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是当前世界各国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在近十年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国内学术界对其未来改革走向却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对世界各国医疗保障模式当前所面临问题的梳理与归纳,结合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演变与现状,可以得出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方向与顶层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英国的免费医疗模式和美国的商业医疗保险模式均不适合我国国情,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主体、商业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为补充的医疗保障制度,社会医疗保险一体化建设应遵循不过于依赖政府财政投入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春雷 《学术论坛》2002,(4):119-121
本文在分析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得失的基础上 ,提出一种新型医疗保障模式 ,以使参与各方达到“多赢”。  相似文献   

3.
尽管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改革完善,但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制约着其作用的有效发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应尽快提高统筹层次,并促进制度间的融合和衔接,逐步实现居民健康受益平等,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强化社区医疗服务功能,增强医疗保障体系的可及性;发挥医疗保险机构的监管作用,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引入市场机制,分担疾病风险,满足居民多层次的保障需求  相似文献   

4.
十二五规划对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进行了宏观规划,为我们今后发展和完善我国医疗保险体系提供了指导性方针。一般来讲,医疗保险体系由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两部分组成。由于医疗保险体系改革的复杂性,即便是发达国家也在不断变革中。因此,在分析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本身需要、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协调统一的制度体系,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医疗体系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龚文君  周健宇 《理论界》2012,(4):189-192
在德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医疗保障制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普适性,成为目前世界上效仿国家最多的医疗保障模式。改革后的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架构,也基本属于德国的医疗保障模式类型。因此,研究德国医疗保障模式的建制理念和实践历程,对于我国仍在建设和完善中的医疗保障体系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施锦明 《东南学术》2012,(4):177-186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发展,我国已初步建立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共同组成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但现行医疗保险制度仍存在诸如医疗保险立法滞后、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本文从构建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角度出发,分析国内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根据当前国情,提出更新观念、加快立法、创新机制和体制来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和制度安排是在一定的历史情境和制度环境中发生的,有其内在的逻辑.医疗服务市场中的权力分配格局决定了我国医疗保障模式的选择应遵循公共财政+科层制度+市场机制的逻辑.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及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中存在的公平性、可及性和费用问题与制度的逻辑定位和逻辑悖论有关.医疗保障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政府的主导和适当干预.  相似文献   

8.
陈玉梅  黄志强 《理论界》2007,(11):238-239
构建覆盖城乡居民公平享有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制度需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医疗保险的制度缺陷;提出了构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进行制度设计,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缓解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一个制度、多种标准"与全民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核心是医疗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基本医疗保险.福利制度创新、社会公正目标、卫生改革、构建和谐社会和提高生活质量"不约而同"聚焦如何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以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在描述当前四分五裂的医疗保障状况,分析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诸多结构性弊端的基础上,本文首次提出"一个制度、多种标准"的改革思路,探讨"一个制度、多种标准"模式的优点,指明以"一个制度、多种标准"为医保改革的突破口,建立全民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医疗保障改革经历了一系列阶段,取得了一定成就,也遭遇了各种困难。因此有必要分析我国医疗保障改革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及其成就,解析我国医疗保障改革发展各阶段遭遇的困难,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医疗改革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福利,同时控制政府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11.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与社会的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课题组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民工基本情况的调查,提出应将农民工纳入到城镇医疗保障体系中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医疗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2.
在近年日本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 ,“介护保险制度”是作为日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一项新制度而提出的。它对日本人的养老与医疗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就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的内外关系、改革的动因进行一些探讨 ,并对其改革的趋势加以评估  相似文献   

13.
朱庆生  周莉萍 《江淮论坛》2014,(4):116-120,80
医疗保障是关乎民生的重大社会事业,对提高公众健康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建国以来的65年间,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经历了不断发展、改革,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得到了完善,但"看病难、看病贵"等公众面对的问题症结依然存在,医疗保障改革已成为重大利益调整的世界性难题。2009年11月安徽首先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制定了许多新规定新做法,称为"安徽模式";2012年12月,安徽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再一次在全国率先启动。这里总结了安徽医疗改革的一些经验,希望给全国医疗保障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红明 《理论界》2006,(4):125-126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低主要表现为参保率低。2004年末全国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386万人,还不到全国总人口的10%,还有很多人群游离于医疗保险之外,基本的医疗权益得不到保障。提高家庭和单位参保率,政府要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强化宣传力度、重视保险空缺、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等措施扩大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  相似文献   

15.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是全球性课题。自德国于1883年首创劳工医疗保险后,各国相继效仿,极力推进社会医疗保险,将集中于少数人的经济损失通过医疗保险功能分散于社会。当今世界上,从高福利型的斯堪的那维亚模式到美国的市场化商业保险模式,从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无不在探索改革各自的医疗保障体系。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曾是我们的骄傲,公费、劳保和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了全国gO%以上的人口。这个制度对于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发挥过重要作用,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也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但是,随着改…  相似文献   

16.
王晓婷  宏涛 《天府新论》2004,(Z1):77-78
社会医疗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商业医疗保险共同构成了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它们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相互弥补,相互促进,又有明显的不同之处,这主要表现在经营主体、经营目的、经营原则、具体的实施方式、保险基金的运用方面,在具体的实践中又产生许多问题亟待我们去解放.  相似文献   

17.
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核心难题之一,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和争论的焦点.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存在个人账户功能失效、公共卫生机构资金匮乏、医疗供方缺乏约束机制、个人资金支出比例过大等制度缺陷.因此,完善我国医疗保障制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坚持医疗保障的公益性;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医疗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调动各个利益主体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冯济龙 《理论界》2010,(7):195-196
本文在肯定我国城镇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成效的同时,深入分析了我国城镇医疗保障制度还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继续扩大城镇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合理提高保障水平,加大配套改革力度,加快医药体制改革以及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等举措。  相似文献   

19.
医疗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的、多层次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势在必行.因此采用市场运行机制,用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建立社会医疗统筹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相结合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本文就此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之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中存在的覆盖面和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个人费用负担加重、医疗费用难以控制、医疗资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应该采取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扶持商业医疗保险发展、加强医疗保障经费的征集管理、健全医保基金监督机制、推进医疗机构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加强医保立法等对策,以逐步完善我国医疗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