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三峡移民迁移满意度的转变及其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移民在搬迁到新迁入地后,对迁移的总体评价态度有一个从较高的满意度向较低的满意度过渡的转变。本文采用“同期群”研究方法,通过对三峡移民评价态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说明了三峡移民在安置地的适应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角色标签阶段、角色学习阶段、角色同化与比较阶段。而角色同化和比较阶段中,三峡移民的横向比较引起的相对剥夺感是三峡移民满意度变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2007年江苏省部分移民安置地区的问卷调查数据及有关移民收入的统计数据,对三峡外迁移民后期扶持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描述性研究与分析。研究发现,尽管移民已逐渐适应安置地的生活,但仍然存在着诸如移民后期扶持方式的合理规划、人口审核与管理,以及移民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问题。因此,迁入地政府需要进一步落实国务院有关政策,建立移民后期扶持的稳定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三峡移民对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对三峡库区移民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三峡库区首批移民的调查,比较了三峡移民搬迁前后经济状况的变化;通过了解发展经济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及发展家庭经济的投资意向,考察了三峡移民对经济发展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各方面适应性相关程度的统计,考察了移民其他各方面的适应性对经济发展适应性的替代效应;最后概括了移民经济发展适应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亦指出了三峡移民经济发展适应性问题的实质、基本特征以及政府在这方面的职能问题。  相似文献   

4.
三峡农村移民生产劳动的适应性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1 问题的提出在三峡移民的迁移过程中 ,移民生产劳动条件、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 ,从而引起劳动内容、劳动方式、劳动收入和劳动人际关系的相应变化 ,即劳动环境发生了变化。所谓劳动适应就是指劳动者通过社会化 ,调整劳动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 ,使之适合于新劳动环境的过程。移民通过一定途径完成对搬迁后的劳动环境的适应 ,是其得以融入安置地区社会生活和社区结构的重要基础 ,也是其致富奔小康的基本保证。因此 ,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三峡移民生产劳动适应状况的考察 ,是探索三峡移民迁移安置工作规律、深化水库移民问题…  相似文献   

5.
三峡移民在社会适应性中的社会心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三峡移民在搬迁后生活环境的社会适应或社会化中,其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迁后的社会心态是这种主观能动性首先的和集中的表现状态。经对湖北部分首批三峡移民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本文从移民对搬迁前后生活环境的感觉比较、对迁后生活环境满意度、生活环境的习惯感觉、生活关注的问题等四个方面,考察、分析了这些移民迁后的社会心态状况及各种原因。从一个角度反映了首批搬迁的三峡移民目前的状况,并对调整、引导三峡移民的社会心态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劳动力跨地区迁移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移民进入可能"挤占"迁入地居民享有的公共品也令许多人深感忧虑.事实上,移民进入对迁入地公共品供给的影响同时存在负向的竞争效应和正向的财政效应,而移民进入对迁入地公共品供给的净影响取决于竞争效应和财政效应规模的相对大小.使用2000-2012年地级市数据的研究发现,移民进入显著增加了迁入地医疗卫生、基础教育、道路交通、人居环境等公共品的供给,说明移民进入影响迁入地公共品供给的财政效应大于竞争效应.进一步基于回归的财政效应估计显示,在控制了财政支出及其他变量之后,移民人口占比每增加10%,迁入地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将会提高约1.0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潘华  马伟华 《西北人口》2008,29(1):42-46
以扶贫与保护生态环境为重要出发点的宁夏吊庄移民规划,使居住在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大量回族群众搬迁到了宁夏北部易于得到黄河灌溉的地区。伴随着这样的移民搬迁,回族群众的思想观念必然要发生变迁。在移民的各种思想观念中,生育观念的转变体现得最为直接与明显。因此,移民群众在生育观念方面的调适就显得极为重要。移民迁出地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以及迁入地的社会观念、价值标准,都深刘地影响着移民的生育观念。在这些因素中。迁入地城市文化的影响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移民的文化适应:宁夏吊庄移民的生育观念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华  马伟华 《南方人口》2008,23(2):50-56
以扶贫与保护生态环境为重要出发点的宁夏吊庄移民规划,使居住在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大量回族群众搬迁到了宁夏北部易于得到黄河灌溉的地区。伴随着这样的移民搬迁,回族群众的思想观念必然发生变迁。在移民的各种思想观念中,生育观念的转变体现得最为直接与明显。因此,移民群众在生育观念方面的调适就显得极为重要。移民迁出地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以及迁入地的社会观念、价值标准.都深刻地影响着移民的生育观念。在这些因素中,迁入地城市文化的影响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三峡外迁移民社会适应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山东三峡外迁移民社会适应状况及其问题,为促进移民的社会融合提供参考。方法:单因素分析应用χ^2检验、非参数检验;多因素分析应用因子分析。结果:把因子负荷值大于0.7的共7个指标作为分析的典型指标,归纳为经济适应、生活适应和社会交往适应3个方面。结论:山东三峡外迁移民适应状况中,最好的为社会交往适应,最差的是经济适应。因此,增强移民社会适应性的关键是提高其经济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试论吊庄移民工程对回族移民生产、生活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伟华 《西北人口》2009,30(5):102-106
声势浩大的吊庄移民规划,使一部分居住在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的回族群众。搬迁到了距他们的原住地几百公里外的地方。伴随着这样的移民搬迁,回族群众的思想观念必然存在着变迁以及在迁入地进行调适的问题。吊庄作为沟通移民老家与迁入地——银川市的一个重要桥梁,使得移民群众在思想观念上发生的深刻变化,最终会通过文化的传播而使整个西海固地区的人们在思想意识深处.向以吊庄为平台的宁夏川区相对先进的文化产生趋同。从而最终影响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1.
Environmental problems resulting from human displacement and resettlement are considered to be secondary impacts of hydro project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gap in knowledge concerning the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resettlement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TGP), China. This study examines crit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TGP resettlement. It reveals tha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land inundation and demand for land in resettling rural residents is a critical environmental issue. On the positive side, countermeasures that are discussed include: engineering works for farmland protection, developing eco-agriculture, reforestation and constructing a green belt in the peripheral zone of the reservoir, and adjustments to resettlement policy.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实证研究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调查方法,通过对万州区、云阳县、巫山县460户移民的调查数据的分析,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了解了三峡后续阶段库区移民收入情况、致富的影响因素等,并结合以上情况,分析了促进三峡库区移民致富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查中伟  刘学飞 《西北人口》2011,32(3):100-103
研究了中国长江三峡库区人口容量现状。结合三峡工程建成后库区实际,利用人口动力学方法建立了三峡地区人口发展预测数学模型,由此可以定量化地预测长江三峡库区未来人口发展状态。根据我国人口政策,提出了人口发展预测和控制,推进人口发展方式转变和管理体制创新是构建和谐三峡之首要任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权益,各地正在推广以土地换取社会保障的做法。通过对土地和社会保障的属性分析发现,两者不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土地不能换社会保障。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方案既不能代替土地补偿与安置补助的功能,也不能被初次分配的方式所替代,需要通过构建社会保障方案帮助被征地农民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为他们在合理补偿安置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保障的“安全网”。构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方案的合理路径是将其纳入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对S省水电工程移民社会保障安置缺陷的反思,构建了具有实践价值的水电工程移民社会保障方案。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e anthropocene is often discussed as an era of ‘new’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at require unprecedented forms of societal adaptation, one example being climate-induced resettlement. Yet discussions of the anthropocene can also be better contextualized in terms of their featuring certain phenomena as ‘new’ that are really much more longstanding phenomena. For example, many Indigenous peoples have ancient traditions of environmental ‘mobility.’ This essay reviews some of the history of Indigenous philosophies, especially Anishinaabe, of mobility, migration, and resettlement. Often these philosophies focus on fluid and transformative relationships as constituting the fabric of resilient societies. Indigenous traditions of mobility are critically relevant for climate justice. They put into relief how colonial power can operate as a containment strategy that works to curtail mobility. In this way, looking at Indigenous mobility in the anthropocene involves unraveling layers of colonialism where containment has been widely imposed. This claim can be used to signal some of the dangers of centering the causal role of climate change in certain cases societal movement. To further support our claims, the essay concludes with a brief analysis of some of the literature and testimonies on resettlement in the Gulf of Mexico and Alaska.  相似文献   

16.
The expanding use of resettlement as a tool for addressing environmental and poverty-related concerns in China calls for further research into its impacts on local populations. Our knowledge of the effects of such resettlement is very limited, particularly in relation to its social impact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overishment risk of social disarticulation as it is experienced by resettlers in an Inner Mongolian environmental resettlement village—Wan Sheng village. We argue that social disarticulation as a risk of resettlement is by no means an inevitable downward spiral towards social oblivion and anomie. Resettlers, in this case at least, have recreated a living, functioning community that provides many aspects of support for its inhabitants. This is in spite of unfavourable construction and increased economic deprivation. It is the adaptive abilities of these resettlers that come to the fore in Wan Sheng, suggesting aspects of rearticulation and cohesion, and not simply disarticulation.
Mark Wang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相似文献   

17.
段跃芳 《西北人口》2011,32(2):75-82
从总体上看.目前发展中国家非自愿移民政策不能适应非自愿移民实践活动的需要,存在着缺乏正式的国家移民政策体系、系统全面的移民安置计划、权威的国家移民管理机构以及健全的工程效益分享机制和移民参与机制等问题。当前。发展中国家出现了改进非自愿移民政策体系的积极态势。并且在建立与完善政府移民管理机构.提高移民计划实施能力方面正在作出努力。同时非政府组织在推动非自愿移民政策重构方面也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由于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发展中国家在建立与完善非自愿移民政策体系.改进非自愿移民安置效果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8.
史俊宏 《西北人口》2010,31(4):31-35
本文根据生态移民安置区这一特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内在的制约因素、特殊内涵及目标,应用PSR模型对生态移民安置区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移民安置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以及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估方法,以期对移民安置区发展现状的正确认识.并为其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进一步的评估和建设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环境变化与人口迁移的研究中,环境难民这一概念饱受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迁移动因的识别、是否存在环境难民、环境难民能否纳入难民的范畴三个方面。导致环境难民概念分歧的原因在于移民跨学科研究进展缓慢和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从自身的角度对环境难民进行建构。为了弥合环境难民存在的争议,学者采取了将环境变化引起的跨国被迫迁移人口视为环境难民;根据移民动机和救援紧迫性识别环境难民;采取“自愿—强制”二分法将环境难民纳入非自愿移民的范畴;维持现状与加强合作等四条路径。本文结合我国环境相关移民实践认为:扩大环境难民的范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环境难民不能囊括那些既定类型和约定俗成的移民类型;不能将非自愿移民等同于难民;概念界定本身无法解决身份识别。在实践中,需要从环境变化的影响识别需要救援的迁移人口;以集体身份划定环境难民范畴;履行政府的职责,最大程度上较少跨国环境难民;对不同环境变化影响的人口采取不同的迁移手段;整合资源进行合作以更好地安置移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