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女神》作为中国现代个性主义文学主题最宏大的表现形式,它的主题和风格是在其个性主义的本质表现与其对个性主义的超越追求的矛盾运动中形成的。对自我个性主义本质的超越,和对自我个性主义本质在实际上的不能超越,两者所构成的内在矛盾,构成了《女神》的基本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礼魂》的原型美学特征罗义群《礼魂》是《九歌》中的最末一篇,是祭祀活动全部结束后所唱的送神曲。由于它未祭祀一位具体的神祗,且每一句话都能读懂,所以对于《礼魂》的深入研究,常常被许多学者所忽视。其实《礼魂》的文化内涵十分深厚,把“礼魂”的文化内涵明确之...  相似文献   

3.
《莎乐美》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独幕剧通过华丽的语言、神秘的意象和离奇的情节强调艺术的感官美、享乐主义和对刹那主义的追求。《莎乐关》是王尔德戏剧的美学实验,体现了作者诸多美学主张,同时它也包含了美学理想和道德的冲突,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4.
日本江户时代刊刻的佛教故事集《诸佛感应见好书》中有一则赞颂“观音利益”的故事,在故事情节和叙事手法方面套用了我国的唐传奇《离魂记》。《离魂记》在我国有多种版本流传,而《见好书》的作者以及日本禅僧们有关《离魂记》知识的来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依赖于禅宗典籍《无门关》在日本的流布,而给日本禅林接受唐传奇《离魂记》助一臂之力的是禅僧的注释书——《无门关抄》。  相似文献   

5.
《西方美学》是潘迪在“比较美学”总标题下的三部头著作的第二卷。《西方美学》包括以下14章柏拉图美学理论的背景,柏拉图的严肃快乐主义,亚里士多德的教学法,戏剧技巧,拍罗提挪(Plotinus)关于美学方面的神秘主义,纪元早期、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潮,笛卡尔的理性主义美学,英国美学思想家,德国的美学思潮(莱布尼兹、鲍加登),康德的先验美学,黑格尔的绝对主义美学,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美学,克罗齐的直觉美学,以及印度和西方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标示的“稻草人主义”,显然是借用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第一座高峰——1923年出版的叶圣陶的短篇童话集《稻草人》的书名。用“主义”来指称某种特定的文学现象也许并不贴切,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批评可以在创作现象面前无所作为。“稻草人主义”作为“五四”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要现象与美学追求,一直缺乏认真的研究。本  相似文献   

7.
狄德罗是十八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文学家和美学家。他通过《论戏剧体诗》、《与多华尔的谈话》、《关于演员的异见》等论著建立起来的启蒙主义戏剧理论,是欧洲戏剧美学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个重要转折,不仅对近代欧洲戏剧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文学潮流开辟了航道。  相似文献   

8.
思想解放带来了学术解放 ,美学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在中国当代美学界 ,许多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 ,运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美学 ,已经出现了“认识论美学”、“反映论美学”、“实践论美学”等等各种不同派别 ,互相补充 ,共同促进美学学科的发展。由郁沅教授等学者撰写的《感应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 2 0 0 1年 1月出版 ) ,则另辟蹊径 ,从审美感应论角度来研究美学 ,使人读后觉得耳目一新。“感应”虽然是古代中国哲学和中国美学特有的范畴 ,但内涵却具有世界性。“感应”在哲学上探讨的是事物相反相成的两方面合二而一的问题 ,在美学上探…  相似文献   

9.
认为柏拉图的美学视野超越了狭隘的艺术哲学,进入了人生和社会领域,体现了美学的开放性和纵深性;通过对《理想国》的分析指出,柏拉图的美学隐藏着深刻的政治工具主义思想,正由于这种政治工具主义,“美善合一”成为柏拉图美学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与庞德现代主义诗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埃兹拉·庞德以其译作《华夏集》为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结合创造了契机,为汉学西渐作出了贡献。本文通过对庞德的诗歌和汉诗英译作品中所体现的现代主义诗歌美学与唐诗美学所体现的现代诗性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阐明中国古典诗歌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美学的互通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1.
禅悟介入诗艺,开始了对中国传统诗学美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促使中国古代审美主义诗学传统形成;突出并强化了中国诗学美学的形上追求;影响传统美学形成了追求和谐之美的风尚。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月下小景》小说集以及其他小说作品,处处流露出他对佛的虔诚以及浓郁的泛神主义、博爱主义和人本主义等宗教意识,这种宗教意识对其小说艺术表现形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郁沅教授是我国文艺美学界一位颇具声望的学者 ,他所提出的感应美学理论早已为学界同仁所知晓 ,但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他一直未能静下心来建立一个感应美学体系 ,在倪进等一批青年同好的支持协助下 ,《感应美学》一书才得以于最近面世。这一专著是在美学界相对趋于平和、美学论争已由派系之争转入具体美学问题、尤其是美学基本问题的论争情况下出版的 ,这是美学热退潮之后对我国美学界已有成就反思与总结的必然产物 ,因而具有较强的学理性和较大的开创性。在“建构体系”不再时髦 ,相反解构体系蔚成风尚的“后现代”,明确提出建立一种美学体系 …  相似文献   

14.
美国超验主义思想者、作家亨利·大卫·梭罗或隐或显地受到庄子的影响。从互文性研究视角入手探讨《庄子·内篇》与《瓦尔登湖》的文本关系:在人天(自然)关系上,两者皆持有物我交融的自然观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生境界上,两者均提倡返璞归真,追求无执无宥、顺化而逍遥的心造之境。两个文本在更广大的文本网系中呈现互文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李安宅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宗教学家和教育学家,其《美学》虽系30年代所著,它对中国现代美学的贡献仍让人感到价值如初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性语境下,美学的伦理话语主要表现为个体主义、普遍主义以及两者的复杂关系。个体主义的伦理话语作为世俗社会关系的观念表达,追求个体的感性自由,注重主体的物欲享受,为世俗生活形而下的性质提供了意识形态意义的辩护。同时,个体主义伦理话语也导致了人性异化的现实。普遍主义伦理话语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观代性诉求,它出于对公共理性的维护,体现了人性形而上的意义追求。中国美学现代性的伦理话语是个体主义与普遍主义的统一形态。  相似文献   

17.
杜波依斯与泛非主义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世界历史上曾出现过若干带“泛”字的主义和运动,如泛美主义、泛阿拉伯主义、泛日耳曼主义、泛斯拉夫主义、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泛非主义等等。这些主义或运动有其共同点,它们都是“致力于把属于某一地理区域、某一语言集团、某一民族、某  相似文献   

18.
荷塘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情感所系、生命所系。我们从生态美学的角度解读颜元淑的《荷塘风起》,审视目前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索取的现状,从而探寻现代生活环境下人们对自然的回归和感悟。我们认为,对审美化生存的期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历代以来,学术界对宋玉《招魂》所涉之魂主身份、招魂动机等争议颇多。从礼制入手考辨,可以认定《招魂》系宋玉为招楚襄王生魂所作诗篇,其起因则是楚国举行大田之礼,在狩猎仪式中,楚襄王不慎受惊,故而招魂。  相似文献   

20.
英语世界于18世纪接触到中国道家经典《老子》与《庄子》,但对老庄美学思想的阐发则是20世纪之事,尤以美国相关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美国学者围绕老庄美学与浪漫主义、老庄美学与现象学、道家美学思想寻绎及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意义等问题对老庄美学思想进行了系列勘查,显示出由"趋同"到"求异"的一个研究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