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同一生产部門內,生产同种同质商品的各生产单位,因物质生产条件不同,劳动生产率有高有低。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生产单位,在相同劳动时间內能生产出较多的使用价值,按社会价值实现,就会得到较多的价值。这多得到的价值是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由本单位支出的劳动所多創造的呢?还是在商品实现过程中由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单位所創造的价值移转过来的呢?与此有关的是,反之,劳动生产率较低的生产单位,在相同劳动时间內生产的使用价值量较少,其每一使用价值的个別劳动消耗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多消耗的劳动时间形不形成价值呢?对这个问題,学术界是有不同看法的。由于对这个基本问題的看法不同,在按劳分配和价格形成等问題上就也产生了一些不同的主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阐述了劳动生产率的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以人为单位的劳动生产率计算方法,一种是以单位资金投入来计算的劳动投入产出率。这两种生产率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于生产率进行的计算,有着不同的经济含义。其次本文对于江西的两种生产率进行了计算与分析,认为江西虽然劳动生产率较低,但江西的劳动投入产出率较高,因此江西具有劳动成本优势。最后文本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对于一些企业获得的较高的价值 ,既有本企业劳动创造的 ,也有外企业转移的可能性都有论述 ,但是 ,马克思没有对这两种情况的内在逻辑关系作出较系统的分析和界定 ,这就为当代的经济理论研究留下了较大的创新空间。本文认为理论界将企业获得的日益增大的那部分价值完全归结为本企业工人创造或外企业转移来的说法都有些偏失。而将劳动的主观条件引入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分析中 ,将劳动时间作出自然劳动时间和密度劳动时间的区分后 ,我们不仅可以清楚地划分“价值转移”和“价值创造”的界限 ,理顺“价值创造”与“价值转移”的内在逻辑关系 ,而且能够更有效地分析“科技价值”、“垄断价值”和“风险价值”这些在现代社会日益凸现的现实经济因素的价值构成等理论与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 关于不同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能不能比较其高低,在理论界是一个早有争论的老问题了.六十年代,理论界在讨论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生产率水平不同的同量劳动是否创造等量价值问题时,就涉及到这个问题的争论,(参见:作沅《试论劳动生产率与价值、价格形成的关系》,《经济研究》1964年第1期;孙连成:《略论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中国经济问题》1963年第11期.)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东岳论丛》1983年第2、5期,分别刊载了二篇意见不同的文章,(卢希悦、魏增琛:《马克思怎样看待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5.
企业劳动关系与经济绩效的变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西方学者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劳动关系与经济绩效变动的研究为基础,说明较多带有合作性质的企业劳动关系更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和宏观经济绩效的改善熏分析了合作劳动关系对提高生产率的作用以及这种劳动关系形成的条件,对我国各类企业调整劳动关系的方向和实现途径提出了建议,并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劳动关系与生产率关系的论述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6.
超额价值从何而来? 应当说是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自己创造的。但是近几年来,有些同志提出了“转移论”,认为超额价值不是由本企业创造的,而是由“劳动生产力低的企业工人创造的价值转移而来的”。其依据是,“商品的价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决定于生产力”。对此我有异议。 (一) 平均不等于转移。马克思讲:“只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算是形成价值的劳动时  相似文献   

7.
陈越和林菲同志在贵刊一九八五年第一期发表的《试论技术贸易》一文,颇有新意,读后很受启发。但该文认为:“技术知识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使用价值可以创造价值,而且可以创造出高于技术知识自身价值的价值。”对此,我认为是值得的商榷的。这里涉及到一个对于价值的源泉及其本质等基本范畴的理解问题。我们知道,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价值是由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所创造的,人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才具有创造价值,并且创造出比自己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这种属性,其它任何物品的使用价值,都不可能具有这种属性。因此,技术知识是根本不可能创造价值并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陈越和林菲同志也可能认为,他们所讲的技术知识也是一种劳动,并且是一种高级的脑力劳  相似文献   

8.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建才 《东岳论丛》2002,23(1):5-10
当代社会主义在经济、科技和制度体制等方面的发展变革 ,使得劳动价值创造的主体结构、产业构成及具体来源 ,与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有巨大差异 ;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收入分配形式及个人财产状况 ,也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有明显区别。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第三产业的劳动绝大多数是能够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 ;科技劳动是一种能够创造倍加价值 ,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高值高效劳动 ;企业家的经营管理劳动不仅创造高价值 ,而且能提高企业总体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并实现其价值 ;私营企业主的管理活动具有二重性 ,不可否认其管理劳动有创造价值的一面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在于 ,非劳动生产要素在劳动创造价值过程中作出了贡献 ,其所有者可以凭借要素所有权取得相应的收益 ;私营企业主的私人财产由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构成以资本积累为主 ,资本积累来源于资本的所有权收益 ,它是国家政策允许的合法收入 ,虽然存在剥削 ,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比较长的阶段上 ,与资本积累相伴的剥削现象仍有其存在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合理历史空间。  相似文献   

9.
劳动价值论的一个"悖论"及其阐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传统理解的劳动价值理论实际上有两个劳动价值理论A,是指价值量的大小由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决定;劳动价值理论B,是指价值量的大小由商品生产所费时间决定.这两个理论在同质劳动下实际上是一致的,但社会劳动复杂和异质化时就不和谐相容的,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矛盾第一,两种劳动价值理论中包含着一个主观和客观的悖论;第二,按照劳动价值理论A,商品的价值量并不必然与生产率(或生产力)成反比;第三、劳动价值理论B发展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价值的理论难以用来衡量不同时代的劳动复杂程度差异对价值量创造的影响.为了弥补劳动异质时出现的这一悖论,本文作了一涵盖简单同质劳动和复杂异质劳动的整体系统的研究分析,发展了有效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最后,本文引入了"负价值"的概念,发展和充实了有效劳动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0.
关于深化对劳动价值论认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价值理论的核心是形成商品价值源泉的问题。劳动价值论从分析商品二因素入手,科学地探索出劳动的二重性质,揭示了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对劳动价值论要有新的认识和发展。一、要充分认识物质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价值是抽象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离开了物质要素,就不能生产出使用价值,从而也不可能创造出价值。马克思在对劳动过程、劳动生产率和价值的分析中,几乎都涉及…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正比这一原理 ,本身就确定了非劳动生产要素对单一生产者的价值创造所起的作用 ,而比较生产力与比较价值量成正比的原理 ,则揭示了非劳动生产要素对一个部门的价值创造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来源。这一点已为众所公认。但是,亚当·斯密,甚至整个古典经济学派,是否对劳动二重性问题有一定认识,并对马克思创立科学的劳动二重性理论有所启迪呢?对此,经济学界几乎是持完全否认态度的。这种看法是否与事实相符呢?本文拟就此作点探讨。 一、亚当·斯密对劳动二重性的认识 早在亚当·斯密以前,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弟就研究过创造价值的劳动问题。他认为,只有创造金银的劳动才创造价值,创造商品的劳动要转化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必须与创造金银的劳动进行交换。这种看法虽然包含着严重的错误,但是,他所处的时代,金银早已排除了一切其他商品,取得了表现价值的独占权。他直观地把金银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讲过,“不管劳动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①因此,有的同志就提出,虽然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在不断提高,但在同期内所创造的价值并没有改变②;作为价值形态的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实际上反映了实物形态的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③总之,他们都认为,在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变动中,劳动者在相同的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我觉得这种观点未必确切。  相似文献   

14.
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必须正确认识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论述了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需要深入研究和正确认识的若干问题:一是分析劳动价值论与知识价值论,说明知识价值的来源;二是探讨无形产品的价值,非物质生产劳动、科技劳动和私营企业主的劳动与价值创造的关系;三是讨论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阐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四是研究劳动价值论与剥削论的相互关系,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剥削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一、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人类的社会劳动,是用劳动时间表示的。而劳动时间正如劳动本身一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劳动时间的量,就是劳动量,劳动量的外延是劳动时间的长度,劳动量的内含是劳动强度;劳动时间的质,就是劳动生产率。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是分别表示劳动时间的量和质的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所表现的劳动效果和能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说明花费同量的劳动能生产出比以前更多的产品;或者说,生产同量的产品花费比以前较少的劳动量。由于“商品的价值量与  相似文献   

16.
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間內所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它是通过使用价值总量和相应的劳动消耗量对比来計算的,不同的劳动消耗量可以得到不同的劳动生产率指标。在生产企业中計算劳动生产率时,所用劳动消耗量是全部劳动还是活劳动問題,目前仍在爭論。究竟那一种是正确的呢?我认为应从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客观规律的要求和社会主义建設的需要出发来选择。  相似文献   

17.
浙江服务业与制造业生产率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产率的角度对浙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生产率进行了比较研究。首先是对浙江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行比较,研究表明,浙江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并不低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摈弃“服务业是一个低生产率的部门”的错误观点,服务业也可以是一个创造更多价值的高效率生产部门;其次对浙江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还是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值的贡献率,服务业都远高于制造业。这说明一方面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生产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别,另一方面也说明,浙江的制造业目前还没有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制造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浙江制造业的发展要从主要依赖资本投入来获得发展转变到主要依赖广义技术进步来获得发展,而这同样离不开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不是马克思的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化劳动转移旧价值、活劳动创造新价值,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观点。把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说成是马克思的观点,是毫无根据的,认为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是通过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来实现的,也是不正确的。先进机器设备和新材料的使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减少了劳动消耗,降低了成本,从而使剩余价值得到增加。但这并没有改变物化劳动只转移自身旧价值、不创造新价值的事实。不论科学技术如何进步,价值的源泉都是科技人员和广大劳动者的劳动。  相似文献   

19.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极其重要的问题。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农业部门本身来说,首先是改善农民生活和实行农业扩大再生产的根本条件。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但是需要的满足程度,却取决于生产发展的水平。所以,农民要不断改善生活,不断提高生活水平,首先要迅速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势动生产率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劳动生产率,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劳动的生产效果或能力。耗费一定量劳动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愈多,或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愈少,劳动生产率就愈高。反之,劳动生产率就愈低。马克思曾经写道:劳动  相似文献   

20.
深化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 ,要深化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 ,其目的是要解决分配方面的问题 ,使科技工作者、经营管理者等突出贡献者得到应得的报酬 ,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是 ,就目前学术界讨论的情况看 ,似乎还不够深入 ,甚至可以说还比较肤浅 ,因而还不能解决问题。本文试图做一些比较深入的探讨 ,和学术界同仁交流看法。一、仅仅深化认识劳动价值理论并不能解决问题  在现实中 ,分配方面的问题是非常普遍的 ,但是突出的问题是科技工作者、经营管理者劳动创造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的实现。这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过去我们否认科技、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