矛盾监测与应急机制等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李华 《南方论刊》2012,(3):50-52,49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中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处在剧烈调整的过程中,利益的博弈,利益的矛盾与冲突,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农村的“群体性事件”是农村民生问题冲突的突出表现。笔者认为,化解农村农民的矛盾及“群体性事件”,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发展经济,以人为本;改进工作作风,联系服务群众;完善民主协商疏导制度;强化法律意识,做到依法办事。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群体性事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村群体性事件是我国农村社会内部矛盾经过长期积淀而成,具有群体性、利益性、维权性、积累性、突发性、组织性、非理性和过渡性等特点.群体性事件一方面影响农村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反映了农民维权意识和能力的不断提升.对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其成因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努力探索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农村群体性事件不断上升。农村群体性事件具有参与人员多、涉及范围广、事发突然、演变迅速、组织严密、行为激烈等特点。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既有经济权益问题,又有行政管理不当和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依法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要求完善和健全涉农的自然资源法,建立和健全行政程序法,完善和健全农村组织法。  相似文献   

7.
加强信访的制度建设,重新构建信访体系框架,整合信访资源,通过规范信访的程序,建立高效的信访监督以及权利救济机制.把信访所具有的权利救济和政治参与的双重功能剥离开来,使信访制度在处理重大、复杂的群体性事件时能够有效化解纠纷.通过人大信访监督体制的完善,通过对行政权和司法权的监督,把纠纷防患于未然,有效地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4,(7):178-18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民主意识的提高,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越来越强,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数量和规模呈逐渐上升趋势。如何有效应对各种突发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各级政府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茂名市PX项目群体性事件为例进行分析,认为地方政府在面对突发群体性事件时应事前加强预防,做好预案,完善信访等沟通渠道;事中掌控现场主导权,利用媒体和网络建立信息公开机制;事后完善评估,加快恢复速度,提高公众认知。  相似文献   

9.
农村群体性事件原因分析及处理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群体性事件是我国农村现阶段利益冲突、矛盾激化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法律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并且与农民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密切相关。辨证地认识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功能,是正确处理农村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条件。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在坚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和"稳定压倒一切"的总原则的前提下,还应当遵循积极预防、及时化解矛盾,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依法处理,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等原则。  相似文献   

10.
在公法学视野中,群体性事件的有效化解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但又是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难点和突破121。在公法学视野下寻求善治之策主要包括:科学权力观是消解群体性事件的思想基础,公共决策民主是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制度保障,信息公开是化解群体性事件的关键之策,创新基层经常性社会管理是防范群体性事件的长效机制,社会预警机制是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必建机制,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化解群体性事件的有效举措,培育和谐法治文化是遏制群体性事件的基础工程。此外,成功解决群体性事件痼疾还涉及多部法律的制定和修改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发生在民族地区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爆发是当前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重点,作为第一线工作人员——民族地区基层公务员是其中的关键,其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效果。这就要求基层公务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政治思想素质,即正确对待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转变观念,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道德素质,即摒弃官僚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防腐抗变;能力素质,即面对纷繁复杂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果断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群体性事件上升对基层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严峻挑战。当前,浦东政府在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理念、方式、体制、善后反思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缺失。近年来,浦东政府不断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在树立人本观念,不断整合管理机制、多途径解决群体性事件方面下功夫,并注重学习和体制革新。浦东群体性事件化解的缓解率不断提高,其经验对我国其他地区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处于高发态势,由于群体性事件的防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针对表象研究所采取的措施不足以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深入分析产生的根源才能有效遏制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势头。在此从群体性事件的外部特征入手,层层分析,揭示了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本质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措施,它对缓解社会矛盾,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我国基层社会的稳定,而稳定历来都是关系到经济发展与社会长治久安的大问题。通过对现实中典型的群体性事件分析,揭示当前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是基层政府与民众之间利益沟通机制的不健全。通过对沟通机制中基层政府责任缺失、民众利益表达存在问题以及沟通渠道不健全三方面的分析,详尽地阐述利益沟通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强化尽责的利益接收主体、培育合格的利益表达主体以及畅通并创新利益沟通渠道三方面提出具体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法的基本原则,然而现实生活中农民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缺失成为了一种常态,这是导致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又是直接导致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制度因素.因此,回归农民的公民身份,对农村群体性事件进行宪政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文章首先从宪法语境分析农民的含义及其宪法地位,其次分析我国农民在结社自由权、村民自治权、财产权、劳动权、社会保障等权利缺失的状况,最后剖析了我国现有制度安排在农民利益表达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得出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渠道是尊重宪法还权于民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造成较大威胁,同时,这类事件频发也说明政府主导的维稳机制存在局限。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深层次因素是权力一元化的社会层级结构使利益关系失衡,加剧了社会矛盾,并造成基层民众利益表达不畅。基层社会稳定亟待发展新的制度基础,包括强大的公民组织和社会参与,扶持弱势群体社团,多元化的权力结构下政府与公民合作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7.
姜朋 《兰州学刊》2010,(7):46-49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转型过程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浦东因动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数量上升、组织化程度趋强、外部多种力量插手、抵抗行为增多。新时期浦东群体性事件增多的深层次原因是在利益失衡情况下的政府与社会博弈中,群众利益受到侵害,在外部力量加入下导致问题严重程度加深。因此,基层政府需要重视对群体性事件发展态势研究和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不断提高防范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村农民问题,长期都是困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农村群体性事件频发,表明我国农村利益冲突严峻,其根源在于基层政治体制存在缺陷,保障农民利益的机制缺位。在传统利益格局已经打破的乡村,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导致基层政府失政于民、执行人本政治的主体缺失,非政府组织为农民提供政治参与的路径缺失,农民主体性参与政治的意识缺失。为此,基层政府必须加强基层工作机制建设、农民利益诉求机制建设以及提升农民政治参与能力的教育机制建设,促使农村以人为本政治环境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段惠方  焦辉 《南方论刊》2011,(12):64-65,56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影响校园正常的教育、管理、生活秩序的破坏性事件,其不仅具有群体性事件的一般特点,还有着组织性、冲动性、传播性更强的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能力预防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文章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导向、凝聚、保证、调节等功能,提出了依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预防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开始不断迸发,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数量也呈现递增的趋势。文章的通过对群体性事件和人均GDP的验证分析表明:1.前我国群体性事件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变动关系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关系;2.支农、惠农政策对减少群体性事件的数量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3.收入分配不公是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影响因素;4.城市成为了群体性事件爆发的主要阵地。相应地,政府应该致力于克服GDP内部的两极分化,即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政策和改革要向合理化和公平化方向发展,尽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并继续大力推动农村的支农和惠农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