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社会实践和人自身的发展,人学研究已日益凸现出来,人们的注意力也将牵引到对人学的历史发展和重大事件的关注。人们期待着对“文化大革命”和“人道主义”大讨论从哲学层面上作出认真的诠释与反思,以便从中获取对我国人学研究的许多重要启示:人的问题的研究不可遏止;人学研究必须以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为依托,恰当而谨慎地处理理论与现实、学术与政治等诸多关系。放眼我国人学研究发展的未来,一定会在深厚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在批判继承各种人学理论的过程中,经过“文化大革命”的阵痛和“人道主义”大讨论的准备,必将在内容和方法上发生转换、在更深的学术层次上和更广的理论范围内展开。一个真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在学科意义上的人学理论正在孕育诞生  相似文献   

2.
当代人学研究的人文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注现实人的生存状态及精神建构,通过反思现实人类的文化实践以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便构成了当代人学研究的主题。在这样一种人学研究思路中,确立和弘扬当代人文精神是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核心,质言之,人文视角应成为当代人学研究的主导视角。这种人文视角,在其具体展开过程中应体现为:(1)自觉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从而为人的现实存在寻找一个精神家园;(2)自觉反思检讨当代人的文化实践方式,从而在弘扬人的超越创造意识的基础上培育一种全新的人类实践精神;(3)面向未来,应自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人文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3.
和谐市场经济意蕴“以人为本”的人学旨趣;和谐市场经济蕴涵“人的现代化”的人学追求。和谐市场要以人为根本目的,要以思维方式的改革为根本手段,要以实施人才战略为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卓瑛  赖建敏 《江西社会科学》2005,46(12):157-160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是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也是我们落实和谐社会的前提.本文通过对中国当代"以人为本"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分析,透视出中国当代以人为本思想是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指导下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关于人学研究内在局限性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人学研究业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是,当前的研究还依然停留在关于人学的对象、人学与哲学的关系、人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阶段、人的存在状态、人文精神等宏大问题的宏观描述上,相对缺乏理论深度和理论突破。进一步深化人学研究呼唤研究范式的变革。笔者认为,要超越传统思辨的理论哲学或意识哲学的“抽象化”误区,回归真正的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的研究范式,在人学问题域中,首先应当始终固守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一人学研究的核心价值理念,其次应当把人置于具体的实践活动和生活世界中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人学思想是关于人的起源、人的本质、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它首先指出劳动创造人,人在社会关系中生活,人的活动创造了历史,所以,人的本质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要科学地说明人的问题,不能离开社会关系,特别不能离开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人学理论无论是从历史的起点,还是历史的终极意义上,都把个人的存在和发展视为一切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价值尺度,最彻底、最充分地肯定了个人的存在;马克思人学的落脚点,在于关注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人学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互为条件。当今中国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同时,也丰富发展了这一科学思想,使它深深地植根于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几乎所有的社会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但是影响变革进程的阻力依然存在,这些阻力有来自观念的、思维方式的、体制的等等,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如何使人真正成其为人?这是一个严肃的哲学命题,也是一个重大的人学研究课题,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值得我们认真面对和思考。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学研究领域中的代表性人物,韩庆祥教授和其他学者一起开创了人学研究的新领域,首创“能力本位论”,“社会层级结构理论”,“公正为基、三维制衡理论”等,为解决如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如何培育公民社会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的《当代人类发展的深层问题与人学回应》、《能力本位论与当代中国发展》、《发展与代价》、《市场经济与人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能力本位》、《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反响与实践意义的原创性成果,为我国人学理论做了大量建设性工作,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到决策层的关注。他提出的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在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中得到充分印证,因此成为我国学术界“实践解读派”的一个主要代表。  相似文献   

8.
一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对人的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对人学性质的理解见仁见智,而对哲学与人学关系的看法,更是歧见纷呈,众说不一,但在国内哲学界有一种似乎很新潮且有一定影响的说法,即哲学就是人学。主张“哲学就是人学”的人认为,人是世界的主体,哲学应以人为本,人是哲学的出发点、中心和目的;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世界,它是通过对人的理解来理解世界的,哲学在内容上是自我认识的理论。所以,简而言之,哲学就是人学。持“哲学就是人学”观点的人还有一种说法,即哲学的当代形态是人学。因为哲学应反映时代精神和自身发展的内在…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间,人文精神出现了严重的衰落。在"十二五"建设的新时期,中国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落实社会义民主法制,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应当在批判继承、广泛借鉴的基础上,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的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包心鉴 《文史哲》2002,1(3):11-14
经济文化尚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标志的“世情”,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建设的基本前提。注重市场经济过程中人的现代文明素质的提升,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和民主能力,创建人文精神生长机制,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建构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描述人的发展的第二大形态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时指出,在这种形态下,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提供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条件,使人的发展表现出“个人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特征;另一方面,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前提的。因而这时人们还不能控制和支配它们自己。马克思说:“活动的社会性……在这里表现为个人是异化的东西,表现为物的东西。不是表现为个人相互之间的关系,而是表现为他们从属于这样一些、…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人文精神问题已成为文化界讨论的热点,关于人文精神失落与否及相关的对策方面的讨论一度热闹非凡。但综观近几年来的讨论,对此问题的研究未有明显的深入。究其原因,是因为这方面的研究尚未引起哲学尤其是人学的充分关注。人文精神固然是一个文化的、伦理的或社会心理的问题,但从本质上看却首先是一个人学的问题。只有从人学的角度,才能深层次地揭示人文精神的特质及其在人生存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文一词通常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这个意义上说,凡由人类创造或改造之物都属于人文的范畴。人…  相似文献   

13.
贾书磊 《理论界》2023,(3):16-22
哈丁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认识论展现着“物的科学”批判、普遍性知识批判和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导向的三重批判向度。在“物的科学”批判上,哈丁认为“物的科学”是女性缺席科学的根源。“物的科学”遮蔽了科学中人与人的关系,使现实的人游离于科学之外;在普遍性知识批判上,哈丁认为知识生产过程比知识标准更重要,认为普遍性原则忽视了知识生产实践,需要通过实践创造更美好的地方性知识共享形态;在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导向的批判上,哈丁批判了内在主义使人必然而片面地发展和外在主义使人在观念中发展,号召打破僵化的性别劳动分工,消除制约女性发展的各种束缚,实现平等、和谐、多样化的科学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14.
杨冬梅 《阴山学刊》2008,21(2):104-107,128
面对世界高等教育日趋综合化和国际化的大趋势,重视大学教育的人文理念,健全高等师范教育的文化批判精神和文化创造精神,培养和造就具有人文精神的合格人才是高等师范教育的首要目标。当前“以人为本”成为我国高师教育的办学理念,而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注重师资人才健全和谐地发展。所以,高等师范教育的理念即是人文素质的培育与人文精神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从西方舶来的社会思潮,已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对消费主义开展有效批判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二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担当;三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对消费主义进行批判应遵循以人为本、以理服人、以一持万、以行证道的批判逻辑,帮助大学生破除消费主义导致的“伪丰盛、真破坏”的生态伦理困境、“伪优越、真分化”的社会伦理困境、“伪自由、真物化”的个体伦理困境,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新时代可持续的理性消费原则、公平共享的正义消费观念、“以人为本”的发展消费方式,以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一、20世纪后期中国人学研究的进展与成果人学是时代的声音。把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学思潮放在中国发展时代的背景中加以清理与总结,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人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反映了思维、历史、哲学、科学、文化和当代人类实践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人学的一系列范畴。并自觉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人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来建设;反映出世界潮流和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的时代精神。形成了一种关注人、尊重人和塑造人的人学思潮;由起初把“人”看作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专利,到我们开始把人看作是认识主体、社会历史主…  相似文献   

17.
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本文试图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 ,从全球文化战略的高度 ,运用文化与社会变迁的理论 ,来审视中国人文精神的当代建构。文章强调 ,中国人文精神的当代建构必须牢牢构筑起人们的信仰之根 ,以此作为重建和传衍人文传统的起点 ;同时 ,光大人文精神特有的社会批判精神 ,以此作为构建当代人文精神的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卡西尔、怀特的文化哲学的比较和评析,提出了文化哲学人学研究应予重视的理论问题。文章认为,从文化哲学的视野研究人,首先须面对“人之文化存在”命题固有的矛盾性,如何解答这些矛盾,将决定文化哲学人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其次,文化哲学的人学研究应始终把文化与人的存在和发展这一终极问题联系起来,以突出其人学个性。文化哲学关注人与理想世界的关系,它借助文化诸形式,深刻揭示了人如何超越时间、空间局限,以展示人自身生命意义的延续进程。再次,人之文化存在的矛盾根源于人的活动与对象之间的矛盾,因此,从人——文化系统中拓展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大系统,将开辟出文化哲学人学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9.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突显了人的发展问题,有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切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人学基本精神,全面确认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人学价值目标,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和谐发展的社会,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辨证统一的人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陈志尚 《晋阳学刊》2007,44(2):31-33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人学研究和人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大好机遇,然而人学研究也面临着许多急需破解的难题,例如关于“以人为本”,关于人的发展,关于人的信仰和理想,以及关于人权等问题,每项研究都有很多难点需要攻克,这是人学建设新一轮的理论的新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