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化的全球传播打破了以往文化各自发展的局面,把全球文化纳入到一个公共文化平台,促成了全球化文化的形成.全球化文化不是文化的一体化,而是文化的多元化.只有化解文化间的冲突,实现多元文化的对话,才能真正促进全球化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文化全球化对国家文化主权形成了挑战,并削弱了文化主权。中国应该建立跨世纪的文化战略,坚持文化的开放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捍卫文化主权与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统一;发扬文化的人文精神与倡导大众文化的统一。在文化的良性互动中捍卫文化主权,维护国家利益,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孤立主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化格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出现了主流文化、知识分子文化、市场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在各种文化的冲突中,凸现了传媒的发展与文化多元主义的冲突、强势文化与民族性的冲突、传统文化与当代精神的冲突、网络文化与传统媒体的冲突,也引申了文化领导权的重建问题。在这样的语境下,如何使中国的文化葆有自己传统的文化精神,并在与全球文化的对话中占有一席之地,是非常现实的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三峡文化的主要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三峡文化,必须先认识和把握其内涵,源远流长的三峡文化,其内涵博大精深,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山水文化、史前文化、民族文化、民生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民间文化、工程文化和移民文化。  相似文献   

5.
网络传媒的开放性、快捷性和包容性决定了网络文化是“数字文化”、“快餐文化”和“多元文化”。网络文化的这些特质充分说明它是一种异质文化,一种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以及个体文化都不尽相同的新型文化形态。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开始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对现有文化的影响是颠覆性的。但网络毕竟是新生事物,网络文化在表层颠覆了现有文化,而在深层却与现有文化发生了融合。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城乡文化反思既没有美化乡村文化也没有美化城市文化,他只是在城乡文化的互相对比中打破一种二元对立而去关照乡村文化及城市文化各自的优劣利弊.沈从文既追求中国文化现代化,也质疑现代性.这种反思具有一种在回瞥中怨恨的现代性体验,并以"爱与美"为文化建构的立足点,企图重构一个超越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理想的、完美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蕴涵着文化意义,文化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的文化本质的集中体现,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伦理文化意识形态、人文文化意识形态、科学文化意识形态是文化意识形态在不同的精神活动领域的不同存在样态,它们构成总体性的文化意识形态,并且各自以其不同的方式作用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的当代发展,应顺应文化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以其文化意义的提升,推进观念领域的革故鼎新。  相似文献   

8.
积极引导消费文化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中有文化,文化中有经济,产生于消费活动并指导人们消费行为的文化,可称之为消费文化。消费文化的主要形态为消费观念。当前,应该大力倡导健康消费文化,反对奢靡消费文化;鼓励积极消费文化,限制无度消费文化;加强自主消费文化,弱化趋同消费文化;主张平衡消费文化,避免极端消费文化;坚持和谐消费文化,抵制失衡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9.
从哲学的视角分析文化的本质与社会效用,阐述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保持文化生态平衡对文化进化有重要意义,提出文化包含垃圾文化和优秀文化,也包含落后文化和先进文化,判断文化先进性的标准要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以真善美为价值取向,以及是否具有凝聚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10.
文化即“人化”。文化是主体即人的存在的方式,是主体实践创造性的外化。文化具有主体性、实践性、创造性、系统性、历史性等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从不同方面、角度彰显了文化的本质。主体性是文化的本质属性,实践性是文化的基础,创造性是文化的动力,系统性是文化的表现方式,历史性是文化的表现风格。探讨文化基本特征有助于深化对文化本质的认识,从而自觉地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1.
以社会学的文化资本概念为分析出发点,基于经济学视角探讨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是指消费者拥有的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它形成消费者的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属性,决定了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偏好结构。消费者文化资本积累的来源包括家庭、教育、社会交际交往,而文化消费更是重要的积累方式,收入水平、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化产品创新是影响消费者文化资本积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文化继承应建立在对文化及文化价值特征的正确理解与把握上,如是形成的文化继承便应是由文化贮藏、文化实践和文化创新三环节构成的统一体,是谓文化继承的基本范式。此文化继承基本范式的提出不仅有助于克服以往文化继承主张中的局限,而且有助于建立起人们的文化生态意识,有助于具体的文化继承实践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基督教起源的文化考察,呈出了一种重写世界史的可能,提出了作为整体的地中海文化的概念。与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玛雅文化完全不同的地中海文化是重新理解世界史的关键,一系列困惑历史学家的问题,都因为地中海文化概念的出现而得到豁然开朗的理解。比如,何以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有很大的不同而又有一个相同的起源?因为它们同属于地中海文化。虽然同属于非西方文化,何以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的差异如此之大?这种差异的实质是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与地中海文化的差异。按照以前的历史理论,统一世界史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在西方产生又向全球扩张的结果,有了统一的地中海文化概念,就知道,全球化的冲动和向全球扩张一直是地中海文化的本质。文中提出了地中海文化内部东西方的对立、冲突、演化,并在对这种对立、冲突、演化的分析中论述了基督教的起源并呈出一种讲叙世界史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文化多样性、文化圈与文化层、文化生态、文化空间、文化认同、文化变迁、文化再生产等是与民族文化保护有关的重要人类学概念。基于中国民族文化保护现状,以上人类学理念的中国本土化应用,应体现在四个方面: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营造多元文化共荣的文化理念与社会氛围;倡导社会、经济、文化协同发展,推动文化利用与传承保护的良性互动;培育民族文化主体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再生产创新机制;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空间与文化生态建设,完善文化保护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5.
文化创新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创新具有完整的内在逻辑体系。农村多元文化矛盾运动是新农村文化创新的逻辑起点,内源性的文化创新和外源性的文化整合及其交互运动是农村文化创新的主要逻辑路向,而文化和谐的和谐思维方式是农村文化创新最根本的逻辑思维方式。分析新农村文化创新的内在逻辑体系,有助于揭示农村文化的发展运动规律和准确理解当代农村文化创新的本质内核。  相似文献   

16.
文化法学的首要问题是文化之内涵。法学语境中的文化不应做太过宽泛的理解,作为文化法调整规范对象的文化,应当限定为与物质文明相对的人类精神文明成果。文化法治化源自国家文化利益、民族文化利益和个人文化利益需要法治加以确认与保护。目前,我国文化法治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文化立法建设阶段,尚需国家根据立法难度和社会发展需要统筹安排、先易后难,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实施后续文化立法工作。我国文化法包含文化基本法、文化事业法、文化产业法三个层次。其中,文化基本法是总则部分,文化事业法是分则中的公法部分,文化产业法是分则中的私法部分。文化法的目标旨在实现文化传承、文化发展和文化价值,充分发挥文化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功能。基于此,我国文化法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文化多样性原则,促进文化创新原则,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  相似文献   

17.
文化领导力是无产阶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现实表征,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力既在我党百年文化实践中获得了全面印证,也在我党百年文化建设中得到了充分彰显。面对百年来的文化实践和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在牢牢把握文化奋进发展方向,充分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切实履行文化繁荣复兴使命,始终践行文化服务人民要求,注重秉持文化交流交融态度,充分孕育并彰显出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强烈的文化担当、深沉的文化情怀和包容的文化格局等时代特质。当下,深入探赜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力的时代特质对于我党不断担负新的文化使命、铸就新的文化辉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文化多样性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格局经历了从单一性向多样性的演变,文化多样性呈现出从形式的多样走向实质性的多样,从地域性到超越地域性,以及日益凸显的意识形态性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等异质文化相互交融的文化多样性格局。在当代中国,无论多样性文化如何发展,它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信具有显著的构成性。但这种构成性不是基于文化的结构性,而是基于文化的生成性。基于文化的结构性去理解文化自信,就会导致理解上的认识误区和文化自信教育的实践误区。为避免对文化自信的抽象的或片面的理解,必须不仅从文化结构的特定层面深入文化自信的内部结构,还应当使文化自信的构成问题的认知逻辑,实现由结构性向生成性的转变。从文化的生成性视角看,文化发展进程自信、价值取向自信、创新能力自信、冲突解决能力自信和国际比较自信构成了文化自信的总体,同时它们作为文化自信的五种不同面相呈现出来。文化自信的社会生成,需要经由主导文化的引领力和影响力,巩固文化自信之生成的价值基础;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巩固文化自信之生成的本体论基础;经由知识分子文化先觉和文化自信教育,巩固文化自信之生成的主体基础。  相似文献   

20.
"狭义的炎黄文化"指的是炎黄时代的文化;"广义的炎黄文化"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义的炎黄文化"指的是炎黄二族在炎黄时代创造的文化以及后世对其传承、阐释和重构的文化。"狭义的炎黄文化"是炎黄文化的基础和根源,"中义的炎黄文化"是炎黄文化的传承和主体,"广义的炎黄文化"是炎黄文化的拓展和升华。三者内涵相通,本质相同,各有侧重,各有价值,共同构成了炎黄文化的完整体系。作为一种根源性文化,炎黄文化无论是在中华文化的谱系中,还是在中华民族的格局中,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炎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是中华民族的纽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