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悦 《学术交流》2002,(2):53-55
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国家财政管理模式,其与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财政和发达国家的公共需求财政有本质区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体系要正确处理好借鉴与吸收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突出财政体制的公共性,并全面推进法制化原则。  相似文献   

2.
自耕农是封建赋役的主要承担者,自耕农经济是封建经济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的两重性表现为其内部兼具私有与国有两种成分,并且凝结于同一块土地上的两种所有权不是分割开的,而是重叠着的.自耕农土地所有权的国有成分,主要体现在自耕农的土地是不完全的私有土地,其土地的获得、继承、买卖及对剩余劳动的占有等方面都在国家的控制和支配下,沉重的赋役剥削使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仅能部分地获得经济实现.封建国家不仅在法权观念上将其视为国有土地,在经济关系上也一定程度实现了土地国有--即以赋役形式榨取自耕农的全部剩余劳动.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财政投资制度,也叫做财政投资贷款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一种比较独特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这一制度在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财政投资是通过国家财政进行的投资贷款活动,这种活动独立于一般会计(日本的中央预算)之外,由日本大藏省采取财政性的信用手段,以贷款、认债等有偿资金形式,按照国家的政策目的,向特定的金融机构和企事业提供资金,以推进国家经济政策和任务的实现。这种活动早在战前就已存在,但当时基本上从属于对外扩张需要,而且比重不大。战后,在1953年确立了财政投资制度,按年度制定计划,根据计划进行运用。1972年以前,该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粗线条勾划出自耕农经济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影响。一可以从三个方面探讨自耕农经济的特征。 (一) 纵向分析,把自耕农经济同中国封建社会的其它经济力量相比较——它前面是地主,后面是佃农,头上是封建的上层建筑。 1、自耕农是小私有者。占有少量土地不但是它们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区别于佃农的主要标志。地主靠出租土地剥削别人的劳动生存,佃农靠租种别人的土地度日,自耕农则耕种属于自己的土地自食其力。自耕农土地来源大致有三:其一,农民自行垦荒,例如,汉魏之际封建政府就曾鼓励流民开垦土地,官府督课下在内地州郡开垦,自耕农自发开垦,以宗族屯坞形式在山区垦荒。其二,历代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培植自耕农的主要条件,每次剧烈的阶级搏斗部有力地打击  相似文献   

5.
政府理财的观念即政府财政理念 ,其理财的模式即财政模式 ,财政模式只不过是财政理念指导下的具体的财政运行机制与财政制度的选择 ,理性的政府应该选择最能够体现其财政公共性特征的那种财政运行模式。本文认为 ,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是重要的 ,但比这更重要的 ,是确立财政公共性的价值理念 ,并使其成为政府理财过程中的根本追求。这是因为 ,财政公共性特征的客观存在并不等于一国政府现实中的财政运作就必然能体现出公共性的特征。财政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性特征要真正能够在财政运行中得以充分体现 ,主要还取决于该政府是否将其作为一种公共行政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充分体现在政府预算等制度性安排上。本文从财政公共性缘起于公共需要开始 ,指出公共财政的本质特征就是公共性 ,进而指出要真正体现财政公共性 ,必须引入法制化的财政管理模式。以往混乱的财政分配体系 ,非法制化的政府预算方法 ,缺乏全方位以法制权监督之下的强有力的财政管理模式 ,所有这些问题改变的根本症结在于政府确立财政公共性的根本价值理念与公共精神的追求 ,并真正地体现在公共财政框架的运行中  相似文献   

6.
做为一种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践了几十年,也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证明了,计划经济体制是一条行不通的道路。事实上,实现人为资源配置,试图把经济活动的每一步都纳入事先已设计好的、庞大的计划体系中去,使其按照预定的经济轨道运行,这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良好的愿望。它不能实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自1983年,特别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在招生计划、德育考核、智育测试的科目设置和测试办法、录取体制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一、在招生计划方面,单一的国家统招统配计划形式已发展为两类四种招生计划形式,即国家指令性计划类型(含统招统配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两种形式)、国家指导性计划类型(含委托代培和自费学习两种形  相似文献   

8.
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则是财政体系内部各级政府对占有的国民收入进行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本文就从这个角度出发来探讨现行的日本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一、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收支的划分  相似文献   

9.
70—80年代之交,凯恩斯理论和基于这一理论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福利国家”即国家调节经济的理论经历了危机。然而,凯恩斯学派创立了范畴、相互关系、反应及效益体系,而没有这一切,未必能想象出今日的西方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并非对国家经济部门和国家一切干预的庇护,它是一种独特的经济调节理论。首先它是以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为优先目标、以利用财政信贷体系为方法的、间接的宏观经济调节理论。因此,在谈论凯恩斯主义的危机时,应对其所作的众多批评加以分析,思考其未来并明确区分出:哪些批评真正涉及凯恩斯理论,哪些是因出于无知而嫁祸于它的。  相似文献   

10.
一、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既需要经济法也需要民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就总体说是一种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既具有计划经济的属性,又具有商品经济的属性,它是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有机统一。这就决定了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既需要经济法,也需要民法。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需要经济法。这是因为: (一)经济法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其经济职能的重要法律手段。经济法是调整特定经济关系的法律部门。它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适应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经济法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和国家政治权力结合在一起的”①。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它是资产阶级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法律手段;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它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其经济职能,即在全社会范围内领导、组织和管理国民经济的法律手段。列宁曾经指出:“苏维埃政权现在所面临的这一提到首位的任务,还有这样一个特点:现在(在文明民族的现代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所说的管理,不是政治而是经济具有更重大的意义”②社会主义国家组织和管理经济的职能是剥削阶级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所无法比拟的,这就是经济法在社会主义国家必然得到广泛发展的政治基础。因为社会  相似文献   

11.
吴树国 《求是学刊》2007,34(3):134-139
通过不役纳庸形式,杂徭在唐前期也被纳入国家财政的“支度国用”范围。杂徭的“支度国用”特征促使中央政府牢固控制杂徭的征派权,并严格执行上报、料功和计功程序。同时,这一特征也使杂徭与非法的杂徭役和中央临时别差科有了本质区别。杂徭的“支度国用”特征体现出唐前期赋役被纳入国家财政计划的严密性和整体性,也反映了南北朝以降中央政府对地方杂徭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12.
美国政府的信息政策对其因特网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信息政策 (National InformationPolicies,NIP)是指在一国范围内 ,国家或政府实施信息管理的指南 ,它决定宏观信息管理的导向和行为准则 ,是实现某种目标的原则性文件。国际上信息政策的制定开始于 2 0世纪 5 0年代末期 ,美国是最早制定国家信息政策的国家。美国信息政策的主要出发点是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 ,谋求新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进入 90年代以后 ,美国政府的信息政策有所加强 ,将信息战略作为其工作重点 ,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NII)、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计划 (GII)、下一代网络计划 (NGI)和因特网 (Internet …  相似文献   

13.
数字时代的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社会已近结束 ,新的信息和知识社会正在形成。我倒更想用数字资本主义来表示这一新社会形态。因为在市场经济的这一发展阶段 ,资本运动、资本利用和资本消失起着核心作用。在这种数字技术时代 ,大学机构理应发生深刻变化。欧洲的大学是一种国家机构 ,其特点是 :靠国家财政运作 ;分布在全国各地 ;领导职位是名誉性的 ;组织形式具有行会性。目前国际教育市场正在形成 ,它吸引着人才资本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这样的情势下 ,欧洲型高等学府难以继续充当高等教育的通例和主导形式。珠联璧合的团队在信息和知识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比它们在旧工业…  相似文献   

14.
一、“大学会计”的提出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教育、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经济活动已呈现由多个经济实体组成的纵横交错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结构形态。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自办了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科技咨询及开发等实体,多种经济结构、多种资金来源交织在一起。我们知道,高校是执行国民经济计划(教育事业计划、科研事业计划及少量的生产计划)的基层单位,其资金由教育事业经费、科研经费和预算外资金三个部分组成。教育事业经费主要由国家通过主管部门来拨给,即由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各校的专科生、本科生…  相似文献   

15.
国民收入     
一个国家从事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一年计算)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或体现这部分价值的产品。从价值形态上看,它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减去同时期内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换句话说,它是一个国家从事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价值,即全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的净产值的总和;从实物形态上看,它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用于补偿已消耗掉的生产资  相似文献   

16.
一、调控方式的转换呼唤着调控主体的转换1.1 我国原有的国民经济调控体系是按照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建立的,计划部门是调控主体,指令性计划是主要调控工具,形成了“计划点菜、财政会东、银行出纳”的基本格局。这种管理方法不能适应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需要,必须加以改革。基本的思路是,从承认企业本体出发,向着“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方向转换,实现调控方式的间接化。1.2 调控方式的间接化转换,不可能脱离调控主体的转换而自我实现。因为:第一,在国民经济管理中,计划、财政、银行等手段都具有内在的功能和作用机制,适合于特定的调  相似文献   

17.
论日本经济计划模式对我国的借鉴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日本在完成了从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以后 ,通过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 ,较为有效地实现了国家对宏观经济全局的间接控制与调节。它从 1 955年编制第一个指导性经济计划时所迄今先后实施的 1 3个经济计划 ,其主要控制目标 (如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等 )一般都基本上 (或超额 )实现了。有时甚至比某些国家的指令性经济计划完成得还好。日本这种经济计划模式 ,在西方主要国家中也是最成功的。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日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的正反两面的经验 ,特别是在其经济体制转换初期以及那些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实现计…  相似文献   

18.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而社会保障离不开法制,必须将其法制化,这是为近现代世界发展所证实了的一条成功经验和客观规律。因此,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尽快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制,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和法制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此略陈以下看法。一、从整个国家法律体系的角度看,建议把“社会保障法”设立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以利于加强其法律地位并促使其尽快健全和完善。调整社会某方面关系的法律能够成为国家法律体系的一个部门,这本身不但标志了它法律地位的重要程度,同…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改革,改革即体制创新。经济体制的一般定义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它包括:(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即生产、流通领域中生产资料经营权占所有权相互关系的形式,也即组织形式;(2)国家管理国民经济的具体形式,其中有财政、金融、价格和计划等,这些体制,质而言之,都是计划与市场相互关系的形式。不同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关系形式,即不同的组织形式,表现为不同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一近代日本的农业教育,始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1883年(日本明治十三年),明治政府颁布“农业教育通则”,强调农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这是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的法律形式颁布的第一项农业教育通则,它标志着近代日本农业教育的开始。“农业教育通则”规定,中等农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自耕农和农业技术员。自耕农主要招收小学毕业生,学习期限为二年;农业技术员主要招收中学毕业生,学习期限为三年。 1886年,明治政府为发展教育,先后制订和颁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和《大学校令》。在《小学校令》和《中学校令》中对农业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和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