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胡—鲜卑—契丹。这就是我国古代契丹族历史发展的简单线索。唐代末年,中原纷乱,藩镇割据,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也乘机统一各部,建立了与五代和北宋并存的时称契丹时称辽的王朝。契丹王朝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世界的历史,部曾有过重大的影响。以致在一些国家或民族的语言中把“契丹”当做“中国”的同义语。例如俄文中的“中国”一词就是由“契丹”音变而来。据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也是寻访契丹的副产品。  相似文献   

2.
鲜卑和乌桓一样,属于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比较大的部落集团。汉初,东胡部落联盟为匈奴冒顿单于所破,乌桓余众退保乌桓山,鲜卑则远奔辽东塞外的鲜卑山。从此,隐身匿迹,“未有名通于汉”。因此,《史记》、《汉书》都未提及鲜卑,更未提及鲜卑与中原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而王沈《魏书》和范晔《后汉书》的《鲜卑传》历记述的鲜卑,都是从它出现在西拉木伦河流域时开始的。关于鲜卑的早期事迹及其中原内地的联系,除了提到它是”东胡之支”或东胡之余”而外,别的根本没有涉及。  相似文献   

3.
锡伯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前后的东胡、鲜卑。据考证,锡伯族属于东胡系民族,即东胡——拓跋鲜卑——室韦——锡伯族。锡伯族的文化是随着萨满教的发展而发展的。今天,在锡伯族文化园地里,不仅可以找到萨满教文化的口头形式,而且可以寻见书面形式的作品。近年从锡伯族民间发现的《萨满歌》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4.
乌桓为两汉时期活动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魏晋以后称为乌丸。它原先为东胡部落联盟的一个组成部分。汉初(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联盟瓦解,部众逃散,其中主要的两支分别逃至乌桓山(在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西北)和鲜卑山(在今内蒙古哲盟科尔沁左翼中旗西,此鲜卑山与拓跋鲜卑祖先所居的大鲜卑山并非一  相似文献   

5.
长城以外,大漠南北广阔的草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生恩繁衍和融合之地。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承德这块热土的古民族是东胡、山戎(东北部是东胡地、西南部是山戎地)人,随后成为匈奴、鲜卑、乌桓、契丹、奚等民族聚居区。经过几千年民族演变,“至今已发展成一个各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6.
一、拓跋鲜卑的起源与南迁 秦汉之际,匈奴的势力日益强盛,开始对东胡部落联盟发动大规模战争,征服了东胡部落联盟。剩下的东胡人便分聚于乌桓、鲜卑两部。“鲜卑自为冒顿单于所破,远窜辽东塞外,不与余国争衡,未有名通于汉,而自于乌丸(桓)相接。”所以在文献上一直未见其和西汉发生什么关系,所以关于鲜卑的活动,东汉时才见于史籍。汉文史籍所叙述的鲜卑都是从鲜卑迁徙到饶乐水(西拉木伦河)流域开始的。 那么鲜卑迁到饶乐水前居住在何地呢?史称鲜卑以山为号,然鲜卑山却有两个,《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云:“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鲜卑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张穆《蒙古游牧记》说:“旗西三十里有鲜卑山”。这里的鲜卑山乃是人们所说的东部鲜卑。然鲜卑依地理位置分为东部鲜卑与西部鲜卑(北部  相似文献   

7.
达斡尔族和蒙古族都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从二者的语言、习俗以及有关资料查考来看,他们是发源于同一地的两个民族,他们分别是东胡系(种)宇文鲜卑……契丹和蒙瓦室韦后代。 一、东胡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宇文周书》记载,“辽为炎帝之后,世为森济(原作审吉)国有一个名曰葛乌图(本名可能是叫葛恩图,发亮的意思)者,世雄朔陲,号曰东胡”。据《满文传记》记载在周敬王初(公元前六世纪即519年)把周围远近的大小十七个部落组成东胡部落联盟,它地处匈奴以东,肃慎和扶余的西南,据文献记载,它早在商周时期就活动在我国的东北,春秋战国时期在燕国的北和东北方。《晋书》卷108《慕容廆载记》:“首先…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其牙帐设在紫蒙川一带(今辽宁省朝阳县西北)。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期内蒙古地区的民族主要有汉族、戎族、匈奴族及东胡系的鲜卑族等。匈奴族等在其发展过程中 ,与秦汉王朝有战争、有和亲、有依附 ,也有文化的相互影响 ,是民族融合的又一高潮时期  相似文献   

9.
秦汉时期内蒙古地区的民族主要有汉族、戎族、匈奴族及东胡系的鲜卑族等.匈奴族等在其发展过程中,与秦汉王朝有战争、有和亲、有依附,也有文化的相互影响,是民族融合的又一高潮时期.  相似文献   

10.
鲜卑源流及其族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卑族名称的来源,在古代文献中有个较为一致的说法:认为这个民族是因住地有鲜卑山而以山名族的。这种说法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注:“《魏书》曰:鲜卑亦东胡之余也,别保鲜卑山,因号焉。……鲜卑自为冒顿所破,远窜辽东塞外,不与余国争衡,未有名通于汉,而(由)自与乌丸相接。”《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等记载亦与此略同。  相似文献   

11.
东胡系各族,是指东胡、乌桓,鲜卑、柔然、契丹、室韦和蒙古。一方面,东胡系各族的发式常作为各自习俗的一部分见载史籍,考古图象资料也清晰地反映了部分部族的发式;另方面,有关的文献资料既有矛盾之处,又嫌零星分散、笼统片面。许多相关的考古资料还不全面或尚未经见;一些研究者的见解或有偏颇和不当之处。所以,甄别史书记载的正误,还东胡系各族的发式以历史面目,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根据文献记载,结合考古资料,对东胡系各族的发式这一在一定程度上表现民族特征的习俗做一简略考辨,就此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契丹辽国雄踞中国北方二百多年,一直被认为是土生土长的东胡系游牧民族所创建的,在族源上,从没有人提出过怀疑.但《辽史》记载的契丹语人名、物名、俗称等与蒙古语相差很大,他们奇特的葬制、习俗也不见于其他东胡系游牧民族,对此还从来没有人给出过合理解释,甚至也没有人去专门研究过.考证出契丹王族的真实来源地至关重要,因其蕴藏着华夏...  相似文献   

13.
东胡族是与匈奴、月氏大体处在同一历史时代的古族。从东胡与匈奴、燕国发生的各种交往及其对控制地区的管制等情况分析,东胡族已经建立了与匈奴对峙的政权。后来,东胡族虽然被匈奴击败,但其原属部众逃往鲜卑山及大鲜卑山者自称鲜卑,他们在匈奴政权衰落之后统控北方草原大部分地区。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鲜卑游牧政权出现在东汉末年,影响较大的是鲜卑檀石槐政权。  相似文献   

14.
柔然人称君曰:“可汗”。如匈奴称其君主曰“单于”;吐蕃的“赞普”,中原各汉族王廷的“皇帝”。古今研究此名号者,或谓为柔然人的外来语,或说柔然族是鲜卑与通古斯的杂种,故曰:“可汗”名号是蒙古语或通古斯语所出。仍持此论者也非确定语,似可再议。柔然人在古代东方创建“可汗制”,在古代东方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史上有过重大的影响和贡献。它的君称“可汗”名号,首先肯定是其本民族的土著语言所拟定的名号。因此,为了研究可汗名号,必得探索柔然的民族起源与它有关的诸族的先世问题。柔然族源问题,古者所论,有的说是匈奴后裔,或说是鲜卑庶枝。从民族像貌、官职诸方面考订,柔然非匈奴族类,族源问题备专论。鲜卑于战国以来,被称为“东胡”,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就生息、劳动、繁衍在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从匈奴以前的熏育、(厂敢)允、东胡、林胡、楼烦,到匈奴之后兴起的鲜卑、乌桓、敕勒、柔然、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等族,都是惯于马上生活,精于骑射的游牧民族.平时随畜以射猎禽兽为生,战则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上下山阪,出入溪涧,如履平地.至如猋风,去如收电.便苦涩、任劳役,不畏风霜.不惧饥渴.这些勤劳勇敢的品格,都是我国北方民族之所长,也是值得中原内地  相似文献   

16.
一、原著 蒙古的书籍已有不少于700年的历史了。流传至今的可靠资料证实了这一点。目前正在进行的对古代民族,如匈奴、拓跋、契丹等族的语言及文字方面的专业研究,也许能把这一日期提前到公元前。但是,现在还不完全清楚对个别蒙古语民族(鲜卑和契丹)其书面文化继承性的研究情况。在现代蒙古语中,保留了与这些民族的文字及书籍有关的术语,例如:《》(“必(?)赤”,另一个名称为——手稿编篡者),(另一个名称为——译员)。从中国史料可知,契丹在兴盛时期(5- 7世纪)有了自己的文学和文字(现存有两种形式的文字——大字和小字)。非常可惜,从文学方面的文献中确实没保存下来什么。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西岔沟墓地的文化渊源,探讨了乌桓与东胡、乌桓与鲜卑的文化关系,并对以往学界探索乌桓、鲜卑考古文化的成败得失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论达斡尔语方言的亚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达斡尔语方言的亚文化特征丁石庆据我国史学界及民族学界的有关研究成果,达斡尔族系辽代契丹族之后裔。由此可知,15、16世纪前的达斡尔族文化基本承袭了契丹的文化衣钵。达斡尔族在南迁之前,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以及其它诸因素,其社会文化基本保持相对...  相似文献   

19.
汉初 ,大批汉族官员进入东北 ,儒学也随之传入。到魏晋之后 ,儒学得到东北各民族上层人物的认可并积极学习 ,为鲜卑、契丹、靺鞨、女真等族的封建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到元、明、清时期 ,东北儒学达到其全盛时期。  相似文献   

20.
在学术研究的百花园里 ,最近又有一部新书问世 ,这就是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黄凤岐先生撰著的《契丹史研究》。读过之后 ,受益匪浅 ,感到有必要作一评介。  该书共分八章 ,并有前言“契丹族对祖国历史的贡献”与附录“契丹历史大事年表”,分别讨论了契丹族的族源和族属、契丹族的历史、契丹族的政治、契丹族的经济、契丹族的军事、契丹族的文化、契丹族的习俗、契丹族与周边的关系 ,总计 3 2万字。在“前言”中 ,作者有较精辟的论述 ,充分肯定了契丹族的历史贡献 ,诸如为中国走向统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对北中国的开发建设 ,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