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仁”决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贯穿古今的一条主线。它只意指“孝慈、忠恕、爱亲、礼敬与无怨” ,目的是恢复周礼 ,维护旧制。“仁者爱人”也不是兼爱或博爱 ,更不是爱人民 ,而只限于君子和王公贵族。故“仁”与“为人民服务”大异其趣 ,前者是奴隶主贵族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后者是共产党政权的最高实践宗旨  相似文献   

2.
礼源于原始社击的风俗习惯,后经周公等人改造而形成周礼。周礼含有对亲情的容许和肯定,这就是仁的精神的最初形式。孔子改造周礼,丰富强化了“仁”的内容,在仁和礼的关系上认为仁不能脱离礼,仁是礼的固有品质,礼是衡量评价仁的标准,仁学精神是“礼”的精髓。  相似文献   

3.
《上大人》是比《三字经》更通俗的贩卖孔孟之道的大毒草。在旧社会,小伢发蒙读书,初学写字,就是在一种印着红字的本本上照着描写,叫做“描红”。描红本上印着的第一句就是“上大人”。还有一种是纸牌,老年人玩过这种牌的相当多,上面印的也是《上大人》。全文很短,只有二十四个字,三个字一句,一共八句:“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它的意思是:至高无上的大圣人,就只有孔老二一人而已,他教了三千学生,其中有七十来人是贤人,你们这些小学生(八九个人),要好好地以孔老二说的“仁”作为标准去做,就可以晓得周礼了。有的地区,《上大人》中不是用的“孔乙己”,而是“邱乙己”;不是“可知礼”,而是“福禄寿”。换来换去,意思仍然一柞。“丘”是孔老二的名字,用“邱”代“丘”,是避讳的意思,“邱乙己”与“孔乙己”一样,都是孔老二。“可知礼”改为““福禄寿”,这意思就是照孔老二的“仁”去做,就有福有财有寿,实际上是“可知礼”的变种。  相似文献   

4.
孔子仁学及其道德教育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 ,而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则是“仁”。孔子仁学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实行“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礼” ;二是以“仁”为道德教育的核心 ,是为了促使被教育者在维护“周礼”时完全出于心理上的自觉。孔子仁学在道德教育上有三个具体原则 :为人由己 ,推己及人 ,知、情、意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爱”的观念。爱是生活的情感显现,而生活是存在,而不是存在者。因此,在儒家的观念中,生活与爱生成了一切存在者,生成了人与物、主体与对象。  相似文献   

6.
从“仁”字的起源、本义,从孔子所生活年代即春秋时期“人”字的具体历史含义,从“爱人”当时的情境所指和阶级属性,结合《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具体解释,可以看出孔子的“仁爱”是爱有差等,是受“礼”制约之下的“爱人”:不是爱所有人,而是爱“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即爱贵族,爱“大臣、群臣”,爱“地方长官”。孔子的仁学思想是等级人学的思想,其实质乃是为了“复礼”而“克己”。  相似文献   

7.
从“仁”字的起源、本义,从孔子所生活年代即春秋时期“人”字的具体历史含义,从“爱人”当时的情境所指和阶级属性,结合《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具体解释,可以看出孔子的“仁爱”是爱有差等,是受“礼”制约之下的“爱人”:不是爱所有人,而是爱“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即爱贵族,爱“大臣、群臣”,爱“地方长官”。孔子的仁学思想是等级人学的思想,其实质乃是为了“复礼”而“克己”。  相似文献   

8.
爱(微部) 这种情感古已有之,但这种情感怎么说成乌代切的ài呢?我们注意到,这种情感的表现是爱与被爱者挨在一起、偎在一块儿。《广雅·释诂四》对爱的解释是“仁也”。《玉篇》的解释是“仁爱”。仁,从二人,正体现了挨在一起、两心相亲。《说文》: “仁,亲也。”《苍颉  相似文献   

9.
“克己复礼为仁”内含儒家思想系统的基本范畴,是掌握孔子思想的关键。后世尤其是现当代对这一思想的研究从未停止,且争论不断。“克己”涵盖修身、“约己”等含义,“礼”可诠释为周礼、节文乃至人性修养,“仁”可诠释为人际关系乃至内在德性、实践理性。“礼”“仁”之间至少有仁先礼后、礼先仁后、仁礼统一、仁礼分疏等不同关系。“克己复礼为仁”研究属政治学、社会学抑或伦理学,争议明显,历史学家与哲学家也存在治学方法旨趣上的差异,作为内证文本的《论语》《左传》也有优劣之别。未来研究中,我们应从诠释个案出发,立足多维视域,予以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0.
看了许凌云同志的《论先秦诸子的伦理观》(《见广西师范学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二期)一文,觉得许同志对先秦诸子在伦理方面的继承关系的分析是中肯的,但对其中的个别提法有不同的意见,本着百家争鸣的原则,我们想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其一:关于“所谓‘仁者,爱人’,不是宗族的爱,而是社会的爱,即阶级的爱,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爱。”许同志是如何得出这些判断的呢?他的文章中写道:“孔子对仁下过许多界说,所谓‘克己复礼为仁’,‘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尤可看出其仁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其实,在《论语》里谈仁的地方很多,谈义的地方也不少,只是不见仁义连用罢了。不仅如此,在《论语》中,孔子总是把“出则事公卿”与“入则事父兄”、“远之事君”与“迩之事父”、“君君臣臣”与“父父子子”并列在一起。从实质上看,这不也是仁义连用吗?所以,孔子在《说卦传》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是孔子思想在人道,亦即人生观方面以仁义为核心的确凿证明,是不容怀疑的。  相似文献   

12.
"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是人的本质."政者,正也"(<论语·颜渊>),"政"就正人,也就是说政治是要使所治之民的正性得以实现出来.合起来说,"仁政"就是以"仁"来正人,使作为人的本性之仁得以实现出来的政治.仁的内涵在于人伦,仁政追求的是一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秩序,追求的是人与秩序的双重实现.  相似文献   

13.
《论语》的人本思想体现在:第一,《论语》的核心是“仁”,“仁”所体现的是爱人。在当时爱人是指多数人,“爱众”是也。第二,爱人的内容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第三,体现在行政观念上即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和轻赋税、慎刑罚、举贤人及以人为本不事鬼神的人本思想的延伸。  相似文献   

14.
孔墨一致认为“仁”即无私利人,而只要目的利己便不是道德的,于是都把无私利人奉为评价人们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准则,因而都是利他主义者。他们的分岐在于孔子认为无私利人的主要原因是心理上的,从而主张“爱有等差”,墨子不理解无私利人的心理原因,主张“爱无等差”。孔子是比较现实的、富有人情味的利他主义者,墨子是比较理想的、富有政治味的利他主义者。  相似文献   

15.
儒学别解     
这个题目可有下列各项说明。(一)‘仁’的基本意义。(1)‘仁’这个字,是由‘人’‘人’合成的,而不是由‘二’‘人’合成的。人人两字连写,常写成‘人?’,即在头一个人字下加‘?’即得,正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常写成君,,臣?,父?,子?一样。(2)人人意即象人或把人当人:对自己讲,要争取做人;对别人讲,要把人当人,韩愈谓‘人其人’,即把人当人之意。这种以同一之字解释自身的办法,颇与柏拉图(Pl-ato)所谓‘凡物必肖其自身’相似;与陆德明《经典释文》中以同声之字解释某一字之义,也有一点相似。  相似文献   

16.
世初之初,我国学术界围绕孟子论舜的案例和《论语》“父子相隐”的观念展开了一场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儒家伦理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实际上,普遍与特殊这种西方式的两分模式并不是解读任何文明、文化、伦理价值的唯一标准,对孔子思想的真实理解应回到《论语》文本本身。“亲”“仁”“爱”“礼”只有层次上的差别,无根本性质上的对立,“亲亲”是“仁”“礼”之根源,血亲是人伦之情的发源地。重视家庭的儒家传统文化,超越一切功利的“亲亲之光”对缓和当今多元主义文化的冲突有着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福乐智慧》一书的“爱德谷”是对善品德的概括,是喀喇汗王朝合成式文化的结晶。本文认为,“爱德谷”与“仁”都是心灵美、行为美的具体表现,有许多一致性。文章探讨了“爱德谷”与“仁”一致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一研究义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先要明确孔子学说的基本内容。对此,学界的认识大歧。笔者同意这种观点:孔子学说内容虽然广博,但其中心是关于个人修身的理论,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仁和礼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孔子解释说:仁者“爱人”。爱人从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开始,是谓孝悌,故孝悌为“仁之本”。与人交往,忠信是准则。忠即待人诚实,为别人做事尽心竭力;信即言而有信。忠信是与人交往中的仁。由忠信推而广之,就是“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是仁的“极至”,孔子认为这已属于圣人境界。勇、不忧、其言也訒等是仁者的行为特征。“已所不欲,勿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儒家的仁爱理论、孝亲思想、礼与仁的统一观、社会责任意识、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孔子对周礼的赞美性言论的剖析,发现儒家伦理学说正是对周礼“亲亲”“尊尊”原则的理论探讨与说明,其目的在于解释,说明和论证周礼所倡导的社会伦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孔子提出的“仁”的政治主张,其实质就是重视对人的思想感情的感化和伦理观念的引导,以便诱发人们内心的某种自觉要求,从而心甘情愿地以周礼约束自己,向善避恶,达到恢复周礼的目的.在宣传、推广“仁”的政治主张的实践中,他看到要感化人心,引导向善,最理想的手段莫过于“诗”、“乐”,所以在他晚年“自卫反鲁”后,拼其殊年余力发掘和整理古代的文化典籍,积极地进行“正乐”和“删诗”的工作.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