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迟子建以她惯有的温情叙述滋养着黑土地文化的写作。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将生态话语纳入文学书写的维度,为我们展露了现代文明入侵下的鄂温克族民俗文化、生存方式以及生态资源等境况,彰显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遭遇的尴尬、悲哀和无奈。  相似文献   

2.
《额尔古纳河右岸》以鄂温克族一个部落的最后一位族长的妻子为叙述者,描述女主人公九十年的生命历程和鄂温克民族的兴衰史。小说厚重的史诗品格和文化人类学思想令人称道,而对鄂温克等弱小民族生存状态和萨满文化的关注更构成了小说的内在肌理。萨满文化赋予《额尔古纳河右岸》飞扬灵动的想象力、瑰丽奇幻的神秘色彩以及深沉苍凉的终极意识,独特的异域气质,是"寻根"思潮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王学胜 《兰州学刊》2013,(3):219-221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继《伪满洲国》之后,再次以日常生活叙事重新构建的一次边地民族宏大叙事。出版至今,小说中所蕴藏的生态思想未曾得到世人足够的关注。文章旨在通过自然生命主体意识,大自然的崇拜和守护,社会圈与精神圈的和谐,自然规律的不可逆这样四个纬度,探寻《右岸》中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4.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以历史的视角去关注人性,从多交个角度向世人诉说人生挚爱与心灵悲苦的民族史诗。迟子建借助人性去书写历史,借助历史来阐释人性,从人性的根源出发,从性、神性、自然观、情感等角度去抒发自身独到的见解与感受,无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迟子建风格",这是一部作者心路历程,也是一部人性寻求自然回归的力作与良方,给予读者的是一份独有的体验和慰藉。  相似文献   

5.
鄂伦春族的情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通古斯——满语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十七世纪以后,满文传入,鄂伦春族中的少数民族头领学会了满文,但他们用满文是为了记载族谱。而大量的民间文学,却是挂在广大猎人的口头上,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解放后,鄂伦春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政策的指引下,用汉文出版了多种民间文学作品,其中民歌集于1981年正式出版。(见《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民歌》) 鄂伦春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具有独特民族形式的口头文学。  相似文献   

6.
迟子建,女,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伪满洲国》《白银那》《清水洗尘》《雾月牛栏》《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等多部。曾获鲁迅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合“己”为“人”的博爱之美、生死观的本真豁达之美、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三个方面阐述,以此表达出《额尔古纳河右岸》生命之美的震撼和感动,可为现代经典的长篇小说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腾格里崇拜、圣山崇拜与力崇拜这几方面人手,从文化层面民俗学角度对鄂尔浑突厥汗国以《阙特勤碑》为代表的几个重要碑铭作了初步文化分析与探究,以期追寻突厥语族民族古代文化、思维观念、认识观念与礼仪习俗的某些特质以及若干典型形态.  相似文献   

9.
小思散文集《香港故事》以自己作为土生土长香港人身份对香港这座城市进行了书写,通过追溯其童年经验中的乡村回忆,张扬传统文化精神,揭示城市文化失落的根源,并以对该散文集中对于城乡的书写探讨个体的身份焦虑。  相似文献   

10.
北方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方民族主要指包括满—通古斯、蒙古、突厥三个语族在内的阿尔泰语系民族,在北方民族文化中,狩猎文化、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曾长期并存。产生于北方文化土壤中的口承文学与作家文学,特别是其中的神话、英雄史诗和戏剧文学,对中华文化与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北方民族文化与文学的研究因而在21世纪全球文化对话及中华多元一体文化形成与发展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16,(4):133-138
灵性书写是美国黑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一种特定的、族裔色彩浓郁的仪式化书写,触摸历史记忆,从而实现民族精神的复归。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时代运动在西方的高涨,美国黑人女作家的灵性书写开始密集出现并且进入主流文化视野。《寡妇颂歌》和《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两部小说可为代表。小说通过按手、沐浴等仪式化书写,揭示出被伤害的灵魂救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史论体咏史诗是古代咏史诗中的重要类型,与一般咏史诗相比,重在评论、反思历史,宋代创作颇为繁盛。以《春秋》为法弘扬《春秋》大义已成为宋代思想界的主流文化意识与历史文本书写原则。在此情况下,作为史学文本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史论体咏史诗自然深受《春秋》学影响,其褒忠刺奸、贬篡斥伪的书写立场及民族主义倾向与《春秋》学尊王攘夷的主导义向存在密切关系,"直陈"特点与释"义"宗旨根源于《春秋》学诠解方式和阐释目的,反思致疑的精神与切入历史的方式也和《春秋》学学术精神、研治方法相关。  相似文献   

13.
深受桂林文化熏陶和影响,白先勇在其小说中生动展现了桂林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不仅书写了桂林的山水风光、民俗风情,刻画了桂林人的典型形象,从中也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兴衰的辩证思考.《玉卿嫂》《花桥荣记》堪称桂林人书写桂林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50年代汉文版《阿诗玛》搜集、整理、出版以来,古彝文《阿诗玛》文本的研究,在学术界就被逐渐忽略了。现存的毕摩用古彝文书写的《阿诗玛》文本共有8个,这些书写文本的保存者、翻译者、记录者、搜集地区、搜集时间、故事架构都有差异。而彝族文字自身的特点、毕摩间的世代书写和传承、毕摩对阿诗玛的加工创作,都是造成古彝文《阿诗玛》文本差异的原因。这种差异传播,从古彝文《阿诗玛》中的阿诗玛形象看,塑造了一个多元的阿诗玛文化形象;从文化传播系统看,塑造了书写文化时代特有的文化传播系统;从阿诗玛文化的发展形态看,塑造了书写文化中的阿诗玛文化,并在差异中体现了彝文与口语的互动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15.
许建平  马世昌 《河北学刊》2006,26(2):128-133
从货币观念的视角审视货币所引起的文化现象和文学现象,不失为文化史和文学史研究的一种新方法。《金瓶梅》中人物的货币观念、消费观念、价值观与审美观已超出了传统的农耕文化体系,《金瓶梅》因而成为一种具有近代货币——文化本质内涵的商业文学,即由以稳定性和道德至上为其精神特征的“发乎情,至乎礼义”、重义轻利的农耕文学,演变为以“寻新求变”和金钱至上为其精神特质的“发乎情,至乎利益,披乎礼义”的重利轻义的商业文学。这种变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性。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上半叶,如何认识和书写中国传统史学成为中国现代史学史的重要学术课题。在三、四十年代,钱穆对中国传统史学作了多角度的研究,从先秦典籍的类别《诗》、《书》、《春秋》和"礼"探讨中国史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认为中国史学具有自由、人本和理性的精神;传统史学多样化的体裁扩大了历史记载的范围和内容,通史体裁的创立和完善则确立了中国史学发展的道路,也为中国现代新史学变革指明了路向。钱穆对传统史学的内涵、特质和价值深入发掘,与反传统史家的主张相对立,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新认识和新书写,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维吾尔族人民古代社会信仰的认识,以及原始社会宗教信仰在史诗《乌古斯传》中反映出来的某些痕迹谈谈自己的看法。原始图腾崇拜在《乌古斯传》中,反映了维吾尔人原始宗教信仰的组成部分一有关图腾的认识。在《乌古斯传》中;乌古斯可汗的全部征战都是由一只苍鬃苍毛的雄苍狼带路的。乌古斯可汗向人民宣告说:“苍根就是我们的标志。”这是很明确的图腾信仰。图腾信仰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形成的社会信仰。在人类原始社会的某一个阶段中,人们靠采集野生植物和狩猎积存食物。那时,植物和动物就是人类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拿动物来说,…  相似文献   

18.
“和”思维是中国文化与哲学精神的思维特质,其中蕴藏着中国哲学思维广大精微的深层奥秘。体现中国文化与哲学精神的“和”思维,能够契合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全球化时代主题,构成了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中国哲学理念,为创建中国自己的社会和谐发展理论提供中国哲学的思维支撑。一、中国文化与哲学精神的“和”思维特质在中国文化与哲学精神中,“和”的内涵比其现代的意义更为宽广、深刻。在《辞源》里,“和”就有“谐”、“调”、“顺”、“合”等多重释义,可见“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维中是一个十分重要但又常为人所忽视…  相似文献   

19.
韩清玉 《文史哲》2023,(6):64-73+163
以《美的历程》《中国美学史》和《华夏美学》为范围考察李泽厚的中国美学史研究模式,可见其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践论美学立场、审美意识史的研究视角、文化与思想相结合的书写方式等鲜明特征。这些特征既有美学观点上的独特性与创新性,又在方法论上具有典范意义。其中,实践论美学立场是李泽厚美学的基本特质,也是其中国美学史研究的第一特征。实践论美学立场的要义是“积淀说”,积淀又是通过自然的人化实现的。审美意识史的研究视角是基于中国美学的独特性而选择的最具涵盖性的观照方式,显示了李泽厚广阔的学术视野。文化与思想相结合的书写方式,彰显出李泽厚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的理论原创色彩,于当下建构美学话语体系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立纯长篇小说《月亮上的篝火》突破了以往大庆石油文学宏大叙事模式,通过书写“铁人”群像的个体灵魂对话时代精神,发掘铁人形象的坚韧品格与柔软心灵,追寻现实生活中的精神涅槃,以“小我”的生命体验去揭示人性之美,重构石油会战的文化记忆,全新诠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时代价值。重读这部作品会发现,其所阐发的历史幽思、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蕴已经超越了故事发生的时代。它不仅是历史记忆的重新书写,而且是心灵意义上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文学重构,更是对大庆红色石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